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8-19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五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是调节心血管生理功能的重要体液系统,其关键的活性产物——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ngⅡ)不仅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也与心血管的重塑、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有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的活性而减少AngⅡ的生成和缓激肽的降解,使循环和组织中的AngⅡ水平降低、缓激肽水平升高,从而减轻或消除AngⅡ对心血管的毒性作用,发挥降压、靶器官保护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有益作用.ACEI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并写入国内外指南之中.指南建议应用ACEI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增加剂量至目标剂量或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大剂量.本文拟对高血压患者应用大剂量ACEI的意义及必要性加以阐述,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 摘要:在中国,一方面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较低;另一方面,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部分专家和许多医师不能客观评价利尿药的降压治疗地位,将利尿药的不良反应扩大化,由此产生困惑,使噻嗪类利尿药的应用受阻.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F)/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高血压控制科学建议将利尿药作为一线首选降压药;同年发布的美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八次报告(JNC8),以及中国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同样将噻嗪类利尿药用作高血压的一线治疗药物.这类药物不仅可以作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起始用药和联合用药,也特别适合本文所阐述的下列人群的降压治疗.
  • 摘要:高血压是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高血压患者的房颤发病率较血压正常人群更高,房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脑卒中和出血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并可能导致房颤再发.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先前的调查显示,中国3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男性为0.74%,女性为0.72%;所有房颤患者中,初次诊断房颤者占30.9%,阵发性房颤者占33.0%,持续性房颤者占7.2%,永久性房颤者占28.9%.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房颤管理指南预计到2030年,欧洲房颤人数达1400万~1700万,20岁以上的人群房颤的患病率达3%.在具体的药物使用方面,目前的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各有优缺点,临床实践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地尔硫(卓)为代表的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用于控制房颤患者的心室率,长期以来始终获得各大指南的推荐,主要用于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的患者。
  • 摘要:地尔硫(卓)是1968年由日本科学家研发的一个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其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阻滞钙的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的浓度,从而抑制钙所调节的细胞反应.地尔硫(卓)作用于冠状动脉主干和侧支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于外周血管,降低体循环阻力,降低血压;此外,对支气管及胃肠道、泌尿道、子宫平滑肌都有抑制作用.地尔硫(卓)作用于心肌细胞,同样使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地尔硫(卓)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可阻断暂时性钾外流及快钠通道,减慢窦房结自律性和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窦性心率,延长PR间期和HV间期,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及功能性不应期.根据其药理作用,地尔硫(卓)可用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和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 摘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同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抑制药,在降压、心血管保护以及机制等方面的异同一直是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既往数十年来开展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同安慰剂相比,两类药物均可有效降低血压,并提供适度的心、脑血管保护.两类药物被大多数指南推荐为降压的一线用药.在临床实践中,不少医师将二者混为一谈,认为"ARB是不会(引起)咳嗽的ACEI""ACEI是会(引起)咳嗽的ARB",致使当前国内ARB的使用高达RAS抑制药总使用率的80%,远高于国际水平.相对于ARB,临床医师应用ACEI最大的顾虑在于担心ACEI引发的咳嗽。实际上,ACEI相关的咳嗽,尽管文献报道不一,总体发生率为5%-20%,其中亚裔人群可能会略高些。对于ACEI引发咳嗽的对策如下:①尽量选择低咳嗽发生率的ACEI,在亚裔人群中开展的不同ACEI应用的临床研究显示,咪达普利、培垛普利咳嗽发生率相对于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及雷米普利更低,可能与上述药物对于缓激肤适度蓄积的作用。国内一项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开展的咪哒普利与贝那普利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对照研究显示,在常规剂量范围内,二者的降压效果相似,但咪哒普利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贝那普利。②除外同时存在的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过敏等因素的影响。③延长观察周期,一些患者在服用ACEI一段时间后,初起的咳嗽反应逐渐减弱、消失或可耐受。④换用其他类型的ACEI只有上述措施均无效或患者不耐受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换用ARB。
  • 摘要: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至2009年,中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从23.8%上升至31.5%,知晓率从31.7%增加至51.1%,知道患有高血压者的治疗率从66.2%升高至89.7%,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控制率却仍不理想(19.9%与2.1%比较),而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美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控制率为51.8%.高血压对中国居民健康的影响极为严重,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达204万例,占全部死亡的24.6%,占慢性病死亡的29.1%.在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中,64.0%是由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所占比例超过80%.中国门诊高血压患者治疗现状登记研究显示,CCB和ARB为中国高血压患者最常应用的降压药物,分别占调查人群所用降压药物的56.6%和32.2%0氨氯地平是广泛使用的长效钙拮抗药,有丰富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缬沙坦为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拮抗药,对血管重构产生有益影响。本研究汇总近5年文献,对缬沙坦/氨氯地平SPC在中国人群应用的试验证据进行综述。
