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落锤试验

落锤试验

落锤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82725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188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爆炸合成纳米金刚石和岩石安全破碎关键科学与技术、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第四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等;落锤试验的相关文献由470位作者贡献,包括殷建军、付玉凯、刘锋等。

落锤试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2725 占比:99.93%

总计:182851篇

落锤试验—发文趋势图

落锤试验

-研究学者

  • 殷建军
  • 付玉凯
  • 刘锋
  • 吴拥政
  • 周杰
  • 孟一
  • 张勇
  • 易伟建
  • 梁德友
  • 代晓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兆恒; 郁红陶; 刘卓
    • 摘要: 为研究典型丁羟推进剂在低压冲击作用下的点火机理,基于热点理论,建立了该型推进剂落锤试验的三维仿真模型,采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和三项式点火增长反应速率模型对丁羟推进剂的落锤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整个撞击过程中推进剂的点火反应和动态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撞击过程中,由于受冲击后推进剂径向变形,剪切应力集中分布在推进剂上、下表面边缘区域,摩擦应力产生局部热量集中形成热点,引起推进剂发生点火及爆炸。计算得到了,在落高为75 cm时,10 kg落锤撞击丁羟推进剂的起爆阈值为540.2 MPa^(2)·s。
    • 唐佑绵; 丁向阳; 文勇亮; 葛秋波
    • 摘要: 为降低脉动闪光焊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减少母材损失,本文以U71MnG钢轨为研究材料,在对照组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和参数微调设计了试验组参数。采用UN-200脉动闪光焊机对钢轨焊接过程中的热效率和接头落锤试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焊接过程热效率与钢轨损耗量成显著负相关关系,热效率依次是中期≥前期>末期;试验组前期、中期、末期热效率比对照组分别增加2.5%、5.7%、11.3%,整个焊接过程母材损耗量共减少34.6%,试验组总热输入值为对照组的56.6%;15个试件承受2锤未断后使用切割机开口再落锤,7个试件断口未见明显缺陷,8个试件断口仅有一个灰斑,且灰斑面积小于规范限值。试验组参数降低能耗效果显著,其与U71MnG钢轨的匹配度良好。
    • 吴拥政; 付玉凯; 褚晓威; 孙卓越
    • 摘要: 针对锚杆支护系统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围岩与托板间作用力瞬间增加,造成托板过载弯折、撕裂及接触区域围岩破裂、塌落等问题,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搭建了托板与缓冲垫层组合试样静、动载测试试验台,分别测试了5种组合结构托板的静、动载力学性能,获取了组合结构的静载力-位移曲线、冲击力时程曲线及应变时程曲线;研究了不同冲击载荷下组合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分析了缓冲垫层材质、厚度对组合结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缓冲垫层对托板变形形态有一定影响,刚度高的缓冲垫层会增加托板的变形量,但也会降低组合结构的峰值载荷;垫层厚度主要影响组合结构的变形能力,对承载力影响不大。不同冲击能量下托板的冲击力峰值基本相同,托板在较低的冲击能量下已达到峰值承载力,动载峰值承载力与静载最大承载力基本相同。不同冲击能量下托板变形明显不同,托板对角线上部的变形相对较小,中线上部的变形相对较大;缓冲垫层能降低组合结构的冲击力峰值,与未使用缓冲垫层相比,采用松木、橡胶垫、废旧皮带及泡沫铝缓冲垫层时,组合结构冲击力峰值分别降低21.45%,17.55%,25.40%和2.80%,冲击力作用时间分别增加了41.94%,24.52%,47.74%和65.16%,缓冲垫层可降低冲击力峰值,延长冲击作用时间,有效吸收冲击能量;垫层厚度对试样冲击力和应变影响较大,垫层厚度越大,吸收的冲击能量越多,冲击力峰值越小,冲击力作用时间越长,垫层缓冲性能越好,合适的垫层材料和厚度能有效降低冲击载荷对托板结构的破坏效应。总体来看,与单独使用托板相比,4种缓冲垫层均能实现吸能减冲,不同缓冲组合结构的垫层对抗冲击性能影响不同,缓冲垫层吸能效果从优到劣分别为泡沫铝、松木、废旧皮带及橡胶垫。
    • 黄彩飞; 陈国平; 苟晓梅
    • 摘要: 利用碳纤维布外贴的方式增强聚丙烯板材的抗冲击性能,为制备出性良好且碳纤维布不易脱粘的复合板材,设计出了环氧树脂粘贴工艺、环氧树脂粘贴打孔工艺、PP胶粘贴工艺和混合粘贴工艺,并对不同制备工艺下的复合板材分别进行了4、8、12 J的落锤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冲击能量下,混合粘贴工艺的方式对聚丙烯板材的荷载的提高效率最高,同时能够有效限制复合板材的变形,且试验后碳纤维布与板材间无脱粘现象,板材可进行二次冲击,是较佳的工艺方式;树脂粘贴打孔工艺虽然能够有效限制聚丙烯板材的变形,但其试验后碳纤维布与板材间脱粘现象明显,不可进行二次冲击,其工艺方式还需进一步改进。
