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5078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八届年会、第六届(2010)清华大学麻醉与疼痛医学研讨会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相关文献由1332位作者贡献,包括梅举、刘苏、陶凉等。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5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5078 占比:99.41%

总计:65467篇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文趋势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研究学者

  • 梅举
  • 刘苏
  • 陶凉
  • 丁芳宝
  • 张宝仁
  • 王春生
  • 马千里
  • 孙立忠
  • 张南滨
  • 张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玉玺; 冯乐乐; 陈城; 丁文元; 师雷; 崔君; 宋宇杰; 张苗; 刘英英; 易蔚
    • 摘要: 目的 研究主动脉瓣修复(AVr)手术早中期结果及术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经主动脉瓣CT评估,单纯进行AVr与根部重建手术的127名患者数据。使用Kaplan-Meier方法对结局事件(死亡、二次手术、中度AR和重度AR)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AR的风险因素。结果 住院期间30 d死亡率为1.6%,1年生存率99.1%,3年生存率97.7%;1年免二次手术率98.1%, 3年免二次手术率96.8%;2年免重度AR率96.2%;2年免中度及以上AR率90.0%。通过多因素分析,术后中度AR的危险因素是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数(LVESDi)和术后残留轻度AR。结论 AVr手术早中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LVESDi、术后残留轻度AR是术后中度AR的独立危险因素。
    • 金屏; 翟蒙恩; 周国磊; 徐臣年; 贾千金; 李瑞娜; 郭红; 李兰兰; 马燕燕; 刘洋; 杨剑
    • 摘要: 目的 探究国产球囊扩张介入瓣膜系统Prizvalve?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的具体效果并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本中心共有7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接受了Prizvalve?的TAVR。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7~74(68.57±5.91)岁。患者术前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植入后患者的瓣膜狭窄或返流情况明显改善,心脏功能也明显改善。结论 国产球囊扩张瓣膜系统Prizvalve?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有效策略。
    • 马金磊; 徐高俊; 张崇; 张桥; 赵豪; 钱向阳; 葛振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主动脉瓣成形术(AVP)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的29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患者为成形组,并随机收集同期30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置换组),出院后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患者59人,术后平均随访(14.7±5.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围术期、术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及一般资料。结果 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组和置换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1.0(56.5,69.0)mm比65.0(60.8,71.3)mm,P>0.05]、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PPG)[19.0(17.0,20.0)mmHg比20.5(14.8,32.8)mmHg,P>0.05]、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PK)[2.0(1.9,2.2)m/s比2.2(1.9,2.7)m/s,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0(51.5,59.5)%比56.5(51.8,6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形组和置换组围术期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137.5±22.2)min比(112.7±19.2)min,99.0(85.5,108.5)min比72.0(63.5,89.5)min,均P0.0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1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的LVEDd和LVEF[49.0(42.0,51.5)mm比48.0(45.8,51.0)mm,61.0(57.0,66.5)%比62.0(56.8,65.0)%,均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成形组的PPG和PK[8.0(6.0,12.0)mmHg比20.5(15.0,29.3)mmHg,1.4(1.3,1.7)m/s比2.3(2.0,2.7)m/s,均P<0.05]优于置换组。结论 与主动脉瓣置换术相比,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良好的近期手术效果。
    • 左煜; 黄强
    • 摘要: 主动脉瓣成形术(aortic valve repair,AVr)最早报道于1958年并用于室间隔缺损引起的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insufficiency,AI)^([1]);然而由于没有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空间结构和解剖清楚的认识,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有限。随着瓣膜置换的发展,人工瓣膜几乎替代了成形手术成为更佳的选择。
    • 丁文元; 赵宏亮; 张冰; 谭延振; 许荆棘; 冯乐乐; 张玉玺; 金振晓; 易蔚
    • 摘要: 目的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主动脉瓣CT精准评估,为手术方式选择与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常规行术前全心动周期CT检查,用Mimics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评估,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对125例用CT精准评估的方法对拟手术的主动脉瓣进行测量评估;对69例患者术中实际测量主动脉瓣瓣叶几何高度(gH)和游离缘长度(FML),用Bland-Altman图一致性分析CT精准评估与术中实际测量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测量主动脉瓣瓣叶gH,差值均数为0.1 mm,95%可信区间(CI):-1.9~2.1 mm,有2个点在CI以外;测量瓣叶FML,差值均数为0.4 mm,95%CI:-1.8~2.6 mm,有1个点在CI以外,差异在临床上可以接受。结论CT精准评估与术中实际测量瓣叶gH和FML的一致性好,是主动脉瓣术前测量评估解剖结构的准确方法,可作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修复术前患者选择和手术修复的重要参考依据。