  • 摘要: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积极防控高血压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相关的危害.对于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通过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与降压药物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早期并持久达标,是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又称为钙拮抗剂(calcium antagonist)是中国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线降压药物.此类药物降压效果肯定,靶器官保护作用可靠,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没有绝对禁忌证,且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中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证据充分,因而在降压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临床地位.应用长效CCB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并全程达标的有效手段.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中国总体血压控制状况不佳,以诊室血压为评估依据的降压治疗达标率不足15%.有研究显示,相比于诊室血压达标率,如以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血压控制状况,则总体达标情况更差.究其原因,与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控制不佳有直接关系.清晨血压不达标,是影响全天血压控制状况和总体达标率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证据和临床实践充分显示,清晨时段(通常为凌晨6时至上午10时)是冠状动脉事件、脑卒中和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时段,一般认为与这一时段机体神经内分泌激活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血液高凝状态等密切相关.由于清晨时段一系列心血管病理生理参数的不利变化,使得具有相对高危特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事件.
  • 摘要:Laragh依据多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系统地提出了血浆肾素水平在引发恶性高血压和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及其相关心血管损害中的作用,提出了钠(容量)×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Na+-volume×renin-angiotensin vasoconstriction)模型,认为血压的维持离不开前述两个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皆完全不同的最终因素:钠-容量因子持续支撑心脏的排血量和血流,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则保持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在一定状态.正常血压的维持和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也均离不开钠(容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收缩两个因子,即"容量"和"血管张力".盐是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但人群内个体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SS).大多数的盐敏感者属于低血浆肾素活性的容量依赖型.
  •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体内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重要系统之一.RAAS在调节血管的张力,水、盐平衡及心血管重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AAS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两条途径参与血压的调节.经典的RAAS与血压增高的途径为从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GT)通过肾素的催化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AngⅠ),AngⅠ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的催化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AT1R)使其激活,既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使血管收缩,又促进醛固酮的分泌使血浆容量增加,从而使得血压增高.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作为"气体信号分子",开始了医学与生命科学的新领域.NO是精氨酸代谢过程中的终末产物,但具有可以连续生成、快速传播、迅速弥散并产生广泛生物学效应等特点.研究者首次认识到NO以不依赖于受体转导的细胞内、外信号转导方式发挥作用.NO的发现更新了科学界对经典学说的认识,从而诞生了"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新领域——不仅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在机体调节中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而且既往被认为"代谢废物"的小分子NO也参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在此后的30余年内科学界又接连发现了"气体信号分子家系"的其他成员,包括内源性气体分子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硫化碳(hydrogen sulfide,H2S)和二氧化硫(sulfide dioxide,S02).对这4种气体信号分子的生理学作用及血管调节效应与机制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界对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 摘要:血压水平的调控机制异常复杂,包含了体液容量平衡、心脏收缩、肾血管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多重水平、又相互影响的生理因素.除各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外,遗传背景对血压水平的重要作用早已为学界所公认.例如,研究发现,同卵双胎之间的血压水平一致性显著高于普通兄弟姐妹关系.深入研究基因组对血压水平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揭示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还能帮助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结果显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仅能解释非常微小的血压差异(收缩压≤1.0mmHg,舒张压≤0.5mmHg)(1mmHg=0.133kPa),基因组学研究在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尚需时日.而单基因致病性高血压由于其致病机制单纯、因果关系确切、便于转化应用,是目前高血压领域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单基因遗传机制导致的血压异常包括了高血压和低血压两种。
