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8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59063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相关文献由98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云、倪一鸣、刘胜中等。

主动脉瓣置换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9063 占比:99.80%

总计:159376篇

主动脉瓣置换术—发文趋势图

主动脉瓣置换术

-研究学者

  • 徐志云
  • 倪一鸣
  • 刘胜中
  • 谭今
  • 黄克力
  • 于涛
  • 张宝仁
  • 梅举
  • 向波
  • 张建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屏; 翟蒙恩; 周国磊; 徐臣年; 贾千金; 李瑞娜; 郭红; 李兰兰; 马燕燕; 刘洋; 杨剑
    • 摘要: 目的 探究国产球囊扩张介入瓣膜系统Prizvalve?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中的具体效果并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本中心共有7例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接受了Prizvalve?的TAVR。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7~74(68.57±5.91)岁。患者术前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为Ⅲ~Ⅳ级。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植入后患者的瓣膜狭窄或返流情况明显改善,心脏功能也明显改善。结论 国产球囊扩张瓣膜系统Prizvalve?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有效策略。
    • 马金磊; 徐高俊; 张崇; 张桥; 赵豪; 钱向阳; 葛振伟
    • 摘要: 目的 分析主动脉瓣成形术(AVP)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的29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患者为成形组,并随机收集同期30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置换组),出院后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进行随访,随访患者59人,术后平均随访(14.7±5.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围术期、术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及一般资料。结果 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成形组和置换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1.0(56.5,69.0)mm比65.0(60.8,71.3)mm,P>0.05]、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PPG)[19.0(17.0,20.0)mmHg比20.5(14.8,32.8)mmHg,P>0.05]、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PK)[2.0(1.9,2.2)m/s比2.2(1.9,2.7)m/s,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6.0(51.5,59.5)%比56.5(51.8,6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形组和置换组围术期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137.5±22.2)min比(112.7±19.2)min,99.0(85.5,108.5)min比72.0(63.5,89.5)min,均P0.05]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1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的LVEDd和LVEF[49.0(42.0,51.5)mm比48.0(45.8,51.0)mm,61.0(57.0,66.5)%比62.0(56.8,65.0)%,均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成形组的PPG和PK[8.0(6.0,12.0)mmHg比20.5(15.0,29.3)mmHg,1.4(1.3,1.7)m/s比2.3(2.0,2.7)m/s,均P<0.05]优于置换组。结论 与主动脉瓣置换术相比,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良好的近期手术效果。
    • 左煜; 黄强
    • 摘要: 主动脉瓣成形术(aortic valve repair,AVr)最早报道于1958年并用于室间隔缺损引起的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insufficiency,AI)^([1]);然而由于没有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瓣空间结构和解剖清楚的认识,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有限。随着瓣膜置换的发展,人工瓣膜几乎替代了成形手术成为更佳的选择。
    • 国鹏飞; 刘宣蔚; 王彬; 傅天瑞; 杨苏民
    • 摘要: 微创心血管手术的进步与发展拓宽了由于脊柱侧弯导致的肺功能不全患者的手术路径,提高了患者对同种心血管手术的耐受能力,同时也降低了患者术后因肺功能降低而引发的多种并发症。我们在此篇报告描述一例脊柱侧弯引起胸廓畸形、肺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术式的改进从而能够耐受在体外循环下同期主动脉瓣、二尖瓣瓣膜置换术。
    • 余凤; 闫思宇; 王琼; 姜春玲
    • 摘要: 主动脉瓣狭窄(AS)是由于风湿性疾病、先天性瓣膜畸形或老年瓣膜钙化等原因所致的退行性病变,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疗法。几十年来,外科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金标椎,而近年来新兴的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是对无法耐受常规开胸大手术患者的有效替代疗法。本文报道了1例急诊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实时辅助下行TAVR手术抢救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成功案例,以期为临床救治该类患者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身高170cm,体重62kg,因“胸闷气紧1年多”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胸闷、气促。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规律服药。
    • 高润霖
