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6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9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35634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心肺血管病杂志、疑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河南省第八届神经内科医师年会等;大动脉炎的相关文献由1578位作者贡献,包括蒋雄京、潘丽丽、郑德裕等。

大动脉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9 占比:1.65%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5634 占比:98.25%

总计:36269篇

大动脉炎—发文趋势图

大动脉炎

-研究学者

  • 蒋雄京
  • 潘丽丽
  • 郑德裕
  • 吴海英
  • 姜林娣
  • 张慧敏
  • 邹玉宝
  • 刘冼宜
  • 孙立忠
  • 惠汝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西; 王萍
    • 摘要: 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先前研究认为其参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机制是主动脉炎症扩展至冠状动脉,导致内膜增生及中外膜纤维化挛缩。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大动脉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衰老等)并不能完全解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原因。现对大动脉炎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发病机制进行概述。
    • 舒畅; 李杰华
    • 摘要: 主髂动脉闭塞症(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主要累及肾下主动脉和髂动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出现肢体坏死的紧急情况。AIOD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少见病因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则有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1]。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对AIOD腔内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进行论述如下。
    • 寇真; 吕新亮; 张翼云
    • 摘要: 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东亚及南亚发病率较高,好发于40岁以下女性。大动脉炎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致死率,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现代医学对于该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常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及靶向药物各有劣势。中医学对于症状的缓解、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独到的优势。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该病中医研究的进展,各位医学大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供医学同仁参考,以期提高大动脉炎的好转率。
    • 王露露; 李广; 范太兵
    • 摘要: 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是一种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累及肺动脉时可进展成肺动脉高压,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高,晚期治疗效果较差,预后欠佳。早期进行药物治疗、介入和外科手术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应提高早期诊断意识,及早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大动脉炎肺动脉高压的情况和治疗进行总结,综述如下。
    • 马玲瑛; 姜林娣
    • 摘要: 大动脉炎(TAK)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性大血管炎,多见于4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病理表现为多核巨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的全层性主动脉炎。大多数患者病情隐匿,也有少数急性起病,慢性持续性血管壁炎症和损害可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部分为动脉瘤形成。活动期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阻止血管壁炎症进展,保护脏器的功能,改善预后。
    • 李昱璋; 余国龙
    • 摘要: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由肾动脉狭窄(RAS)造成的肾脏血流减少而导致的血压升高,肾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发育不良是肾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1]。近年来,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RA)及肾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TRAS)等技术日渐成熟,已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合并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经皮介入治疗1例青年双侧肾动脉狭窄并继发性高血压病例报道,结合文献,阐述经皮介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国内外近期进展,重点介绍经皮介入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适应证、临床疗效、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 蔡云; 甘可
    • 摘要: 目的大动脉炎古无记载,是现代临床难治病,累及多系统,病情复杂,预后多有不佳。现代医学尚阙有效治疗,整理发掘中医辨治方法可为临床实践爰以砖瓦。方法系统回顾整理古今文献,立足中医藏象理论和证素辨证,结合临床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和总结。结果首次提出本病其宿根为血府伏火,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阴虚为本,标为热毒、瘀血、气滞、痰浊等相兼为患。临证辨治需立足本虚标实之质,不忘血府伏火,兼顾护脾肾,结合证素辨证,并总结了相关方药。结论中医辨治大动脉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进一步地挖掘整理于临床有重要现实意义。
    • 陈元; 郝丽; 王南
    • 摘要: 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认识,继发性高血压比例已远远超过预想。由于对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视不够,其误诊率、漏诊率仍居高不下。本文介绍了一例大动脉炎性高血压的诊治经过,旨在提高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现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30岁,发现血压升高7年。
    • 杨金水; 李民; 张江林; 万月华; 朱剑; 邓小虎; 赵玉荣; 王秀茹; 张洁
    • 摘要: 目的报道1例应用托法替布成功治疗的难治性大动脉炎(TAK)患者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应用托法替布治疗并使用超声造影连续评价的TAK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综合文献结果,总结TAK的治疗及随访经验。结果本例为28岁女性,病史10年,临床表现为发热、颈痛和关节疼痛,超声发现颈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实验室检测发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接受激素治疗后病情可减轻。激素减量过程中反复复发,先后联合使用多种抗风湿药物及托珠单抗等,因疗效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未能规律应用,动脉炎症逐渐加重,出现左侧锁骨下动脉瘤,疾病治疗困难。随后调整治疗方案为托法替布(初始10 mg/d,后逐渐减量至7.5 mg/d)联合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14 mg/d,后逐渐减量至8 mg/d),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超声造影提示动脉壁厚度降低(左颈总动脉壁厚度由用药前的8.9 mm降至1.2 mm,左锁骨下动脉壁厚度由7.4 mm降至0.8 mm)、造影强度减弱(总评分由5分降至1分)、动脉瘤消失。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截至2021年3月),共报道10例应用托法替布治疗的TAK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7例病情减轻,激素剂量均有减少,仅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Janus激酶(JAK)抑制剂有望成为治疗TAK新的有效药物;血管超声造影能够实时检测血管壁厚度及增厚管壁造影增强情况,是评估血管炎症的有效工具。
    • 曾克勤; 尹玉峰; 任田; 周二叶; 王鸣军; 武剑
    • 摘要: 背景以发热待查(FUO)为表现的大动脉炎(TAK)临床并不多见,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表现,这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CT)在FU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可能有助于早期TAK的诊断。目的探讨PET-CT在以FUO为表现的早期TAK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以FUO为表现而最终通过PET-CT确诊为TAK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7.9±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9±2.4)个月。患者均以发热待查为表现,可伴有心悸(14.3%)、头晕(28.6%)、头痛(14.3%)、乏力(28.6%)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71.4%)、血小板计数(57.1%)、红细胞沉降率(ESR)(100.0%)、C反应蛋白(CRP)(85.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2.9%)和白介素6(IL-6)(85.7%)升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未见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PET-CT可见多部位动脉管壁炎症性改变,包括升主动脉(28.6%)、主动脉弓(14.3%)、颈总动脉(28.6%)、锁骨下动脉(28.6%)、胸主动脉(14.3%)、腹主动脉(14.3%)、肾动脉(14.3%)等大动脉。结论PET-CT有助于以FUO为表现,而无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早期TAK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