  • 摘要:交感神经系统不仅可以短暂调整血压,其在高血压的长期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交感神经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交感神经分布异常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交感神经分布是交感神经活性的解剖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感神经活性的变化.已有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均提示,异常的交感神经分布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糖尿病患者较普通人群具有明显增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包括高血压、肾病、肥胖和血脂紊乱,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血压及血脂等因素后,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和死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为普通人群的2倍左右,故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继UKPDS、DCCT、ADVANCE等大型临床研究后,糖尿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强化降血糖,而是强调个体化降血糖,并关注大血管病变的改善,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故各类降血糖药物纷纷推出降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然而,由于入组患者基线状态、用药结构设计不一,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难以统一评判,结果纷繁复杂,即使同一类药物,试验结果也没有一致性.故近年来,降血糖药物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是不断讨论和关注的热点,期望与质疑并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EMPA-REG OUTCOME,显示恩格列净对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及因心力衰竭住院具有明显获益,提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药可能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近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6》中指出,目前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心肌梗死的患病人数250万,脑卒中患病人数至少700万.2014年农村心脏病病死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病死率为151.91/10万;城市心脏病病死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病死率为125.78/10万.在中国,脑卒中具有"三高"特征——发病率高、病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因而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血压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几乎全部的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近50%的缺血性脑卒中均和血压相关.对61项总共涉及100万50岁以上成年人的队列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以10年为一个年龄段分组,无论中年、老年以及高龄的老年人群,随着收缩压(或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脑卒中的病死率呈线性增加.亚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显示,相对于西方白种人,亚裔人群中相同幅度血压升高带来的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上升更为显著.而既往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降低血压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积极而合理地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血压,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意义重大.
  • 摘要: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大国,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2015》的数据:脑卒中是中国人群首位死因,已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卫生负担.脑卒中治疗时间窗非常窄,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等显著特点.过去20年,中国脑卒中的病死率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而美国同期则呈下降趋势.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发病率的5倍(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人,冠心病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人).同时,Kjeldsen等研究显示,在中国高血压人群进行的STONE、SYST-CHINA临床研究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比值分别为13.0和6.6,其他西方国家高血压人群的比值均<2.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中国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规律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西方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和由此而制定的治疗指南显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群.为了加强中国人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必须了解并揭示中国人群高血压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从而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早期干预,预防或延缓高血压的进展及其相关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H型高血压是中国脑卒中高发的重要诱因。
  • 摘要:高盐摄入及脑卒中高发是中国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盐摄入增加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均显示,高盐摄入在升高血压的同时,通过血压途径及非血压依赖的途径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本文即从流行病学、机制研究及干预对策几个方面综述高盐摄入与脑卒中的关系.高盐增加脑卒中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盐摄入在升高血压的同时,通过血压途经以及非血压依赖的途径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 摘要: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导致伤残调整生命年减少和死亡的疾病之一.中国是全世界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且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脑卒中是中国疾病致死的首位死亡原因,脑卒中相关的死亡约占人口总死亡数的20%.高血压在全球影响超过10亿人,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过高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及脉压都与不良预后、神经功能恶化及脑卒中复发密切相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中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且预期今后10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占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病死率的逐年上升态势尤为明显(图11-1).心血管疾病的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应对和遏制这种上升势头,必须加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特别应强化各种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过去30多年的临床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 摘要:近年来,盐摄入这一话题再次进入临床医师的视野.这是由于盐摄入量与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J形曲线现象的发现.事实上,过度限盐始终不被提倡.但是,何为最适盐摄入?针对群体的盐摄入评估结果是否适合个体执行?在回答盐摄入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时还存在哪些技术难题?通过盐摄入的控制达到有效的血压管理的道路上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盐摄入和血压管理提供思路.