    • 张亚芳; 段莉斌; 卢娟; 霍永杰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冲击速度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梁的抗冲击性能和动态损伤规律,采用落锤试验机,对4根CFRP加固RC梁进行冲击试验.对加固梁的破坏模式、裂缝扩展规律、动态时程响应和能量耗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CFRP加固梁的跨中主弯曲裂缝宽度先增大后减小,跨中主斜裂缝宽度则一直增大,整体裂缝分布向跨中区域聚拢;峰值冲击力和跨中峰值位移与冲击速度呈线性关系,跨中位移的发展经历了线性增长、非线性增长、回弹和平稳4个阶段;加固梁的耗能能力随冲击速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冲击速度越大,加固梁耗能能力的增长幅度越小.研究结果可为CFRP加固RC梁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吴拥政; 周鹏赫; 付玉凯; 孙卓越
    • 摘要: 在冲击地压巷道中,冲击载荷会造成锚杆支护系统构件与围岩相互作用力急剧增加,托板在高作用力下易出现变形破坏。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试验机和自主研发的落锤冲击试验装置,对煤矿常用的拱形托板及其组合构件等3种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获取试样静载力-位移曲线、冲击力时程曲线、位移时程曲线及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锚杆托板及组合构件的抗冲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托板承载力位于228~243 kN,最大变形量14.10 mm,变形呈现拱高降低、四角翘起、连接部位向圆心转移等特征。动载作用下,托板变形均经历拱高降低、四角翘起及压平3个阶段,冲击能量为500~3 000 J时,冲击力时程曲线呈现急剧上升阶段、震荡作用阶段和迅速下降阶段;冲击能量为3 500~5 000J时,冲击力时程曲线呈急剧上升阶段、震荡稳载阶段、震荡上升阶段和迅速下降阶段。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试样的冲击力峰值均逐渐增大,与静载相比,托板试样的动载荷峰值较大。试样位移时程曲线可分为弹塑性变形和回弹变形两阶段,弹塑性变形阶段变形量与作用时间呈现线性关系,正、反向及组合构件最大形变量平均作用时间占比分别为68.66%、69.25%、66.66%;回弹变形阶段,3种试样平均弹性形变量分别为1.71、1.84、3.23 mm。整个冲击过程中,3种试样冲击能量平均转化率分别为96.82%、97.33%、93.78%。总体来看,托板正、反向冲击力学性能及变形特征一致性较好,与单独托板相比,组合构件可实现吸能、延长冲击力整体作用时间、缩短震荡作用时间、改善托板承载特性等作用。研究成果为冲击地压巷道锚杆支护的托板及组合构件选取提供一定借鉴。
    • 何庆锋; 岳泪阳; 毛佳伟
    • 摘要: 采用落锤冲击试验机,进行了现浇梁、叠合梁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修复的损伤梁的动力性能对比试验.冲击作用下试件破坏形态以及冲击力与变形时程曲线表明,叠合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跨中裂缝向上开展的趋势,损伤修复后的叠合梁在冲击荷载下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初始损伤减弱了梁跨中位移的滞后现象;相比完好梁,现浇与叠合修复梁抗冲击承载力有着同等程度的提高.基于有效应变计算的修复梁承载能力提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显示,CFRP能有效改善并增强构件的整体受力性能,在冲击作用下对构件的实际抗力贡献大于原有构件承载力与FRP受拉能力简单叠加时的理论抗力贡献.
    • 沈浩田; 刘欢; 杜中德; 何世伟; 华中胜
    • 摘要: 为防止峰值过高导致的保护失效,对闭孔泡沫铝试件设置三种预制倒角(单倒角、双倒角、中部倒角),探究动态冲击过程中预制倒角对泡沫铝特征曲线、变形与吸能的影响.通过落锤设备进行低速冲击试验获取特征曲线,结合高速摄影设备、ARAMIS软件以及材料变形剖面分析了不同倒角试件的变形模式、能量吸收效率及其对峰值载荷的影响机理.结果 表明:预制倒角使泡沫材料初始变形模式发生改变,有效降低了泡沫铝材料在动态冲击过程中的初始峰值载荷,其中单倒角降幅最为明显为26%;倒角种类决定平台区趋势及材料整体变形模式,中部倒角平台区呈硬化现象,载荷波动最明显;预置倒角对泡沫铝材料平台区的能量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
    • 周子龙; 孙景楠; 王海泉; 郭懿德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孔洞数量和排列方式的孔洞岩石在冲击载荷下的应变演化及破坏特征,对含有单一孔洞、水平双孔洞、垂直双孔洞、水平3孔洞和垂直3孔洞的5种花岗岩试样进行落锤冲击试验,借助高速摄像仪和数字散斑技术(DIC)对各试样表面的应变演化和裂纹扩展进行记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垂直孔洞试样的冲击响应力峰值随孔洞数量的增加而减小;试样表面的高应变集中区有一个渐进移动和演化的过程,且高应变集中区在移动至孔洞之前和穿过孔洞之后其形状均为椭圆状,在经过孔洞时形状变为狭窄的长条状;垂直孔洞试样比水平孔洞试样的高应变集中区为长条状的时间长;孔洞周围的平均应变演化受孔洞数量和排列方式的影响显著,且水平孔洞试样比垂直孔洞试样中孔洞周围的最大平均应变出现的时间晚;5种类型试样的破坏裂纹以轴向拉伸裂纹为主,所有试样均表现为明显的劈裂破坏;垂直孔洞试样的破坏形态复杂,局部的剪切裂纹和拉伸-剪切混合裂纹作用位置受孔洞数量影响;与垂直孔洞试样相比,水平孔洞试样的最终破坏形态简单且裂纹类型不受孔洞数量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