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4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48366篇;相关期刊263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临床医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大会、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相关文献由996位作者贡献,包括符伟国、陈福真、李振刚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8366篇
占比:99.12%
总计:48795篇
多发性大动脉炎
-研究学者
- 符伟国
- 陈福真
- 李振刚
- 郝占峰
- 雷小明
- 李建初
- 杨珏
- 蒋俊豪
- 谷涌泉
- 陈文阁
- 张建
- 李顺光
- 汪忠镐
- 洪志鹏
- 田家玮
- 郭大乔
- 万晓霞
- 冷晓萍
- 刘月
- 初洁秋
- 史振宇
- 姜双全
- 张杰
- 李平
- 杨步军
- 王天
- 王莹
- 赵钢
- 陈建宗
- 陈斌
- 韩延民
- 丁晓蓉
- 万瑾
- 乔德水
- 于富军
- 任艺虹
- 侯俊
- 刘丽
- 刘改英
- 刘暴
- 刘欢
- 刘艳
- 刘艳秋
- 卫亚丽
- 吴党洁
- 吴凤岐
- 吴庆华
- 周志轩
- 周涛
- 周群华
-
-
朱琳
-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超在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病变患者(起始时间2018年12月,终止时间2019年12月),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全体纳入对象均进行了二维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使用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外周血管病变、心脏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病变、心脏病变的检出率,对比二维超声都显著较高(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血管大动脉炎病变诊断价值高,检出率高,检出结果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
-
蔡海英;
章新根;
鲍蔚敏
-
-
摘要:
基于血脉理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明确本病病位在血脉,核心病机是脉阻瘀滞。临床上采取分部论治,上部辨证为肝肾阴虚、脉阻瘀滞证;中部辨证为心血不足、脉阻瘀滞证;下部辨证为肾精不足、脉阻瘀滞证。治疗上活血通脉法贯穿始终,脉体结合,灵活变通。
-
-
吴党洁;
陈定章;
徐晖;
李昱茜;
郑敏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轻症患者疾病活动性与脑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轻症TA患者67例(TA组)与健康体检者60名(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测量颅内大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MMSE总分。依据Kerr评分评估TA组疾病活动性,分析TA活动性与脑血流及认知的关系。结果轻症TA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的PSV、RI、PI,双侧椎动脉的PSV、EDV、RI、PI,左侧MCA的PSV,左侧大脑后动脉的PI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轻症TA患者的MMSE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Kerr评分呈负相关(r=-0.665,P<0.05),而Kerr评分与脑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无显著相关性;轻症TA患者脑血流异常参数综合与MMSE总分呈显著性相关(r=0.539,P<0.05)。结论轻症TA患者未出现明显血管狭窄时,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认知功能已出现异常,且随着疾病活动性的加重,认知功能损害也加重,提示临床需尽早关注轻症T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改变,及时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
-
姚本海;
曾尤超;
刘海军;
潘永洁;
郭红;
詹剑
-
-
摘要:
1病例报告患者女,32岁。因“头晕、头痛2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20 d”于2019-09-29入院。患者于2019年7月开始出现头晕、头痛,服“阿咖酚散”无好转。本次入院20 d前患者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胸闷、气促,院外多次测血压高,最高169/120 mmHg;彩超示:右肾积水伴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泌尿系统CT示:右侧输尿管盆段以上输尿管及肾盂积水,扩张输尿管以下未显示。
-
-
闫继英;
李晶;
张春燕;
周佳鑫
-
-
摘要:
目的探讨细化干预措施在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9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细化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给予常规干预)和干预组(n=47,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细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的Kerr评分和血液检测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清蛋白(ALB)、肌酐(Cr)、C反应蛋白(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总胆固醇(TC)水平、甘油三酯(TG)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的治疗依从性和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的生活质量[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干预组患者的Kerr评分、PLT、CRP水平、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内,干预组自行停药、自行减药及未记录病情的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复诊时,干预组患者SF-36中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化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
孟颖颖;
王玉环;
唐子斐;
吴婕;
唐文娟;
黄瑛
-
-
摘要:
