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0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0篇、专利文献1906153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实用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的相关文献由40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刘玉珂、王霄英等。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906153 占比:99.94%

总计:1907203篇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发文趋势图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研究学者

  • 张敏
  • 刘玉珂
  • 王霄英
  • 陈亚玲
  • 王军辉
  • 马大庆
  • 郭会利
  • 高剑波
  • 王莉
  • 冯彦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傅婷; 黄奕嘉; 刘俊; 李志杰
    • 摘要: 目的研究快速、精确获取小鼠角膜神经三维(3D)图像及其参数的技术方案。方法选取SPF级雌性C57BL/6小鼠4只,吸入过量乙醚麻醉后使小鼠安乐死,立即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具有完整角膜缘的角膜4个,经过常规固定、透膜和抗β-Ⅲ微管蛋白荧光抗体标记后整铺片处理。在高分辨率去卷积显微镜下采用科学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探测器捕获图像,通过显微镜系统自携带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3D去卷积运算,Z轴数据平面投影以及自动拼接处理得到完整的角膜神经纤维3D图像。采用交互式显微图像分析软件Imaris的丝状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采用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指定计算起始点到终止点的神经纤维长度。结果在去卷积显微镜60倍油镜下,可以观察到角膜缘处呈密集网络状的基质层神经纤维在角膜缘附近进入前弹力层,并发出密集的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这些神经丛向角膜中心伸展形成密集的神经网络样结构,在角膜顶点汇聚成漩涡状结构。少部分神经纤维丛垂直进入上皮层,并发出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分枝。采用Imaris软件丝状物追踪模块中的自动检测模式自动统计,发现角膜神经末梢密度从角膜缘的(2488.88±282.84)μm/μm^(2)逐渐增多至角膜中央的(5766.66±298.55)μm/μm^(2);角膜基质神经纤维密度从角膜缘的(40.99±0.99)μm/μm^(2)递减至角膜中央的(34.57±1.28)μm/μm^(2)。通过自动路径模式手动测量发现,角膜缘处基质层神经纤维进入前弹力层约151μm处开始分枝形成基底下神经丛。结论去卷积显微镜系统可以获得整个角膜神经纤维的3D分布,Imaris图像分析软件可以自动、快速统计待测区域角膜神经纤维的不同参数。
    • 邹娟; 郑杰华; 李志扬; 林伟洵; 陈业晞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病理学及医学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治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价值.三维重建技术凭借其可提供病灶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三维结构关系等优点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术后精确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尽管目前基于病理学及医学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不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重建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断、个性化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黄新瑞; 李莎; 高嵩
    • 摘要: cqvip:1冷冻电镜的发展背景在人类基因组测定之后,人们发现仅从基因组序列的角度无法完整、系统地阐明生物体的功能,因此,研究以蛋白质为主体的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研究甚至原子水平结构的研究[1-2]。透射电镜本质上有原子尺度分辨率的能力,但由于生物样品易受辐照损伤、图像衬度差、信噪比低的特点,使其对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比较困难[3-4]。
    • 和文宝; 俞光荣; 张英琪; 杨云峰; 周海超; 于涛; 夏江; 赵有光; 朱辉; 李兵
    • 摘要: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如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底压力分布异常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及临床资料,利用Mimics 17.0软件将所有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患者的CT数据进行重建,再利用3-Matic软件在所有患者的第五跖骨立体图形中一一标识骨折线,绘制骨折线热图.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中的骨折线三维立体分布特点,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刘剑楠; 胡俊磊; 韩婧; 许江长; 周子疌; 李道伟; 陈晓军; 张陈平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智能术前规划的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行性与精准性.方法 术前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115例头颅无异常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57例,女58例,年龄(40.3±9.1)岁,就诊时间2010年2月至2019年5月;另选取115例肿瘤侵蚀下颌骨的成年患者的CT影像,男62例,女53例,年龄(55.6±7.2)岁,就诊时间2008年3月至2019年8月.建立智能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工作站、UR5六自由度机械臂、光学定位跟踪仪、六自由度力传感器、截骨手术工具组成.将2组患者的颌面CT图像数据用于训练残差连接的3D V-Net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并用该网络对1例54岁需腓骨重建的下颌骨肿瘤男性患者的头颅CT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形成下颌骨模型,以手动分割结果为标准,评价自动分割的精度.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颌骨特征点还原法根据该患者的上颌骨特征点自动还原下颌骨特征点,形成重建方案,以下颌骨未缺损部分实际特征点与还原的特征点位置的误差值评价精度.利用该患者的下肢CT数据,制作5个3D打印的腓骨仿真模型.应用智能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基于术前规划的图像,结合光学定位系统以及力传感器信号,实现机械臂与手术医生协同操作进行腓骨塑形,完成30次截骨.以CT影像下的术后腓骨段截骨面与术前规划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偏差为精度标准,验证手术机器人系统精度.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结果 设计的分割网络自动分割下颌骨肿瘤患者下颌骨的精度为96.581%,耗时小于30 s.该病例下颌骨特征点的误差值为(2.24±1.74)mm.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能精确、快速地实施腓骨模型塑形,截骨的位置误差为(1.02±0.45)mm,角度误差为(0.96±0.42)°,术中耗时约15 min.结论 智能术前规划能精确地分割下颌骨并定位下颌骨特征点,下颌骨重建手术机器人系统能精确地实现功能性下颌骨重建.
