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脉炎

动脉炎

动脉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4776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人人健康(医学导刊)、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二届血管和浅表器官国际超声研讨会、第一届北京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全国血磁学术交流年会等;动脉炎的相关文献由738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林娣、万龙、岳志芹等。

动脉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776 占比:99.32%

总计:35013篇

动脉炎—发文趋势图

动脉炎

-研究学者

  • 姜林娣
  • 万龙
  • 岳志芹
  • 朱来华
  • 李顺光
  • 梁成珠
  • 王彩云
  • 胡朝军
  • 何香芹
  • 刘昌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克勤; 尹玉峰; 任田; 周二叶; 王鸣军; 武剑
    • 摘要: 背景以发热待查(FUO)为表现的大动脉炎(TAK)临床并不多见,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表现,这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CT)在FU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可能有助于早期TAK的诊断。目的探讨PET-CT在以FUO为表现的早期TAK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以FUO为表现而最终通过PET-CT确诊为TAK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等,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7.9±10.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9±2.4)个月。患者均以发热待查为表现,可伴有心悸(14.3%)、头晕(28.6%)、头痛(14.3%)、乏力(28.6%)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71.4%)、血小板计数(57.1%)、红细胞沉降率(ESR)(100.0%)、C反应蛋白(CRP)(85.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2.9%)和白介素6(IL-6)(85.7%)升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未见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PET-CT可见多部位动脉管壁炎症性改变,包括升主动脉(28.6%)、主动脉弓(14.3%)、颈总动脉(28.6%)、锁骨下动脉(28.6%)、胸主动脉(14.3%)、腹主动脉(14.3%)、肾动脉(14.3%)等大动脉。结论PET-CT有助于以FUO为表现,而无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早期TAK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 张明珠; 高榆秀; 张玉竹; 赵诚
    • 摘要: 短暂颈动脉周围炎症综合征(Transient perivascular inflamm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syndrome,TIPIC)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综合征,以单侧颈部疼痛为特征,偶尔放射到同侧耳部,在按压、吞咽、咳嗽、头部运动时加剧的搏动性疼痛;非甾体抗炎药是治疗TIPIC的经典药物。
    • 王蕊; 张极峰; 李萍
    • 摘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主动脉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度炎性疾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近年来,^(18)F-FDG PET/CT已逐渐应用于TA的临床工作中,并认为是评估该病活动性的相对金标准。就^(18)F-FDG PET/CT在TA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及展望,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对TA进行诊断、治疗及评估。
    • 张萍; 马菲菲; 张昊; 李明; 赵志华
    •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符合ACR诊断标准且在疾病早期完善了 PET/CT检查的15例大动脉炎患者,收集并分析这些患者在疾病早期行PET/CT时的临床症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UVmax值的差异性,SUVmax与炎症指标(包括血沉及C反应蛋白)做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记录分析PET显像特点.结果:15例患者均处于活动期,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有升高,平均SUVmax与C反应蛋白呈极强正相关(r=0.954,P<0.001),与血沉呈极弱相关性(r=0.098,P<0.01);最初就诊时符合ACR诊断标准的10例患者与不符合ACR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的ESR、CRP及平均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ET/CT显像中的FDG分布部位无明显差异,但10例符合ACR诊断标准的患者PET/CT图像显示相关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明显狭窄.结论:18F-FDG PET/CT是一种检测早期动脉炎症变化的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
    • 王承志; 王咏梅
