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左旋乳酸

聚左旋乳酸

聚左旋乳酸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化学工业、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6449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4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研讨会、2014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基纤维材料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医学系统、第八届全国农林系统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等;聚左旋乳酸的相关文献由3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锐、张秀芹、熊祖江等。

聚左旋乳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6449 占比:99.91%

总计:96535篇

聚左旋乳酸—发文趋势图

聚左旋乳酸

-研究学者

  • 王锐
  • 张秀芹
  • 熊祖江
  • 刘国明
  • 王笃金
  • 余占海
  • 冯高科
  • 张喜清
  • 张忠芮
  • 李晓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译心; 罗倩; 梁瀚文; 陈建林; 赵楠; 何斌
    • 摘要: 背景:聚左旋乳酸皮下填充剂是美国FDA批准可作为修复皮下软组织胶原流失的医美产品,由于其形态为不规则颗粒,容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目的:观察辐照条件对聚左旋乳酸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以及聚左旋乳酸微球皮下填充剂植入兔皮下的异物反应程度和刺激胶原再生情况.方法: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聚左旋乳酸微球,参考Sculptra?的配方配制成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分别经25,50 kGy辐照灭菌,分析辐照灭菌对微球分子质量和粒径形貌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250,500 mg/L,以微球的浓度计)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将25 kGy辐照灭菌的可注射皮下填充剂(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注射至兔背部皮下,于设定的时间点进行注射部位背部组织苏木精-伊红、马松三色染色及CD68、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微球的黏度、黏均分子质量和数均分子质量降低明显,但辐照灭菌并未导致微球的粒径和形貌发生明显改变.②MTT检测结果显示,当填充剂的质量浓度低于250 mg/L时细胞存活率均>90%,即使材料质量浓度高达500 mg/L时细胞存活率也仍高于80%,并且长时间的孵育(72 h)也并未产生显著的细胞毒性.③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CD6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填充剂植入后的第0.5-4个月只引起轻微炎性反应,植入后第6个月时炎性反应程度达到最高,且部分微球表面出现孔洞结构或不规则形状;植入后第9个月微球完全降解.④动物实验马松三色染色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植入后第4个月,微球周围主要为Ⅰ型胶原,外围主要以Ⅲ型胶原为主;植入后第6个月,微球附近的I型胶原增多,外围的Ⅲ型胶原增多;植入后第9个月,纤维包囊内部主要以Ⅰ型胶原为主,外围则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的比例接近均等.⑤结果表明,可注射聚左旋乳酸微球填充剂具有刺激胶原再生的效果,还可降低炎性反应程度.
    • 董诚挚(综述); 朱辉(审校)
    • 摘要: 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n acid,PLLA)在医学领域已有充分应用。2004年,美国FDA批准塑然雅注射用聚左旋乳酸作为一种填充材料治疗与艾滋病相关的面部萎缩。此后,多个注射用聚左旋乳酸品牌相继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获批上市。近年来,注射用聚左旋乳酸被用来改善多部位软组织凹陷或缺失引起的外观不满意。本文从注射用聚左旋乳酸理化性质、基本原理、制备工艺、使用方法、临床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对聚左旋乳酸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彭于宾; 林怡雯; 杨昱彦
    • 摘要: 目的临床上注射组织填充剂时,即使回抽误注入血管中的针剂,仍然有可能发生「扎入血管后回抽却没发生血液回流」的现象称之为回抽的伪阴性。本论著将透过回抽聚左旋乳酸针剂证实回抽伪阴性的存在,并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从而避免其发生以增加临床的注射安全性。方法回抽伪阴性发生的关键在于回抽的时间,因此设计将一个3ml的针筒装满人类新鲜血液以模拟体内血管情形,再将聚左旋乳酸针剂插入3ml的模拟血管中回抽,纪录是否立即性发生血液回流,并且以不同的聚左旋乳酸注射针头的尺寸、不同的剩余剂量及不同的泡制时间等差异做为操纵变因观察其栓塞情形。结果将聚左旋乳酸针剂插入模拟血管后回抽,在不同尺寸的针头;不同剩余剂量以及不同的泡制时间下,血液回流的速度相当快,几乎立即性发生回血,用肉眼辨识几乎无法测量等待时间,420次实验当中仅有5次没有立即性回血,发生率约1.2%。结论根据实验结果,透过SPSS检验证实使用聚左旋乳酸注射制剂填充时,将不受到其泡制时间长短、针头大小、残余剂量的影响,若能在注射前习惯性回抽,于刺入血管的前提下将可以立即辨识回血发生推估可能误将针头扎入血管,从而停止操作将可以增加注射过程的安全性。
