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岗岩残积土

花岗岩残积土

花岗岩残积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0728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学技术与工程、福建建设科技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等;花岗岩残积土的相关文献由761位作者贡献,包括汤连生、陈秋南、吴能森等。

花岗岩残积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1.02%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0728 占比:98.91%

总计:31067篇

花岗岩残积土—发文趋势图

花岗岩残积土

-研究学者

  • 汤连生
  • 陈秋南
  • 吴能森
  • 胡华
  • 陈志波
  • 龙志东
  • 余辉
  • 孔令伟
  • 尹松
  • 王志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俞旺新; 董艺; 杜子文
    • 摘要: 为研究中山地区花岗岩残积土抗剪特性,就中山地区不同干密度的花岗岩残积土采用不同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不同围压下围压与残积土干密度与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干密度的残积土随围压增大,残积土越固结,其抗剪强度越接近;相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干密度的增大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先减小后增大,呈线性相关,分别存在某种干密度花岗岩残积土黏聚力或内摩擦角最大。
    • 孙广; 谈勋勋; 刘金明; 王志兵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干密度花岗岩残积土的孔隙结构特征,首先采用高分辨率三维X射线显微镜采集花岗岩残积土CT图像,再利用Avizo软件重构花岗岩残积土孔隙三维结构,定量分析了3种干密度花岗岩残积土的孔隙连通性、孔隙曲折度、孔径分布、孔隙方向、分形维数等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通过三维重构方法可以完整而精准地表征花岗岩残积土的孔隙结构特征;随着花岗岩残积土干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孔隙曲折度增大、连通性减弱、孔隙方向越接近水平方向;压实花岗岩残积土的孔隙主要由较大等效直径的孔隙提供。
    • 阙云; 蔡沛辰; 李显
    • 摘要: 为揭示花岗岩残积土大孔隙结构的分布规律和形状特征,选取福州某地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CT扫描和ImageJ软件,定量化研究了大孔隙的成圆率、扁平度、整体轮廓系数、分形维数等参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约有80%以上的大孔隙直径在0.15~1 mm范围内,不到20%的大孔隙直径>1 mm。花岗岩残积土的大孔隙率介于5.8%~22.7%之间,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大孔隙直径越大,孔隙成圆度越差。4个试样的整体轮廓系数变化范围在0.81~0.87之间,且孔隙整体轮廓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较小。花岗岩残积土大孔隙率与分形维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试样的大孔隙率与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存在较大差异。综上,花岗岩残积土具有孔隙比大、粗糙程度差、大孔隙分布广泛、孔隙结构差异性大及局部孔隙扁平度离散性大等特点。
    • 冯德銮; 肖雪莉; 梁仕华; 朱翀
    • 摘要: 采用喷洒方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进行表面处理并进行耐崩解试验和抗冲刷模型试验。结合扫描电镜观测和颗粒粒度分析等微观测试技术,研究了喷洒式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表面处理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耐崩解性和抗冲刷性的改善效果,并探讨其微细观控制机制。结果表明:经喷洒式MICP表面处理后,花岗岩残积土的微细颗粒胶结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试样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同时,试样表面形成一层水稳性良好的碳酸钙和土颗粒连续胶结的硬壳层,从而有效地改善花岗岩残积土的耐崩解性和抗冲刷性。研究结果可为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
    • 余军
    • 摘要: 针对隧道在花岗岩残积土及全强风化地层采用矿山法施工对周边环境、建(构)筑物及管线的影响,出现隧道塌方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以及工期滞后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此地层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结合珠三角某地铁区间在此地层采用矿山法的设计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在措施及工艺上的不断优化,最终在安全及工期上均得到了基本保证。为此,提出该地层在施工工法选择上的建议以及对矿山法施工的认识,供同类工程参考。
    • 冯文凯; 贾邦中; 吴义鹰; 吴钟腾; 白慧林