    • 邵明冉; 张冰; 周飞; 青钊; 乔彤; 倪玲; 张鑫
    •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的时间移位分析(TSA)方法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评估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的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纳入31例单侧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时行rs-fMRI和DSC-PWI扫描,并以DSC-PWI达峰时间(TTP)参数图为标准分为非缺血组17例和缺血组14例.两组患者分别勾画感兴趣区(ROI),并测量ROI与对侧相同ROI的TTP值和TSA延迟值,取其差值的绝对值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组患者 ΔTTP与 ΔTSA延迟时间均大于非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缺血组中,ΔTTP与ΔTSA延迟时间在大脑前动脉皮层区(r=0.566,P=0.018)、大脑中动脉M2段上方前皮层区(r=0.541,P=0.025)和大脑中动脉M3段上方前皮层区(r=0.678,P=0.003)呈正相关;缺血组中,ΔTTP与 ΔTSA延迟时间在缺血区呈正相关(r=0.641,P=0.013).结论 基于rs-fMRI的TSA方法与DSC-PWI参数TTP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为早期评估脑缺血患者血流灌注提供无创、无电离辐射的新方法.
    • 禹烜; 王臣; 杜祥颖; 齐志刚; 卢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大螺距心脑一体化血管成像中使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优化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学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一体化CT扫描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自动管电压组50例,固定管电压组50例.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 自动管电压组实际管电流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P<0.01).自动管电压组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较固定管电压组明显减低[(121.84±37.17)mGy·cm vs(175.93土18.26)mGy·cm,P<0.01;(1.29±0.85)mSv vs (1.89±0.58) mSv,P<0.01].2组冠状动脉主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管电压组头颈动脉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3.45±0.66)分 vs(3.05±0.72)分,P<0.05].2组各部位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管电压组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主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动脉CT值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第三代双源CT大螺距心脑一体化血管成像中使用自动管电压技术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能提供良好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韦雪琼; 王远军
    • 摘要: 口腔颌面健康对人体咀嚼功能、发音、面部美观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锥形束CT(CBCT)现已广泛用于口腔种植、正畸、颌骨肿瘤及口腔手术规划.本文对CBCT在牙颌分割、三维重建、治疗规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林乐军; 王永涛; 姚小芹; 吕晓宁; 李金玉; 李善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贝叶斯正则化似然(BPL)重建技术对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正常组织代谢参数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间烟台毓璜顶医院60例肿瘤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龄24~89(60.4±15.2)岁]的PET/CT体部检查数据,将PET图像按照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飞行时间(TOF)+点扩散函数(PSF)和BPL(β值=350)3种重建技术进行重建,分别于右肺上叶、肝脏右后叶、主动脉根部和腰椎勾画感兴趣体积(VOI),测量VOI代谢参数[包括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最大标准摄取值(SU_(Vmax))、瘦体质量标准摄取值(SUV)峰值(SU_(Lpeak))、SUV标准差(SUVSD)],并计算信噪比(SNR),分析SNR变化率(%ΔSNR)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数据。结果3种重建技术的正常肺、主动脉、肝脏及腰椎的SUVmean及SU_(Lpea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0.04~1.95,均P>0.05)。BPL组正常肺、主动脉、肝脏和腰椎的SU_(Vmax)(1.14±0.82、2.13±0.37、2.95±0.50和2.76±0.87)较TOF+PSF组(1.56±0.61、2.99±0.75、4.32±0.94和4.05±1.48)和OSEM组(1.51±0.67、3.00±0.70、4.45±1.12和3.81±1.06)明显降低(F值:20.59~52.24,均P0.05)。BPL重建组SNR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且BMI<25 kg/m2和BMI≥30 kg/m2组之间主动脉SNR(7.07±2.21和9.67±2.26)和肝脏SNR(7.75±1.85和9.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3.46、4.19,均P<0.05)。BPL重建后,OSEM和TOF+PSF组肺、主动脉、肝脏和腰椎的%ΔSNR与BMI呈正相关(r值:0.042~0.354,均P<0.05)。结论与传统的OSEM及TOF+PSF相比,BPL重建技术在稳定正常本底组织代谢参数的前提下,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提高SNR,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图像质量,尤其对体质量大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的改善更加明显。
    • 高洪岩; 于安宏; 马延贺; 万业达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Z-DOM),小螺距薄扫联合iDose4迭代重建对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模型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方法:对含有12个GGN仿真胸部体模行CT常规扫描,A方案为常规剂量组,参考管电流170 mAs,以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采用Z-DOM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以FBP算法重建;C方案采用Z-DOM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以iDose4迭代算法重建.每种方案分别以螺距0.993、0.804、0.601、0.399进行扫描,固定管电压120 kV,记录不同方案模拟GGN噪声值(SD)、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及扫描时间(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一方案下不同螺距模拟GGN的SD、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螺距下C方案模拟GGN的SD值低于A方案与B方案、CNR值高于A方案与B方案(P<0.05);C方案的模拟GGN主观评分高于A方案与B方案(P<0.05);B方案与C方案的辐射剂量较A方案降低(23.2%±0.8%);辐射剂量随螺距减小而降低,螺距0.399时与螺距0.993相比有效剂量(ED)降低(17.2%±0.8%);扫描时间随螺距减小而延长.结论:Z-DOM技术下对胸部仿真体模采用小螺距行CT扫描能在保证GGN图像质量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使图像质量显著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