    • 李昱茜; 孟欣; 王博; 白炜; 曹亮; 孙艳丹; 刘丽文; 杨剑; 李兰兰; 周党侠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等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经心尖途径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患者53例,随访1年,观察术后左心室各径线、主动脉生物瓣内和瓣周反流、二尖瓣反流程度等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动脉瓣前向峰值流速(AV-Vmax)、主动脉瓣峰值跨瓣压差(AV-PGmax)、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AV-PGmean)、左心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长径(LVED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峰值流速(MV-Vmax)、二尖瓣峰值跨瓣压差(MV-PGmax)等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NYHA心功能Ⅱ级以下者由术前8例(15.1%)增加至42例(79.2%),P0.05)。42例NYHA心功能Ⅱ级以下患者术后出院时(1周内)与术前比较LVEDD[(57.4±9.7)mm vs.(64.4±8.2)mm]及LVEDV[(149.1±63.8)ml vs(.190.0±60.2)ml]明显减小(P均<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LVESV[(105.6±47.9)ml vs.(77.1±56.6)ml]、LVEF[(41.6±9.7)%vs(.49.7±10.9)%]、LVPWT[(9.8±1.7)mm vs.(11.6±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AV-Vmax[(172.7±41.1)cm/s vs.(191.9±39.4)cm/s]、AV-PGmax[(12.6±6.3)mmHg(1 mmHg=0.133 kPa)vs.(15.4±6.5)mmHg]及AVPGmean[(5.8±2.9)mmHg vs.(7.8±3.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16例合并继发性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术后出院时减少为7例。结论: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TAVR术后,左心室腔总体呈现明显缩小的趋势,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逐渐减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且LVEF也明显提高,呈现出左心室逆重构现象。
    • 蒋捷; 顾嘉玺; 刘鸿; 李明辉; 耿乐; 倪布清
    • 摘要: 目的 传统三明治技术可能会对夹层累及窦部患者造成假腔封闭不完全,甚至根部扩大,导致可能再次手术的可能。文中总结“改良三明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并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处理主动脉根部的91例ATAA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急诊手术,术前完成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以及CT血管造影(CTA)评估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中,45例累及窦部,26例累及冠状动脉(Neri A型18例、Neri B型8例)。18例患者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29例中度AI,38例轻度AI,6例无AI。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改良三明治”技术,依据夹层累及范围,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4例,半弓或次全弓替换16例,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技术71例。全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89(170~250)min,主动脉根部处理时间25(22~33)min, DHCA时间14(11~19)min,手术时间306(277~351)min。全组患者围术期死亡7例(7.6%)。术后并发症包括血液透析14例(15.4%),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4.4%),气管切开2例(2.1%);机械通气时间为64(22~98)h,术后住院时间为22(18~25)d。术后6个月复查CTA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所有存活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残留夹层,轻度AI 37例,无中度及以上AI病例,主动脉峰值跨瓣压差7.9(4.0~9.5) mmHg。结论 “改良三明治”技术在ATAAD手术中效果满意。其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对于夹层累及窦部以及合并重度AI的患者可以有效封闭假腔,保留瓣膜;对于Neri A和Neri B型患者亦可有效保护冠脉。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 刘鹏; 鲍贤豪; 马孝琛; 许鼎; 张恒; 陈威龙; 赵玉玺; 冯家烜; 冯睿; 景在平
    • 摘要: 主动脉根部动脉瘤是最常见的主动脉根部疾病之一,常累及主动脉瓣或冠状动脉,其中以出现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或冠脉异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最为凶险。开放手术是主动脉根部动脉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年来,主动脉根部的解剖结构被逐渐精细化,对合并主动脉瓣疾病的探寻也使得其治疗方式逐渐个体化,围术期及远期生存率显著提高。本文就合并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根部动脉瘤的研究进展和治疗前景进行综述如下。
    • 许金国; 张成鑫; 龚文辉; 金朝龙; 盛哲; 刘海渊; 葛圣林
    • 摘要: 目的了解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在高危主动脉瓣、二尖瓣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采用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治疗的高危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患者7例。观察围术期手术效果,随访1~30个月,了解随访期间患者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行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6例,经导管二尖瓣置入术1例;术前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评分(6.5±1.3)分,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评分(4.9±1.5)分;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中球囊扩张时出现心室颤动1例,紧急股股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释放成功;心尖部荷包出血1例,术中难止血,术后心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明显瓣周漏,患者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结论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是治疗高危心脏瓣膜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瓣膜置入术后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 董兆芮; 李东; 陈磊; 吴扬; 任崇雷; 汪成; 陈婷婷; 周琪; 杨瑞冬; 肖苍松
    • 摘要: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手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中的应用,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0年本科收治的7例TAAD患者行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85.7%),女性1例,年龄(27~55)岁。术前超声测定主动脉瓣中度返流2例,重度5例。术式包括:均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完成手术,其中急诊David+升主、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6例,二次开胸David+升主、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1例。结果 全部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无30天内死亡。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68.0±4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09.1±23.8)min,低温停循环时间(36.0±8.7)min。术中最低膀胱温(27.2±2.0)°C。术后患者主动脉瓣无返流5例,轻度返流2例。术后随访(34.7±14.4)月,随访期间无患者需再次手术。结论 对TAAD合并主动脉瓣返流的年轻患者,可采用经胸骨上段小切口David手术处理主动脉根部,其近中期主动脉瓣膜功能良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