    • 任泽宇; 姜宏; 石永芳
    • 摘要: 为了解决羟基磷灰石(HA)骨支架降解难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在HA骨支架中加入具有良好降解性能的聚左旋乳酸(PLLA)来调节其降解速度。采用3D打印挤出成型设备制备出PLLA/HA复合多孔骨支架,探究不同PLLA质量分数下复合组织工程骨支架抗压强度、亲水性、降解率以及细胞毒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五组不同材料配比的复合骨支架中,PLLA质量分数为50%的支架亲水性及抗压强度最好,且抗压强度大于人体松质骨最低承载要求的2.5 MPa。体外模拟降解10周后,骨支架的降解失重率随PLLA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加快,降解液的pH值为7.3~7.5,呈弱碱性;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细胞生长良好。表明通过改变骨支架中PLLA的质量分数,能够实现对支架降解速率的调节,当骨支架中PLLA质量分数为50%时,支架降解速率最快,且机械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能良好,对改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降解性能调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 陈博; 郭传波; 张斌
    • 摘要: 目的探讨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微型钛板与螺钉实施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实施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咀嚼效能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二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聚左旋乳酸可吸收接骨板治疗下颌骨骨折效果显著,可加快骨折愈合,减少二次手术,同时可促进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复,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 王景涛
    • 摘要: 目的:探讨聚左旋乳酸(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拟行手术的下颌骨骨折患者11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常规组予以微型钛板联合螺钉治疗,研究组给予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AXB角、AF-BF距、张口度、咀嚼功能、术后3个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优良率(96.49%)高于常规组(84.21%)(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51%)低于常规组(14.03%)(P<0.05)。结论: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能改善患者咀嚼功能,增强下颌骨稳定性,提高治疗效果,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刘蛟; 陈韶娟; 吴韶华
    • 摘要: 针对用于纺织肌腱补片的纯微米纱线结构生物活性低、免疫原性强和不可降解的缺陷,从补片材质和结构优化角度出发,构建了几种可生物吸收的纳米结构肌腱补片,以自制的丝素蛋白(SF)/聚左旋乳酸(PLLA)纳米纤维纱线为纬纱,以传统PLLA微米纤维纱线为经纱,经机织工艺加工成形。系统研究了SF和PLLA组分配比对补片形态结构、理化性能以及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片均在约16.4°出现了结晶衍射峰,且随着SF占比的增加,补片的结晶度和力学性能均逐渐降低,但其断裂载荷均在100 N以上,可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且补片的细胞黏附和增殖能力均随SF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 李俊杰; 胡恺轩; 姜海燕; 廖孟南; 骆叶; 孟繁瑾; 朱琳
    • 摘要: 目的 探索聚左旋乳酸对面部、颈部和手部皮肤的改善效果.方法 采用微针治疗联合外用涂抹行治疗,连续治疗2次,5ml/次,每次间隔4周,观察聚左旋乳酸对肤质改善的功效及安全性.结果 聚左旋乳酸对肤质改善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证实聚左旋乳酸在改善肤质方面有效,安全性良好.
    • 张安莹; 王照颖; 王锐; 董振峰; 魏丽菲; 王德义
    • 摘要: 为提高聚左旋乳酸(PLLA)的阻燃性及其可纺性,设计了环保[(6-氧-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酮)-甲基]-丁二酸(DDP)阻燃PLLA体系,通过双螺杆熔融挤出方法制备了PLLA/DDP阻燃复合物,借助锥形量热仪、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对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阻燃剂质量分数对PLLA阻燃性能的影响及其阻燃机制,并对阻燃剂最优添加量时的纺丝工艺及纤维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DDP质量分数为9%时,复合物的阻燃性能显著提高,其极限氧指数达到29%,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级;复合物在800°C 时的残炭量由10.7%增加到13.5%,且在该添加比例下具有优良的可纺性;将初生纤维3倍牵伸热定型后,其断裂强度为1.77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44.9%.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