  • 摘要:肾既是参与血压调控的重要器官,又是高血压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损伤肾,是导致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还可进一步推进患者肾衰退的持续进展,最终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中国的透析移植登记显示,高血压肾损害(hypertensive nephropathy)现在是引起中国ESRD的第3位病因.因此,重视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评估,定期监测,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望减少高血压患者肾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对于高血压患者肾损伤的预防或干预仍然强调的是合理、有效的降压治疗。降压药物通过其对改善肾小球内压的额外影响以及非血流动力学的益处,使肾保护作用最大化。
  • 摘要:清晨高血压(morning hypertension)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多见于老年人及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高血压患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存,且常见于降压药控制不良的患者.清晨高血压发生于清晨这一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特殊时段,并有特殊的发生机制,使得该类患者心血管疾病及事件发生风险高于普通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发生相对隐蔽,其检出、治疗及管理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血脑管病最重要的发病危险因素,中国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4万,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中41.0%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血压达标的患者占13.8%,较2002年的24.7%和6.1%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整体范围内,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在当前众多新药涌入市场的情况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吮片仍然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之一,在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固定复方制剂的规范应用,特邀请高血压领域的专家,起草、讨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回顾了该药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据此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推荐和建议。希望借此共识为临床医师在高血压防治中提供指导和帮助,也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提供助力。
  • 摘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表现为心室壁增厚、心肌重量增加和心肌重塑,其形成过程涉及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等诸多因素.作为高血压病最常见的靶器官损害之一,临床上超过30%的高血压可能发生LVH,且发生率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LVH是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或暂时缺血性心脏病乃至猝死的独立风险因素.控制血压是逆转及延缓LVH的重要治疗策略。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控制血压可有效逆转LVH,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鉴于LVH在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以及对LVH的重视和干预还不充分的现状,为推动各区域高血压指南的落地,亚洲区域的专家们针对高血压合并LVH患者,在LVH诊断、分类和治疗标准方面达成共识并制定临床诊疗路径,对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的临床规范化诊疗提出指导性建议。
  • 摘要: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以下简称β受体阻滞药)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石药物,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近年来,基于以阿替洛尔为代表的第二代β受体阻滞药研究结果,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高血压防治指南不同程度地下调了β受体阻滞药的临床地位.β受体阻滞药是否仍作为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是目前国内外诸多高血压指南中最具争议的话题.然而,β受体阻滞药是一类异质性药物,各种β受体阻滞药的化学结构、药理学特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以阿替洛尔为主的研究结论全面否认β受体阻滞药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是不严谨的.作为第三代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药,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以下简称α/β受体阻滞药)可同时选择性阻滞α1受体,非选择性阻滞β1和β2受体,既可协同降低血压,又能够减轻不良反应,在降压治疗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2016年《α/β受体阻滞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面客观地评价了α/β受体阻滞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为此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 摘要:2016年3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布了《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这一共识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两年余的时间,经过数次专家委员会讨论,并根据反馈意见邀请国内营养医学、运动医学的学者进入专家组共同修订.本文就《共识》的要点结合国内外研究及中国国情进行解读,力求为临床高血压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诊断的确立有两个要点:①肥胖和高血压的诊断切点;②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是一类继发于肥胖的特殊类型高血压,控制体重能有效降低血压是其重要临床特点。除了体重控制之外,选择能够兼顾控制血压与改善代谢的降压药物也是本《共识》强调的重点。
  • 摘要:高血压的发生受到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环境因素中,高盐摄入被认为是最重要及最关键的饮食因素之一.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中,每年165万归因于过多钠盐摄入.INTERSALT研究证实,个体盐摄人与血压显著相关,24h钠排泄量(反映钠摄入量)每减少100mmol,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减少6.0、2.5mmHg.高盐摄入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心室肥厚、肾损害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对此,世界卫生组织2013-2030慢病防控全球行动计划之一是食盐量相对减少30%.加拿大政府也预期在2016年将钠盐平均摄入量降低到5g/d,这样将预期每年减少100万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成本.限盐首先涉及摄盐量的评估。24h尿钠的测定一直作为评估盐摄入量的“金指标”,但由于留取24h尿麻烦、操作烦琐、收集时间长,较难收集完整,故不适用于非住院患者而限制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除了24h尿钠的测定技术外又研发出通过点尿钠/肌醉的监测评估钠盐的摄人方法,从而使钠盐摄入的评估变得容易些。日本已有应用点尿法预测24h尿钠的公式并写人高血压指南,故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建立预测24h尿钠排泄的点尿评估盐摄入量的公式,可利于盐摄入的快速评估,指导临床降压策略。给出了盐评估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建议流程。