    • 摘要: 2019年6月10—13日,龙川县发生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境内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贝岭镇米贝村是三个重灾区之一。本文以贝岭镇米贝村6号沟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精细化调查测量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对链生灾害特征与成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6号沟内共发育7处浅层土质小型滑坡,仅3号滑坡体与部分6号滑坡体转化为泥石流,构成泥石流主要物源,其余滑坡未构成持续性影响;(2)持续降雨下渗,坡体由非饱和向饱和状态转变,坡表形成连续饱和区,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与孔隙水的软化促使土体强度降低,加之坡体饱和自重的增大,斜坡发生浅表层失稳破坏;(3)降雨的持续下渗与支沟沟源"漏斗状"地形下的地表汇水快速增大滑坡松散堆积体内的含水率,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在重力势能下呈流态状启动、运动转化为泥石流。降雨结构影响滑坡-泥石流链生过程,前期降雨引发滑坡、后期降雨启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开展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也为该地区未来区域预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胡其志; 舒晟; 陶高梁; 张帆
    • 摘要: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可以改善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但其固化效果受黏粒含量的影响较大。在花岗岩残积土中掺加不同黏粒进行MICP固化试验,对固化后的土样测定其碳酸钙含量,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黏粒含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固化后试样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试验,从细观角度研究黏粒含量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土样的强度主要包括土体骨架强度和碳酸钙胶结强度两部分,前者受土体自身孔隙率影响,后者则通过碳酸钙晶体的沉积量影响固化土样的强度;随着黏粒含量的提高,试验土样内孔隙率缩小,碳酸钙的沉积量也随之减小,固化后的强度提高不明显;掺加适量的红黏土(最优黏粒含量为60%),在不改变土样其他性能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固化强度。
    • 王国华; 霍宗海
    • 摘要: 基坑降水控制和变形控制是地铁深基坑施工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托山东省某地铁线深基坑降水项目,采用地下降水与地面沉降耦合的数学模型,建立了三维地铁深基坑渗流模型,研究了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水位降深分布和周边土体变形情况。研究表明,全强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异风化特性,颗粒组成具有“双峰”特性,使得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土体渗透系数存在明显差异,给基坑降水控制带来困难;在未形成封闭止水帷幕情况下,基坑周边水位降深、涌水量、土体变形和周边建筑变形均随止水帷幕深度增加减小,形成封闭止水帷幕后,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在水位降深与土体变形的变化规律上,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均在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可为花岗岩地层的基坑降水方案设计和基坑开挖环境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 周小文; 罗兴财
    • 摘要: 全风化花岗岩(CDG)和花岗岩残积土(GRS)是华南地区易发生工程事故和地质灾害的土类。这2种土风化程度不同,其工程性质也有显著差异。现有规范主要根据野外特征和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进行划分,但在实际地质勘探中仍存在识别上的困难。对现有规范中关于确定CDG和GRS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评述和讨论。鉴于CDG和GRS的级配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一般为黏土质砂,后者一般为含砂黏土,建议利用某些级配特征作为区分这两种土的辅助指标。从某基坑工程中取土样进行了物理性质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物理性质试验表明:残积土孔隙比较大,缺乏中等粒径,属于不良级配;三轴剪切试验中,原状CDG和GRS均有较强的初始结构性,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土样出现应变局部化的剪切带,并以鼓状-剪切带模式破坏,而重塑土样则呈现标准鼓状破坏模式;原状CDG排水剪切摩擦角略高于GRS,黏聚力明显高于残积土,其原因为前者结构性更强;重塑的CDG与GRS均破坏了原始结构性,两者的凝聚力接近;在低围压条件下,原状土的结构强度对总抗剪强度的贡献较大,可达60%~70%,高围压的压缩作用可使土体的初始结构完全破坏,结构强度将消失。
    • 张宏虎; 白伟; 孙明祥; 邓涛
    • 摘要: 通过数字图像技术细致描述了闽东地区花岗岩残积土中砾石的颗粒形状特征,并通过簇颗粒在PFC数值平台上实现了砾石颗粒的二维重构。进而建立含砾花岗岩残积土的离散元数值模型,对现场大型直剪试验全过程展开细致的数值模拟,探讨了含砾花岗岩残积土的细观剪切特性。从细观颗粒的统计结果上看,球颗粒/簇颗粒的平均相对水平位移和平均转动量,均沿试样高程大致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正态曲线拟合,发现其剪切带中心并不在剪切面位置,而是略向上发生偏移;同时通过定义上下一个标准差精确计算剪切带宽度;上述剪切带中心偏移量和剪切带宽度均随竖向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颗粒间接触力链的分析表明,强力链主要集中在砾石颗粒间;而细颗粒则填充试样孔隙,使得各颗粒间咬合更加充分;二者共同作用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强力链,增强了含砾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