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强CT

增强CT

增强CT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8817篇;相关期刊33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8年全国医学影像(杭州)学术研讨会、2007'国际普通外科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交流大会、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增强CT的相关文献由256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丹丹、丁建民、孟祥云等。

增强C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8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8817 占比:99.24%

总计:129798篇

增强CT—发文趋势图

增强CT

-研究学者

  • 李丹丹
  • 丁建民
  • 孟祥云
  • 李文伦
  • 经翔
  • 刘建全
  • 刘斌
  • 刘波
  • 叶兆祥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婷婷; 叶攀; 宋巍; 胡海涛
    • 摘要: 目的 分析多普勒超声、增强CT(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3cm结节样病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肝硬化合并肝内结节样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检查对肝硬化背景下结节样病灶的检出情况,对比其诊断良、恶性结节病灶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86例患者共96个结节病灶:恶性结节50个,良性结节46个。结节直径≤2cm者54个,2.1~3.0cm者42个。经多普勒超声检查,良性结节检出35个,恶性结节检出36个,对肝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00%、76.06%、73.96%。经CECT检查,良性结节检出41个,恶性结节检出48个;对肝结节样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00%、89.13%、92.71%。CECT诊断肝结节样病灶的敏感性、准确性明显高于多普勒超声(P<0.05)。结论 CECT检查相对多普勒超声相比优势更为显著,诊断敏感性、准确性更高,可有效提高疾病鉴别能力。
    • 夏露花; 崇乐; 马荣辉; 董占飞; 常诚; 夏欢; 郭浩; 彭岩; 王新华
    • 摘要: 目的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方法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结果^(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0.05;χ^(2)=0.023,P>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结论^(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 胡俊松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对下咽癌甲状软骨受累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下咽部不适可疑下咽癌患者137例,增强CT检查所使用仪器为GE 64排CT仪器,统计分析符合纳排标准的59例下咽癌患者的增强CT影像学检查情况,统计增强CT与病理组织活检对诊断下咽癌的价值。结果59例下咽癌患者中,38例其病变部位位于梨状窝,21例病变部位位于咽后壁;50例CT扫描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不均团块影,13例存在咽腔壁的广泛增厚。常规CT平扫提示,47例以等密度或低密度影为主,增强CT扫描提示不均匀强化表达,但边界尚清,38例病变部位位于梨状窝者,均存在环形黏膜下浸润影,另外59例患者中存在45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强CT扫描提示环形强化影,14例存在颈部弥漫性低密度影。咽部不适可疑下咽癌患者137例,经分析增强CT诊断敏感度为83.6%,特异度为95.7%,误诊率为4.3%,漏诊率为16.4%。结论增强CT扫描诊断下咽癌甲状软骨受累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诊断手段。
    • 唐姗姗; 潘爱珍; 李勤祥; 余田; 陈颖瑜; 徐志锋; 叶亚君; 李雪莲
    • 摘要: 目的:探讨肾癌增强CT肾脏皮质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2月到2020年1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与肾良性病变50例(良性组),两组都给予增强CT检查,记录CT成像常规参数、肾脏皮质厚度,同时记录与检测患者的肾功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肾癌组的BF、BV、PS值高于良性组,MTT值低于良性组,肾癌组的GFR值低于良性组,MVD计数与VEGF表达率高于良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的肾脏皮质厚度与肾皮质CT增强值都显著少于良性组(P<0.05)。在肾癌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FR、MVD、VEGF与肾皮质CT增强值、肾脏皮质厚度、PS、MTT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皮质厚度≥0.51 cm、0.30-0.50 cm、<0.30cm为判断肾功能正常、轻度减退和重度减退的标准,符合率为67.9%。结论:肾癌的增强CT扫描是一种较为便捷、安全的方法,对肾脏皮质厚度进行测定,有助于对肾功能进行判断,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 秦琳; 吴玉梅; 王明; 魏佳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CT淋巴结短径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术前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宫颈鳞癌ⅠA1~ⅢCr期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建立评价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189例,其中淋巴结转移组30例。两组肿瘤最大径线、临床分期、细胞分化、术前血清SCC-Ag及增强CT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淋巴结短径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截断值为0.625 cm,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7(P<0.001),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3.0%;SCC-Ag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截断值为1.88 ng/ml,AUC值为0.733(P<0.001),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3.6%;两者联合检测AUC值为0.802(P<0.001),敏感度为66.7%,特异度84.3%。结论血清SCC-Ag及增强CT淋巴结短径的检测可用于评估宫颈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且CT淋巴结短径单独诊断价值更高,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冯圣佳; 蔡怀杰; 唐晨豪; 何康炜; 牛家玲; 马丹妮; 何晗; 蒋康; 邓刚