  • 摘要:根据中国最新的心血管疾病报告:高血压是中国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占全部死亡的24.6%,其中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男性占比56.4%.很多青年高血压患者都会面临着人生中重要的内容——生育,大量的临床资料统计证实,人类的生育力,尤其是男性精子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甚至联合国卫生组织都发出了警告,其实有些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然而,关于男性高血压患者拟生育阶段的药物管理很少受到关注.对于男性而言,药源性影响虽然不会像对于女性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致畸,威胁胎儿生命,但会影响男性性功能及受孕能力,也影响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大多数的高血压病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才能达标。总体而言,联合方案只要是能减轻或缓解高血压进程,就有益于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治疗的依从性。有研究显示,钙通道阻滞药非洛地平联合ARB厄贝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轻度改善高血压病男性患者的勃起功能;相比之下,非洛地平联合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以及非洛地平联合利尿药氢氯唾嗓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轻度加重勃起功能障碍。
  •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有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育龄人群罹患高血压病.近年生育政策的调整,又使中国越来越多的高龄人群加入生育二胎行列.研究表明,约有1%的孕妇在妊娠之前即患有高血压病.高血压患者在待孕育及妊娠这一特殊时期,如何评估和管理血压,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既要考虑到降压本身,也要兼顾降压药物对生殖能力和胎儿发育的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HDP)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在妊娠女性中的发病率为5%~10%.HDP分为4类,即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preeclampsia)或子痫(eclampsia)、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并发先兆子痫或子痫.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20周之后出现的血压升高,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如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出现蛋白尿或其他终末靶器官损伤,即称为先兆子痫.先兆子痫或子痫在妊娠女性中的发病率为3%~7%,是导致母胎死亡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引发早产的最主要原因.
  • 摘要:中国老龄化正呈加速度迅速上升,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迅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其中≥8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占老年总人口的12.4%,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老龄化国家.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约65%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Framinghan研究结果提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者)高血压发病率为90%,且该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仅为23%,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终末期肾病、眼底疾病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恶性临床终点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已成为中国一项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针对这一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虽然目前国内外有关高龄老年人的血压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陆续公布,但是针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群的高血压诊疗尚存在争议,高龄高血压的防治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也是当前高血压临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下就高龄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及其新热点进行介绍.高龄高血压患者多存在机体功能下降、衰弱发生率高,常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多种慢性疾病,容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临床工作者需从以上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降压获益人群、合理的降压靶目标,制订个体化全面综合管理方案,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必要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对符合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规范筛查,探寻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全面体现个体化治疗,可使高龄高血压患者实现最大程度的临床获益。
  • 摘要:母乳喂养可以提供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这种喂养方式最符合生理模式.大量研究报道已证实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幼儿成长,还有助于乳母恢复.母乳喂养可以提高婴幼儿智力发育,降低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糖尿病、白血病、严重呼吸道感染等风险,并且可以降低母亲发生卵巢癌、乳腺癌、2型糖尿病风险.按照2016年昆士兰母乳建立指南推荐婴儿最初6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只要母亲和婴幼儿愿意,母乳喂养在适当补充其他食物的同时可以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6个月至2岁或更长时间内,继续母乳喂养的同时补充其他的食物是合理的.由此可见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是大量文献报道,6%~10%的妊娠人群可能发生高血压,尽管产后高血压的患病率不为人知.产后阶段的高血压可以发生在多种人群,如既往有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除此之外,尚有产后阶段首次出现的先兆子痫.怎样在哺乳期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十分重要,不仅需要保障乳母的安全,又要充分考虑使用降压药物的风险和获益,以及确保乳儿的安全.目前哺乳期高血压药物干预缺乏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相关药品厂家在哺乳期妇女降压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没有准确信息.本文将从降压起始、降压目标及常见的降压药物进行评述.详细分析了产后阶段血压变化及高血压、产后阶段高血压降压治疗启动及目标、哺乳期药物安全性分级、哺乳期高血压药物使用推荐以及产后阶段重度高血压的管理。
  • 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发生病变时,分泌过量的醛固酮,使人体内分泌代谢产生一系列紊乱现象,典型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分泌及低肾素血症的综合征.最初,该病由Conn在1955年提出.过去曾认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病率低于1%.1981年Hiramatsu等提出以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作为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指标,近年来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0%左右,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占17%~20%.分析了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药物和手术治疗。
  • 摘要: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不管对男性还是女性来说,高血压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它不但可以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且还可致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经济状况.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围绝经期又是女性自然生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种自然现象,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及身体结构发生一定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血压较男性更复杂,且容易出现高血压.近年来,围绝经期高血压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在许多方面存在特殊性,因此,本文对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的特点及诊疗策略进行系统综述.
