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然感染

自然感染

自然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33364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现代畜牧兽医、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第六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2016年联合学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等;自然感染的相关文献由10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海林、张云智、米竹青等。

自然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1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33364 占比:98.92%

总计:33727篇

自然感染—发文趋势图

自然感染

-研究学者

  • 张海林
  • 张云智
  • 米竹青
  • 张云
  • 杨卫红
  • 张万坡
  • 程国富
  • 胡薛英
  • 谷长勤
  • 刘运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旭
    • 摘要: 羊口疮是指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羊口疮病毒引起。当羊感染羊口疮病毒后,唇、鼻、眼睑、乳房等部位会有明显的症状,多见于一岁以内的羔羊,成年羊出现羊口疮的发病几率较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羊口疮有很高的发病率,且可以呈散发性流行,健康羊与病羊、带毒羊接触后,即可传染羊口疮,也可以自然感染。针对羊口疮疾病的特点,必须从各方面入手,最大限度降低发病风险。该文结合当前羊口疮疾病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探究羊口疮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作如下的论述。
    • 张羽晨; 雷亚萍; 农碧丹; 庞晓敏; 张苗苗; 刘晓丽; 谷长勤; 张万坡; 程国富; 胡薛英
    • 摘要: 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是引起蛋鸭产蛋下降的疾病,给禽类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DTMUV感染病鸭卵巢的病毒定位及产生的病理损伤进行观察,以了解DTMUV对病鸭卵巢的病理损伤。主要运用病理剖检、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自然感染DTMUV的病鸭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蛋鸭临床表现主要以产蛋量骤然下降为特征,严重病例站立不稳,倒地抽搐,最后衰竭而死。剖检眼观病变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破裂,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是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增生、凋亡或坏死;卵泡周围有大量空泡状细胞和小动脉增生,增生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增生的空泡状细胞为上皮细胞,DTMUV主要位于卵泡的颗粒细胞内。综上表明,DTMUV主要分布在颗粒细胞内,颗粒细胞发生增生、凋亡或坏死,导致卵泡闭锁,进而引起蛋鸭产蛋量下降,为阐明DTMUV的感染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李绍卿
    • 摘要: 伪狂犬病毒的宿主谱广泛,猪最易感,其他动物如牛、羊、猫、犬、鼠、兔、貂、狐等也可自然感染,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都是致死性的,猪是唯一储毒宿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猪很少发生伪狂犬病例,随着养猪规模化发展,发病明显增多,特别是2011年以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不仅造成仔猪、断奶仔猪高死亡率,母猪繁殖障碍,还导致大猪猝死,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 王昆
    • 摘要: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动物与人类共存已久,传染病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人病兽防”、溯源防控、根治人畜共患病的发生,是杜绝和减少人间疫情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人畜共患病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养殖户对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识别能力不断提高。
    • 摘要: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历时18年,共同研制的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产品在国内首发上市。该产品能有效区别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突破了制约布病疫苗生产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其生产应用将对全国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发挥积极作用,为《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李明柱
    • 摘要: 一什么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zoonosis)是一种传统的提法,畜牧兽医院校的兽医学科仍然在使用这个词,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新出现的传染病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达到60多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人兽共患病。人畜共患病与人兽共患病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人兽共患病表明不仅仅是人类与其饲养的畜禽之间存在共患疾病,而且与野生脊椎动物之间也存在不少共患疾病,后者甚至在烈性程度上甚于前者。因此,用人兽共患病这个词其内涵要大一些,于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
    • 韩方方; 张红垒; 丁庆文; 刘红亮; 张燕; 魏战勇
    • 摘要: 对河南省新郑某规模化猪场3头疑似猪伪狂犬病发病病死的4日龄仔猪进行病原PCR及病毒于各个组织定性分布检测,然后对其主要毒力基因gE基因进行测序,与国内外其他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死仔猪经PCR检测确诊为猪伪狂犬病,为PRV野毒感染.其组织分别采样进行PRV在体内的分布检测.结果显示,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脑等多组织均检出阳性,表明PRV在自然感染仔猪多数组织器官内均有分布,具有广泛的组织嗜性,且能够引起肝脏和脾脏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遗传系统发育树的结果表明,本试验鉴定并命名的毒株HNZZ01与我国的经典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外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 陈晨; 董朕; 吴灵玉; 魏小娟; 张继瑜; 周绪正
    • 摘要: 试验旨在评价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沃瑞特)对自然感染细菌性牛呼吸道疾病(BRD)的治疗效果,并确定合理给药剂量。通过细菌学鉴定、临床诊断与血液学检查选择60头自然感染BRD的西门塔尔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以及药物对照组,每组15头。另外随机选取15头健康牛作为健康对照组。对高、中、低剂量组的实验牛以肌内注射的方式分别按每千克体重4.4、2.2、1.1 mg的剂量给予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沃瑞特),药物对照组按每千克体重2.2 mg的剂量给予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替奥福),连续给药3 d。健康对照组按每千克体重2.2 mg的剂量给予生理盐水。于给药前(D0日)和给药结束后一天(D4日)采集各治疗组实验牛的鼻拭子和血液,通过对各实验牛的病原菌检出率、血液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临床评分、治愈率、有效率、不良反应等进行记录和统计,评价不同剂量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组以及药物对照组对细菌性BRD均有治疗作用,低、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率为60.0%、93.3%、93.3%,治愈率为46.7%、86.7%、93.3%;药物对照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100%和86.7%。结果表明,中、高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均有显著治疗效果。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沃瑞特)按每千克体重2.2 mg的剂量给药,连用3 d,可有效治疗细菌性BRD。
    • 李锦成; 刘民; 刘珏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蔓延至全球二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全球大流行.通过SARS-CoV-2的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可以估计人群感染的状况,有助于回顾性评估研究人群中疫情的规模或感染程度.本文对全球自然感染SARS-CoV-2一般人群和医务工作者、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COVID-19流行期间人群的血清学特征和规律,对疾病的认识和后期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借鉴.综述发现全球范围内报告的自然感染SARS-CoV-2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阳性率从低于0.1%到超过20%,其高低与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时所处的疫情流行阶段有关.儿童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医务工作者、孕妇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则与一般人群相似.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持续监测血清抗体阳性水平,以评估COVID-19所致的疾病负担,为COVID-19疫情控制提供科学证据.
    • 秦世杰; 祁金玉; 刘仁军; 陈凤毛; 郝德君; 李治鑫; 孙守慧
    • 摘要: 为研究自然状态下油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生理响应,2019年10月在沈阳市东陵公园松材线虫发病区对受害前期、受害后期和健康对照组油松的1a生针叶进行取样,测定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受害前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差异均极显著(p<0.01);受害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前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前期和受害后期脂氧合酶(LOX)活性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受害后期较受害前期差异性显著(p<0.05);受害前期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且较受害前期差异显著(p<0.05);受害前期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受害后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较受害前期差异显著(p<0.05);受害前期可溶性蛋白(Spr)含量较对照组和受害后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类黄酮含量受害前期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受害后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较受害前期差异性极显著(p<0.01);甜菜碱含量受害前期较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和受害前期均无显著性差异;水杨酸(SA)含量在各时期都差异极显著(p<0.01);受害前期茉莉酸(JA)含量较对照组和受害后期均无显著性差异,受害后期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松材线虫会抑制油松SOD、CAT、LOX等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MDA等.油松自身也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类黄酮、甜菜碱等物质的含量抵御松材线虫的侵染.内源激素SA、JA持续性增加,协调发挥作用,共同激发油松的抗逆反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油松对松材线虫的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