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微循环

脑微循环

脑微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95380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针刺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七届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等;脑微循环的相关文献由3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寰、陈长才、刘育英等。

脑微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5380 占比:99.94%

总计:195502篇

脑微循环—发文趋势图

脑微循环

-研究学者

  • 刘振寰
  • 陈长才
  • 刘育英
  • 徐如祥
  • 王凡
  • 田牛
  • 钱旭光
  • 丁志华
  • 付洛安
  • 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月; 吴多; 陈梓焜; 莫雪妮
    • 摘要: 神经血管耦合(NVC)作为调节脑血流重要的机制,可根据脑活动需求及时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大脑内环境稳态。脑小血管在大脑的自动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主要依赖于NVC的正常运行。NVC机制受损,可导致位于脑微循环终末端的小血管缺血缺氧,局部脑血流无法响应神经元信号传导,引起或加重脑小血管疾病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近年来,NVC因其在大脑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了解NVC在脑小血管病中的调节机制,对于阻止脑小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脑缺血及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就NVC在脑小血管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张向前; 孙文栋; 马新蕾; 张磊; 佟建洲
    • 摘要: 目的:分析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室出血患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氧化应激及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80例脑室出血患者分为脑血疏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脑出血后常规治疗,脑血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鼻饲或口服脑血疏口服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清CRP、Hcy、LpPLA2水平、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脑微循环[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脑血疏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Hcy、LpPL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脑血疏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SOD、CAT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MDA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脑血疏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PLT、Fib、PA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脑血疏组低于对照组(P<0.05)。脑血疏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50%vs.77.50%,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液微循环功能恢复。
    • 闵妍; 李子孝; 王拥军
    • 摘要: 脑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给患者及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眼底血管与脑血管具有相似的病理及生理学特征,同时也是唯一可在活体上观察到的微血管,为非侵入性评价脑微循环及脑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本文通过综述脑血管疾病中眼底特征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眼底特征在脑卒中发生及复发中的预测作用及其与脑小血管病发生的相关性,从而指导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及预防。
    • 何平; 孟沙; 李月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声频共振辅助治疗对神经性耳聋(ND)患者听力恢复及脑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N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压氧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声频共振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听力恢复水平及脑微循环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74%vs.82.9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听阈、Wv、Zcv、Rv、DR和差压等指标均降低(P<0.05);Qm、Vm、Vmax、Vmin、CP和CVHI总积分等脑微循环指标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高于照组(P<0.05)。结论:声频共振辅助治疗ND可明显改善脑微循环,有利于促进患者听力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 李红芳; 杨绍; 曹莫寒; 袁丽丽; 李晓琎; 史才兴; 王茁桠; 亚白柳
    •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致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脑微循环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每日给予普通饲料,其余2组大鼠每日给予高胆固醇饲料,连续喂饲28 d.造模同时灌胃给药,姜黄素组大鼠给予姜黄素200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28 d后,取大鼠血清,采用酶法检测各项血脂水平.提取大鼠脑微血管,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大鼠脑微血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间黏附因子1(V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1),大鼠脑微血管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VCAM-1和E-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大鼠脑微血管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ICAM-1、VCAM-1和E-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可以通过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状况,增加脑微血管抗氧化酶能力,减低氧化应激损伤,减少脑微循环内皮细胞中黏附因子表达,进而改善脑微循环障碍.
    • 李温馨; 王琪
    • 摘要: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脑微循环、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脑血管痉挛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脑微循环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及CRP、IL-6、TNF-α、S100β蛋白水平均降低,CBV、CBF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显著,可减少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神经损伤,提高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邓旻楠; 张育德; 沈瑞乐
    • 摘要: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21 d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脑微循环情况(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1 d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研究组脑血容量高于对照组,脑血流量快于对照组,平均通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微循环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李金钿
    • 摘要: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合使用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便为该疾病的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tSAH患者,根据就诊日期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4周,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较大(P<0.05);随访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尼莫地平与依达拉奉联用可改善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预后,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 郑少锐; 陈祥荣; 王守森
    • 摘要: 周细胞是微血管的一种壁细胞,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共同构成神经血管单元,维持脑基本功能.周细胞功能障碍会导致脑微循环功能障碍,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围绕周细胞的特性、鉴别、亚型、与脑微循环的关系以及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刘双双; 王君; 尹伟; 娄绘芳; 沈逸
    • 摘要: 双光子显微镜突破传统光学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局限,应用双光子吸收理论,采用飞秒脉冲激光技术,深入组织内部非线性激发荧光.双光子显微镜具有穿透能力强和光毒性小的特性,可实现活体动物脑内微循环系统的长时程可视化观测,对研究动物大脑皮层微循环网络结构以及血流灌注和血氧代谢特征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双光子显微镜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其应用不断拓展,利用双光子显微镜可实现软脑膜下单根微血管血流信号的检测及光化学操控,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辟了有价值的微循环检测窗口.从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的成像原理入手,介绍其技术特点和进展,并从量化血流动力学变化、测量氧分压、检测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建立脑中风模型4个方面概述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