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8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338996篇;相关期刊461种,包括全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华护理学会第3届全国男护士发展论坛、第十一届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由39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玉杰、林平、刘宇扬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8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8996 占比:99.56%

总计:340498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文趋势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研究学者

  • 周玉杰
  • 林平
  • 刘宇扬
  • 杨清
  • 陈韵岱
  • 吕树铮
  • 赵迎新
  • 乔树宾
  • 傅向华
  • 刘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志乐; 黄照河; 胡益森; 徐戈
    • 摘要: 冠心病(CHD)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呈年轻化特点,具有病死率与病残率高的特点[1-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CHD最严重的临床表现类型,可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甚至猝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AMI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措施,是有效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室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然而,PCI即使及时开通心外膜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但缺血心肌有时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流灌注,这被称为无复流(NR)[3]。PCI即使没有残留的心外膜冠脉狭窄,由于NR现象,血运重建并非总是能重建有效的冠脉微循环灌注,女性更常见[4],对梗死面积与心室重构的影响尤为显著,且严重影响PCI术后患者的长远预后[5-6]。NR现象起始于心肌缺血期,恶化于再灌注期,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临床上需更加重视对NR的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估。本文就近年来对NR的危险因素与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郭环宇
    • 摘要: 目的:探究桥接抗凝在心房颤动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靶血管重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97例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且术前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术前停用华法林并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为桥接组,48例围手术期维持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为非桥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出血事件、术前及手术24h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液生化指标[血液血红蛋白(HG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随访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桥接组患者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为18.37%,高于非桥接组的12.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24h后,两组患者PT、APTT、TT、IN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手术24h后,两组HG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桥接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37%,略高于非桥接组的14.5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维持抗凝与桥接抗凝在心房颤动PCI患者治疗中同样有效,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PCI术前无需改用桥接抗凝方式治疗。
    • 居洁勤; 徐挺挺; 毛利青; 王世奇; 肖亮亮
    • 摘要: 医学影像相关的辐射暴露已成为人群电离辐射暴露主要来源^([1]),心血管介入手术对患者年度累积接受辐射剂量贡献最大^([2])。X射线受照剂量增高,患者罹患癌症风险增加[3-8]。CTO等介入治疗患者接受高剂量的电离辐射时间长,增加随机有害效应概率。甲状腺是对X射线最敏感的部位之一,约9%的甲状腺癌与X射线暴露、接触史有关^([3])。暴露剂量超过20 Gy,甲状腺体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可引起腺体异常反应,诱发肿瘤形成^([4])。
    • 陈伊璇; 管茜茜
    • 摘要: 目的:观察综合性康复护理对经 PCI 治疗后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方法:从 2021 年间医院接诊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 78 例为研究对象,1~6 月份就诊的患者归为对照组,7 ~ 12 月就诊的患者归为观察组。 调查两组的干预效果。 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 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2.31% )明显高于对照组(82.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在老年冠心病 PCI 治疗后患者的预后中起促进作用,能够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 ACC年会上发布的PACMAN-AMI研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可促进非梗死相关动脉的冠状动脉斑块内斑块成分和脂质沉积物消退,纤维帽变得更厚,进而降低斑块破裂风险。研究同期发表在JAMA杂志。研究纳入欧洲9家医学中心30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 胡靖超; 卞玲
    •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微小RNA-145(miR-145)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冠心病行PCI术病人152例,根据病人PCI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发生组(66例)和MACE未发生组(86例)。收集病人一般资料,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两组病人血清miR-145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VCAM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冠心病病人PCI术后1 d血清miR-145、VCAM1水平与CRP、CK-MB、cTnI及NT-proBNP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冠心病病人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1 d血清miR-145、VCAM1水平对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MACE发生组与MACE未发生组的多支病变、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2级、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4 d MACE发生组病人血清miR-145水平均明显低于MACE未发生组,VCAM1、CRP、CK-MB、cTnI、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MACE未发生组(P<0.05)。冠心病病人PCI术后1 d血清miR-145水平与CRP、CK-MB、cTnI、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0.05),VCAM1水平与CRP、CK-MB、cTnI、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支病变、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PCI术后1 d血清低miR-145水平、高VCAM1水平、高CRP水平、高CK-MB水平、高cTnI水平、高NT-proBNP水平是PCI术后冠心病病人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145、VCAM1水平联合预测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95%CI(0.757,0.897)],敏感度为84.80%,特异度为77.90%。结论冠心病病人行PCI术后血清miR-14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CAM1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可用于评估PCI术后冠心病病人的预后。
    • 江明宏; 李浪漫; 王晨阳; 解亚楠; 李鹏; 黄雄
    • 摘要: 随着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越来越复杂化,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支架脱载是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但临床对于多次球囊破裂后且同时出现支架脱载的相关报道甚少,本文就因球囊反复破裂后引起支架脱载抢救成功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男性,70岁,已婚,主因间断性胸闷、心悸10 d.
    • 摘要: 本书由国际顶尖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领域专家撰写,涵盖了OCT基础理论知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多种情景中应用、不同厂商OCT设备技术参数和特点介绍以及OCT应用操作技术等多个方面。其内容翔实,语言精练,深入浅出,既介绍了OCT基本理论和应用,同时突出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OCT领域初学者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术者均能从中受益。图书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和图表、视频,展示了OCT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重要指导价值,同时易于读者理解、记忆并用于实践。
    • 蓝璧高; 林陆韬
    • 摘要: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Q波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33例行PCI的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后有无Q波形成将其分为Q波形成组(n=164)和无Q波形成组(n=369)。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PCI前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肌损伤标志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红蛋白。STEMI患者PCI后发生Q波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软件的“rms”程序包构建STEMI患者PCI后Q波形成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绘制校正曲线以分析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采用“rmda”软件包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该列线图模型预测STEMI患者PCI后发生Q波形成的净获益率。结果本组533例STEMI患者PCI后发生Q波形成164例,Q波形成发生率为30.77%。Q波形成组年龄大于无Q波形成组,男性占比和吸烟、合并糖尿病、TIMI血流分级为0~2级者占比及脑钠肽高于无Q波形成组,STB时间长于无Q波形成组,血红蛋白低于无Q波形成组(P0,最大净获益率为0.308。结论年龄、吸烟、STB时间、脑钠肽、血红蛋白是STEMI患者PCI后发生Q波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具有可行性。
    • 段洪强; 祁娜; 王绍欣
    • 摘要: 目的探讨醛固酮(ALD)、血清尿酸(SUA)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EATV)与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38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病人92例,不稳定心绞痛(UA)病人1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128例,检测ALD、SUA和EATV,分析ALD、SUA及EATV与冠心病行PCI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AMI组ALD、SUA和EATV明显高于SAP组和UA组(P60分组ALD、SUA和EATV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分组和Gensini评分31~60分组(P<0.05);Gensini积分31~60分组ALD、SUA和EATV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分组(P<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组ALD、SUA和EATV明显高于非MACE组(P<0.05);ALD、SUA和EATV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3,0.360,0.401,P均<0.05)。结论冠心病行PCI病人ALD、SUA和EATV与临床分型、Gensini积分有关,且与术后MACE发生有一定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