  • 摘要:通常将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发生的高血压统称为围术期高血压,此期间的高血压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的急性加重.有证据显示围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衰竭,进而增加围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提示积极的围术期高血压治疗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ACC/AHA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本身对围术期的治疗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但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分析了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病理生理机制、术前评估、血压控制原则、药物治疗、血压管理策略以及术后高血压的处理原则。
  • 摘要:全球70亿人口中,有10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有940万人死因为高血压,年龄30岁的高血压患者终身心血管疾病风险为63%,心血管疾病提早5年发生.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有3亿左右的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居各类疾病之首,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小时有4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中国的高血压"三高三低"现象严重.2012年美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82.7%、76.5%和54.1%.美国2011年心血管疾病死因构成百分比中,高血压为直接死亡者占8.3%,而在全世界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这种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占所有脑卒中和心脏病死亡人数的一半.在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诊断和低价药物治疗的大范围普及已经使高血压人群的比例以及全体人群的平均血压都大幅降低,并由此带来心脏病死亡人数的降低.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31%下降至2014年的18%.相反,低收入国家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许多国家估计有30%以上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这一比例仍在上升.此外,该区域人群的平均血压比全球平均值高很多.分析了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趋势、导致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常见原因。精神压力与高血压血压与压力之间关系密切、焦虑抑郁与原发性高血压可能机制。高血压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管好了高血压,就管好了25%-30%的慢性疾病,而焦虑、抑郁又是导致高血压及高血压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烦恼,就没有治不了的高血压,因此,医师在治疗高血压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问题。
  • 摘要:高血压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状态,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心脑血管合并症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准确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条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因此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血压风险,对高血压的诊断、疗效评价、靶器官评估以及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11年英国高血压指南与2015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均明确推荐,根据诊室外血压尤其是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观察降压治疗的效果.临床需求因此迅速增长.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是其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发现和识别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匿性高血压;其次是其心血管风险预测与临床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包括昼夜节律等多项指标可显著提高心血管风险预测与预后判断能力。
  • 摘要: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系统的高发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导致心血管风险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血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是导致全身器官损害,特别是血管损害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的早期征象表现为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血管顺应性减退及弹性降低,到后期可以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高血压不但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
  • 摘要:大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主要是评估动脉壁的弹性、可扩张性或僵硬度.无创评估指标有多种,根据检测的血管部位,可分为三大类.①局段性指标:测量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可以反映某一段血管的僵硬度.②局部性指标:使用超声成像的手段,直接检测某个表浅动脉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系数及局部动脉管壁的弹性模量(Young's elastic modulus).③系统性指标:通过分析某些循环系统参数,反映整体大小动脉系统的弹性.如通过脉搏波波形分析动脉反射波情况,计算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计算外周与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即脉压(pulse pressure,PP);通过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中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回归关系,计算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通过每搏输出量和脉压的比值估计动脉弹性等,这些参数都可以大致反映整体动脉系统的弹性情况.
  • 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是人体调节血压的重要内分泌系统,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所组成,在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血容量、血管张力和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对RAAS的深入认识,以及近年来临床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关注,发现RAAS的相关指标贯穿了高血压的发病、进展、结局及预后等各个环节,尤其对于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学的探查有指导意义,是控制高血压及逆转心脑血管重塑的治疗靶点.本文主要以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治为契机,主要阐述RAAS与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学筛检,以及以RAAS指标为靶点制订降压方案的策略.