目的 提高对儿童克罗恩病(CD)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例CD合并TA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岁女孩,经肠镜诊断CD,接受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并随访.3年后患儿于临床缓解时出现头晕、晕厥,经血管影像学诊断为TA.停用IFX,换用糖皮质激素及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患儿CD及TA均缓解.文献复习发现CD合并TA好发于年轻女性,以CD首发多见.CD合并TA临床表现多样,以全身非特异症状及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儿童TA临床表现更不典型,合并CD时易漏诊或误诊.四肢血压、脉搏以及血管杂音检测对TA有提示作用.一旦怀疑TA,应及早完善血管影像学检查诊断.多数CD合并TA患者接受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部分接受生物制剂治疗,超过1/3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结论 CD合并TA少见.当CD患者炎症指标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时,应警惕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
-
无;
李建初;
姜玉新
-
-
摘要:
cqvip: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stenosis,RAS)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因。由于RAS为可治愈性疾病,故深受临床关注[1]。西方国家RAS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约占90%),其次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约占10%)[2],我国RAS的病因构成有所不同,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约占81.5%),其他依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约占12.7%)、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约占4.2%)及其他病因(约占1.6%)[3]。影像学检查是诊断RAS的重要手段。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性操作且检查费用较高,不适合作为RAS的筛查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血管成像同样因价格较贵和潜在的造影剂肾毒性而致临床应用受限。
-
-
曾越;
张美霞
-
-
摘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血管炎,易造成眼部组织低灌注状态,从而出现以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为主的眼缺血综合征(OIS).TA合并OIS以无痛性视力下降和一过性黑矇为主要表现,但由于该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需借助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为主的多模式影像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逆转TA患者的眼底缺血状态,改善疾病的转归.针对TA合并OIS患者的治疗应基于多学科综合团队,联合全身及眼部治疗,根据疾病特点得出最优的个性化方案.眼科医师应提升对该病的认知,明确定期规范的眼科检查在本病随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预后.
-
-
吴党洁;
刘丽文;
杨倩;
左蕾;
雷常慧;
赵永锋;
李昱茜
-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与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PET/CT)在评价多发性动脉炎(TA)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对165例TA患者颈动脉CEUS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评估疾病活动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标准(Kerr评分)和印度Takayasu评分2010 (ITAS2010)进行评估.分析颈动脉CEUS与临床评分的一致性和相关性.165例患者中28例同时行FDG-PET和颈动脉CEUS检查,以FDG-PET为金指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颈动脉CEUS对TA疾病活动性诊断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结果 颈动脉CEUS评估TA患者活动性与Kerr评分检查一致性好(κ=0.578,P<0.05),CEUS与Kerr评分、ITAS2010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4、0.179;P<0.05).其中28例同时接受CEUS和FDG-PET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共44处病变血管,以FDG-PET为金指标,患者双侧颈动脉CEUS管壁增强程度与FDG-PET检查一致性好(κ=0.825,P<0.05),CEUS与血管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呈显著正相关(r=0.825,P<0.05).以FDG摄取≥2级定义为TA活动期,颈动脉CEUS评估TA活动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结论 颈动脉CEUS对于TA患者颈动脉血管疾病活动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TA患者治疗随访中可作为一种快速、经济有效影像学评估方法.
-
-
欧艳梅;
姜双全;
于丹丹;
付昕;
赵晨;
田家玮;
冷晓萍
-
-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CEUS)评估累及颈总动脉的多发性大动脉炎(TA)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纳入30例TA累及颈总动脉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标准将其分为活动期组(n=12)及非活动期组(n=18);对比观察2组常规超声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以及CEUS参数,包括颈总动脉壁血管化分级、增强程度(EI)、峰值强度(DPI)及达峰时间(TTP)和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血小板压积(PCT)],分析CEUS评估累及颈总动脉的TA活动性的价值.结果 活动期组患者年龄小于非活动期组(t=-2.37,P=0.02),而WBC计数、CRP、颈总动脉壁IMT、血管化分级、EI及DPI均高于非活动期组(P均>0.05).EI、DPI均与CRP呈弱正相关(r=0.28、0.27,P=0.03、0.04),与IMT呈低度正相关(r=0.39、0.41,P均<0.01),而与动脉壁血管化分级呈中度正相关(r=0.63、0.76,P均<0.01).根据CEUS参数(动脉壁血管化分级、EI、DPI)及联合参数(EI+IM T、EI+CRP)判断活动期TA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RP、ESR及IMT等(P均<0.05).结论 CEUS可用于评估累及颈总动脉的TA的活动性.