    • 摘要: 2002年,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1],开创了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纪元。二十年来,器械不断改进、创新,技术不断发展,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不同外科手术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目前有80余万例患者获益,已发展成为严重AS患者的标准治疗之一。以美国为例,2019年TAVR数量(77991例)已超过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57626例),由于人口老龄化、退行性瓣膜病变发病率升高,预期2026年TAVR数量将增加至130000例以上[2]。
    • 王圣; 黄乾海; 陈现杰; 陆国庆; 朱喜亮; 徐高俊; 程兆云; 赵亮; 杨雷一
    • 摘要: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手术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心外科收治的主动脉瓣行置换术的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常规单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行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术后引流量、胸管拔除时间。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记录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与28例传统正中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患者资料作匹配对比性研究。结果28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二次转机、主动脉损伤、中转常规开胸。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38.5±24.2)min vs.(146.3±29.5)min,P>0.05]、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1±23.5)min vs.(102.6±29.1)min,P>0.05]、手术时间[(259.9±35.1)min vs.(285.7±44.9)min,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10.5±3.5)h vs.(12.4±3.3)h,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手术患者ICU停留时间[(1.6±0.9)d vs.(3.1±1.1)d,P<0.05]、术后住院时间[(10.5±3.3)d vs.(13.8±5.6)d,P<0.05]、输血率(32.2%vs.87.1%,P<0.05)、术后引流量[(348.9±55.9)mL vs.(538.5±84.8)mL,P<0.05]、胸管拔除时间[(2.49±0.7)d vs.(4.0±1.4)d,P<0.05]比传统正中开胸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骨上段正中直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安全选择。
    • 孔强强; 马宁; 罗鸿; 乔晨晖
    • 摘要: 主动脉瓣环扩大术(ARE)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在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者左室流出道狭窄、梗阻患者需要扩大左室流出道的手术中。半个世纪以来,出现了多种扩大瓣环的方法及改良技术,根据切口位置和长度的不同,主要分为前入路、后入路和联合入路,每种入路都有相应的代表术式。大量文献表明,在小主动脉瓣环患者实施AVR时同期行ARE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发生率,并且不会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另外ARE在各种需要扩大瓣环的先心病、主动脉根部置换、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已有分别对几种常见手术方式的描述和术后效果的研究,但是鲜有文献对各种手术方法做总结,分析彼此之间的优缺点及术后效果。该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分析近年来各种常见ARE手术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 李光; 杨昭; 刘硕; 张帅; 张继超; 尤斌
    • 摘要: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右侧小切口微创瓣膜手术技术的早期和长期结果,评估通过微创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5例多瓣膜病患者。所有患者接受经右侧小切口开胸手术和股动静脉-颈内静脉体外循环。所有患者均同期完成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另有11例患者接受了三尖瓣修复术,25例患者接受了房颤消融消融术。短期结果包括:住院死亡率、胸腔引流、再手术出血、手术时间、通气时间、伤口感染、输血量和住院时间。长期结果包括: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和瓣膜并发症。结果:75例平均切口长度为(5.16±2.16)cm,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83.8±3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34.2±23.9)min;插管时间中位数为17.0(14.0,22.0)h。重症监护和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0.0(18.0,25.5)h和7.0(5.0,8.0)d。其中1人死于无法控制的重症感染。47例(62.7%)患者接受输血。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9.8(22.6,79.4)个月,94.6%未发生全因死亡率,87.8%未发生瓣膜并发症,97.3%未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多瓣膜病变可以通过微创技术安全、可重复地完成。
    • 张崇; 葛振伟; 徐高俊; 程兆云; 马金磊; 蒋轩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同期二尖瓣修复或保守观察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FMR)对患者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年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接受AVR术前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17例,年龄63(53,67)岁。根据同期有无修复二尖瓣将病例分为观察组和修复组。随访患者近中期的生存预后,以及FMR改善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6(8.3,15.4)个月。术后早期,观察组和修复组的FMR改善率为92.7%和100%(P=0.124);术后中期随访显示,观察组和修复组的FMR改善率分别为87.8%和100%(P=0.004)。结论二尖瓣修复与AVR同期进行具有可接受的手术风险,AVR同期行二尖瓣修复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