  • 摘要: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临床慢性病之一,影响着全球超过10亿的人口健康,2015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总数已达2.7亿.加之其作为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慢性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难题.但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共同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普遍认为,高血压病的易感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遗传基础.基因检测是目前最具希望解析高血压发病中遗传因素的研究手段,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亦取得了众多可喜的成果,为探究高血压病分子机制、协助临床诊疗以及推进精准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篇将从基因检测的应用概况、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基因、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以及基因检测在高血压病因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我团队正在开展的单基因性高血压致病基因筛查项目,即"HYPERTENTION1000"项目进行简要介绍.
  • 摘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脏搏动加强和加速、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儿茶酚胺即含有邻苯二酚(即儿茶酚)的胺类化合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它们的衍生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激素,又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主要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调节基本生理功能,传递生理信号,是正常生理过程中重要的信号介质.大量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兴奋以及儿茶酚胺水平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对交感神经功能状态及儿茶酚胺水平进行评估是开展相关研究及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的关键.本章对目前常用的交感神经功能及儿茶酚胺水平评估手段进行综述.交感神经功能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但仍难以简便、准确反映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水平。随着测量方法、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交感神经活动的认识将更加准确及深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临床诊断线索,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 摘要:患者,男性,50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2个月余,心悸1天"入院.患者2个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头晕、恶心、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无耳鸣,与体位无明确关系,就诊于外院,测血压160/100mmHg(1mmHg=0.133kPa),给予厄贝沙坦150mg(每天1次口服)后血压控制正常,服药10余天后自行停药.此后患者血压正常,尿中泡沫增多,无肉眼血尿,无胸闷、胸痛,无阵发性四肢活动障碍,无阵发性血压升高,无明显乏力、四肢麻凉.1d前,患者晚餐后突发心慌、心悸,伴头晕、心前区胀痛,伴双手及双下肢麻木、发凉,就诊于本院急诊,测血压160/100mmHg,心电图(图42-1)示窦性心律、心率94次/分,左心室肥厚,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损伤标志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等改善循环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自发病来,患者精神、睡眠一般,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本病诊断主要依据α-半乳糖昔酶A酶活性检测、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特异性治疗即为酶替代治疗,补充缺乏的α-半乳糖昔酶A酶,国外的研究显示补充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阻滞器官损害及病情的进展。遗憾的是国内尚缺乏此类药物。故本例患者没有针对Fabry病的酶补充治疗。
  • 摘要:患者,男性,53岁,蒙古族.主因"发现高血压16年,胸闷5年,血压'不易控制'2年"入院.患者16年前因头晕发现高血压,血压最高达210/120mmHg,不伴有头痛,无明显心悸、气短、胸闷及胸痛,无明显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尿量、尿色变化,在当地医院以"高血压病"给予硝苯地平及普萘洛尔(心得安)治疗,血压控制不良.10年前因血压控制不佳来北京住院诊治,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继发性高血压",先后行"双侧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右侧股动脉血管瘤切除及旁路移植术",术后长期不规律服用泼尼松及免疫抑制药.术后血压仍然波动较大,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依那普利及氢氯噻嗪等,双上臂血压不易测出.因"大动脉炎"间断口服泼尼松治疗.5年前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多于快走及上楼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当地医院心电图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及室间隔中下段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左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后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给予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控释片、αβ受体阻滞药卡维地洛、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控释片联合控制血压;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抗凝血、抗栓,定期监测华法林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希望今后能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控制住免疫病、多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进展,控制住血栓形成的趋势,控制住血压,最终控制住重要脏器损害的不可逆进展的步伐。