-
-
王继华;
岳明璐;
杜昕苓;
蒋健;
杨秀华
-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随着病程进展,可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并可累及供血器官导致缺血坏死,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本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及微血流能量成像技术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分期诊断中的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大动脉炎早期病变的诊断非常具有价值,微血流能量成像技术联合超声造影可检测多发性大动脉炎增厚血管壁新生血管的情况,对于判断大动脉炎病变血管是否处于活动期,也体现了它的独特价值,对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分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
陈源源
- 《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患者,男性,53岁,蒙古族.主因"发现高血压16年,胸闷5年,血压'不易控制'2年"入院.患者16年前因头晕发现高血压,血压最高达210/120mmHg,不伴有头痛,无明显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无明显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尿量、尿色变化,在当地医院以"高血压病"给予硝苯地平及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血压控制不良.10年前因血压控制不佳来北京住院诊治,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继发性高血压",先后行"双侧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右侧股动脉血管瘤切除及旁路移植术",术后长期不规律服用泼尼松及免疫抑制药.术后血压仍然波动较大,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及氢氯噻嗪等,双上臂血压不易测出.因"大动脉炎"间断口服泼尼松治疗.5年前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多于快走及上楼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当地医院心电图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及室间隔中下段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左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后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给予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控释片、αβ受体阻滞药卡维地洛、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控释片联合控制血压;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凝血、抗栓,定期监测华法林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希望今后能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控制住免疫病、多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进展,控制住血栓形成的趋势,控制住血压,最终控制住重要脏器损害的不可逆进展的步伐。
-
-
-
陈笑玲
- 《江西省第七次重症医学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咯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例多发性动脉炎伴咯血患者的急救护理,通过保持体位、抑酸止血、扩张血管等抢救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病情稳定,后转ICU继续治疗,8d后好转出院.结论:在抢救多发性大动脉炎伴咯血患者时要警惕并发窒息、脑卒中等危险因素、熟练掌握多发大动炎的知识要点、咯血患者的急救措施,做好预见性护理.
-
-
-
刘月;
冷晓萍;
姜双全;
李守强;
田家玮
- 《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分期中的应用价值.40例患者中29例为双侧颈总动脉受累,6例为单纯左颈总动脉受累,5例为单纯右颈总动脉受累。二维超声结果显示活动期组颈总动脉外径与内膜厚度均大于非活动期组(8.6mm Vs 5.Omm,2.14mm Vs 1.60mm,p<0.05);超声造影显示活动期组增厚的管壁及内膜上可见大量造影剂光点进入,非活动期组增厚的颈动脉管壁及内膜上则仅可见稀疏的造影剂光点进入或没有造影剂光点进入。活动期组的EI、DPI均高于非活动期组(78.5dB Vs 32.8dB,95.OdB Vs 47.9dB,p<0.05),达峰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I,DPI的AUC分别为0.86、0.72。EI对TA的临床诊断界值为60.2dB。rn 超声造影技术用于TA患者病变颈动脉管壁内新生血管的评价,间接说明TA病变颈动脉管壁增强情况与管壁厚度和疾病的活动状态向存在联系。因此,超声造影在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刘月;
冷晓萍;
姜双全;
李守强;
田家玮
-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分期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有颈动脉病变的TA患者40例按照NIH评分标准分为病变活动期组(n=20)和病变非活动期组(n=20),颈总动脉作为观察血管,采用PHILIPS CX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线阵探头(频率为9~13MHz).进行常规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外径(D)和内-中膜厚度(IMT);并采用SonoVue声学造影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QLAB软件定量分析TA患者的颈总动脉增厚的内膜及管壁的造影剂信号强度,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分别测量平均回声强度(EI)、峰值强度(DPI)和达峰时间,比价两组差异,绘制超声造影声学定量参数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诊断分界值.rn 结果:40例患者中29例为双侧颈总动脉受累,6例为单纯左颈总动脉受累,5例为单纯右颈总动脉受累.二维超声结果显示活动期组颈总动脉外径与内膜厚度均大于非活动期组(8.6mm Vs 5.0mm,2.14mm Vs 1.60mm,P<0.05);超声造影显示活动期组增厚的管壁及内膜上可见大量造影剂光点进入,非活动期组增厚的颈动脉管壁及内膜上则仅可见稀疏的造影剂光点进入或没有造影剂光点进入.活动期组的EI、DPI均高于非活动期组(78.5dB Vs 32.8dB,95.0dB Vs 47.9dB,P<0.05),达峰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I、DPI的AUC分别为0.86、0.72.EI对TA的临床诊断界值为60.2dB.rn 结论:超声造影技术用于TA患者病变颈动脉管壁内新生血管的评价,间接说明TA病变颈动脉管壁增强情况与管壁厚度和疾病的活动状态间存在联系.因此,超声造影在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分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
-
郝占峰;
雷小明;
杨步军;
李振刚;
左爱欣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者狭窄后扩张,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大动脉炎可能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将动脉炎分为头臂动脉型、主-肾动脉型、冠状动脉-肺动脉型、混合型等五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血管损伤部位和程度有关,胸主动脉广泛狭窄的患者常常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或者延误诊断的情况,现将我科自2006年0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大动脉炎胸主动脉狭窄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进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