    •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多参数MRI(mp-MRI)、增强CT对膀胱癌患者肌层浸润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67例,均行CEUS、mp-MRI及增强CT检查,并接受膀胱肿物相关手术。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对肌层浸润的诊断效能。结果CEUS、mp-MRI及增强CT诊断膀胱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分别为83.58%、86.57%、64.18%,敏感性分别为84.84%、87.88%、69.70%,特异性分别为82.35%、85.29%、58.82%。CEUS与mp-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与增强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与mp-MRI的Kappa值为0.642(P<0.05)。结论CEUS对膀胱癌肌层浸润的诊断效能与mp-MRI相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罗杰; 毛星星
    • 摘要: 目的:探究增强CT放射对出现腹腔转移的腹部肿瘤的诊断作用。方法: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接受检查的54例患有腹部肿瘤并出现腹腔转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方式差异将其分为CT组及增强CT组,所有患者均依次接受常规CT及增强CT扫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检查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强CT诊断患者腹部肿瘤的准确率(90.74%)明显高于常规CT诊断(72.22%),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诊断出患者肿瘤腹腔转移的准确性(94.44%)明显高于CT诊断(72.22%),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检出患者种植灶长、种植灶宽及最小种植灶面积均小于CT检测,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患者肿瘤的腹腔内转移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良好判断患者肿瘤病灶情况及转移状况,能检出较小的肿瘤组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汪建军; 李桥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异位胰腺(HP)的增强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腹部H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0例单发HP患者,合并腹部恶性肿瘤16例(13例胃癌,2例胰腺癌,1例同时合并胃癌及胰腺癌)。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年龄、病变短径及“导管征”出现概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与未合并腹部恶性肿瘤者病灶边界状态和强化方式的差异临界有意义(P=0.066、0.057)。结论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HP的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掌握其影像特征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其鉴别诊断提供相关必要的影像学信息。
    • 马黎; 闻晓燕; 舒震宇; 龚向阳; 陈肖敏
    • 摘要: 目的研究增强CT高压注射器附加30 cm连接管是否能避免血液回流至螺旋导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37份增强CT检查完成后的30 cm连接管,对连接管内液体进行红细胞镜检,判别血液是否回流至螺旋导管。收集检查类型、注射器类型、留置针型号及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造影剂注射总量、造影剂注射速率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造成血液回流的影响因素。结果前段连接管(近患者端15 cm)有50份(5.34%)回血阳性样本,后段连接管(近机器端15 cm)没有回血阳性样本;Ⅱ型注射器较Ⅰ型注射器连接管回血风险低(OR=0.393,95%CI:0.188~0.819);造影剂注射总量是保护因素(OR=0.970,95%CI:0.955~0.985);造影剂注射速率是危险因素(OR=3.380,95%CI:1.732~6.598)。结论30 cm连接管可避免血液回流至螺旋导管,其中注射器类型、造影剂注射总量、造影剂注射速率是回血的影响因素。
    • 林川; 邱庆华; 王财鑫; 傅其添
    • 摘要: 目的:分析CT对胃癌诊断临床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胃癌手术治疗患者60例,行对比性临床研究,患者术前均接受CT诊断确认胃癌病情分期、病灶位置分布情况。比较不同CT检查模式下胃癌分期、病灶位置分布诊断效果及进展期胃癌分型鉴别诊断效果差异。结果:(1)胃癌分期:增强CT检查所得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平扫检查,差异显著,P0.05;增强CT检查所得进展期胃癌BurrmannⅢ型、Ⅳ型符合率均高于CT平扫,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CT检查对胃癌患者病理进展分期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合理制定影响确切,其中增强CT对患者胃癌分期及分型诊断效果更为显著,可结合患者病史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