    • 摘要: 孤立性巨细胞性肺动脉炎(Isolated pulmonary giant cell arteritis,IPGCA)是一种仅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巨细胞肉芽肿性病变,是一种罕见的肺部疾病。好发于免疫缺陷的患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机体对动脉壁某种成分的一种免疫反应。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气促等,偶有痰中带血。影像学多显示病变区血管水肿、狭窄和管壁增厚等。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急性期渗出性炎性和肉芽肿形成,内膜水肿,动脉中膜和外膜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多核巨细胞浸润;慢性期动脉弹力膜破坏断裂,外膜和内膜纤维化,中膜变薄,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本病十分罕见,病理组织学是本病诊断的关键,同时诊断本病组织学上还需与其他血管炎仔细鉴别。1981年由Wagenaar等首次报道[1],本病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的病例报道,偶见于手术标本和尸检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本文旨在阐述IPGCA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王承志; 王咏梅
    • 摘要: cqvip:孤立性巨细胞性肺动脉炎(Isolated pulmonary giant cell arteritis,IPGCA)是一种仅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巨细胞肉芽肿性病变,是一种罕见的肺部疾病。好发于免疫缺陷的患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机体对动脉壁某种成分的一种免疫反应。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气促等,偶有痰中带血。影像学多显示病变区血管水肿、狭窄和管壁增厚等。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急性期渗出性炎性和肉芽肿形成,内膜水肿,动脉中膜和外膜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多核巨细胞浸润;慢性期动脉弹力膜破坏断裂,外膜和内膜纤维化,中膜变薄,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本病十分罕见,病理组织学是本病诊断的关键,同时诊断本病组织学上还需与其他血管炎仔细鉴别。1981年由Wagenaar等首次报道[1],本病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少数的病例报道,偶见于手术标本和尸检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本文旨在阐述IPGCA的病因、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等,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王青; 谢荣华; 王静; 赵洁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变化与大动脉炎(TA)患者免疫炎症、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TA患者,根据SAA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疾病活动性(Kerr评分)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比较升高组和正常组免疫炎症指标变化情况,活动组和非活动组SAA、免疫炎症指标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SAA水平与TA患者疾病活动性、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升高组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活动组SAA、ESR、hs-CRP、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P<0.01).SAA水平与TA患者Kerr评分、ESR、hs-CRP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489、0.546、0.521、0.496,P<0.05,P<0.01).结论 血清SAA水平与TA患者免疫炎症指标水平、疾病活动性存在明显相关性,通过检测TA患者SAA水平可评估其炎症与疾病进展情况.
    • 郭燕; 于绍梅
    • 摘要: cqvip:病例女,18岁。因"发作性晕厥1+年,眼痛、视物模糊半年"入院。表现为反复晕厥、伴意识障碍,持续几分钟后症状好转,平均每月发作1~2次。无抽搐、口角歪斜、肢体无力;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咳嗽、咳痰等其他不适。入院查体:体温36.8°C,脉搏7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74/53 mm Hg(1 mm Hg≈0.133 k Pa)。双瞳孔正圆不等大,左侧约7 mm,右侧约5 mm。右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视物模糊。眼球运动可,无眼震。
    • 尹蒙蒙; 孙颖; 姜林娣; 陈荣毅; 马莉莉; 吴思凡; 陈慧勇; 戴晓敏; 纪宗斐; 马玲瑛; 闫焱
    • 摘要: 目的 分析华东大动脉炎队列(ECTA)患者及其亚组的临床特征,观察其疾病特点.方法 基于ECTA队列,收集队列中2009年1月至10月初诊大动脉炎患者资料,根据性别、年龄、疾病活动、治疗等分组,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或x2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比较,分析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454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女比1∶4.75 (79/375);症状以头晕/头痛、乏力和胸闷/胸痛为主;影像学分型V型和I型最常见,锁骨下动脉和颈动脉最常受累,主要表现为血管狭窄.并发症以高血压为主,结核与乙型肝炎是较常见的合并感染.亚组分析显示,活动组、女性患者、低龄(年龄<40岁)和初治组的患者症状分别较非活动组、男性、高龄(年龄≥40岁)和经治组明显,活动组炎症指标如CRP[10(2,33)mg/L与3(1,14) mg/L,Z=-4.49,P<0.01]、ESR [(45±33) mm/1 h与(25±23) mm/1 h,t=-5.82,P<0.01]等均显著高于非活动组,而女性患者仅ESR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龄组SAA、初治组ESR明显高于另一亚组[19(6,95) mg/L与10(4,39) mg/L,Z=2.06,P<0.05][(44±34) mm/1 h与(32±28) mm/1 h,t=3.77,P<0.01].结论 大动脉炎患者以年轻女性为主,V型和I型最常见,初诊时疾病多处于活动状态.大动脉炎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可伴有结核等感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