  • 摘要:患者,男性,23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年余"入院.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为180/130mmHg,此后血压波动在170~180/130~140mmHg,最高达190/140mmHg.当地医院就诊后曾服数次降压药;15d前接受氨氯地平及美托洛尔治疗,血压控制欠佳;5d前改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发病以来无明显头晕、头痛、胸闷、胸痛等不适.该患者5岁左右曾从高处摔下,无明显后遗症;13岁开始出现脊柱侧弯.吸烟史5年,每天10支.无高血压家族史.该患者的治疗原则为首选手术治疗,可以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暂时不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患者拒绝手术,继续规律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哗嗦150mg/12.5mg(每天1次)控制血压。2年后随访,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暂无其他不适。
  • 摘要:患者,男性,77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0余年,控制不佳1个月"于2016-12-07收住我科.患者50余年前于查体时发现血压高,具体数值不详,无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后未系统监测血压及治疗,曾间断服用"复方利血平、降压0号"控制血压,仍未系统监测血压及治疗.近1年患者长期服用"缬沙坦(代文)1片,每天1次;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每晚1次"控制血压,血压维持在(140~160)/(60~65)mmHg.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自测血压较前明显升高,波动于(180~200)/(60~70)mmHg,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门诊,收入我科.既往曾因"胆总管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其有一妹患高血压病.否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治疗方案①降低血压: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联合钙通道阻滞药降低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天2次;联合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②抗动脉粥样硬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③建议血管外科医师进一步评价后进行相应治疗,患者拒绝。
  • 摘要: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发现血压增高10年,发作性心悸2年"入院.患者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160/110mmHg),近5年规律服用氯沙坦治疗,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Hg.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过程中偶伴有胸闷,不伴有胸痛、头晕、头痛、黑蒙、晕厥等,曾于社区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未给予特殊处置.发病以来饮食可,饮食及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吸烟史40年,每天5~10支,至今未戒.无酗酒史.父母及妹妹均患有高血压病.该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药物治疗后1级,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心房颤动的治疗目的包括恢复窦性节律、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等。而在201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与抗栓工作组关于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专家报告中,特别讨论了心房颤动与降压治疗部分,强调了降压治疗在心房颤动防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结合本例患者的特点,该患者在进行射频消融、抗血栓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血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地预防心房颤动的复发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摘要:患者因"间断咳嗽1个月余,胸闷、气短2周,加重伴喘憋5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以于咳为主,偶有少量黄痰,经对症治疗咳嗽于1周后好转.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咳嗽,伴活动时胸闷、气短、乏力,平地行走200m或上3层楼即可发生上述症状,不伴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痛,偶有夜间憋醒,坐起后1~2min缓解,未诊治.5d前自觉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平地行走10m或上1层楼即可出现,伴有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就诊于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提示心影增大、胸腔积液.遂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减少约30%,夜间高枕卧位,睡眠差,自觉尿量减少,近期体重增加10kg.5年前查体曾有血压偏高,具体不详,后未再测量血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小三阳)病史10年,脂肪肝病史11年.吸烟20年,每天10~13支,无饮酒史.家族史无殊.最后诊断为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扩大,窦性心律,全心力衰竭,高血压病(药物治疗后1级,极高危),高血压肾损害(CKD2期)。该患者住院期间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给予福辛普利、美托洛尔治疗,并逐渐调整剂量,加用华法林抗凝血。患者拒绝行ICD置入术,预约出院后3个月随访,根据超声心动图复查情况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决定是否置入ICD。
  • 摘要:患者,男性,68岁,汉族.主因"发作性头晕20余年,加重1个月"入院.20余年前因为劳累后头晕,就诊单位医务室,当时测血压150/95mnmHg,考虑与劳累有关,建议休息,监测血压,未给予服药.休息后头晕症状缓解,未继续监测血压.以后每遇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就出现头晕,有时伴头痛,无恶心,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仍未予重视.10年前症状出现较频繁,且逐渐加重,开始就诊,先后在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社区医院及本院门诊就诊,测血压(160~180)/(85~105)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并于8年前开始服药治疗,曾先后服用过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0号"、吲达帕胺(寿比山)、福辛普利(蒙诺)、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多沙唑嗪(可多华),间断测血压,波动在(120~180)/(65~100)mmHg,因头晕症状反复不得缓解,再次就诊并收入院.诊断为高血压,颅内动脉狭窄,糖尿病,脑卒中。该患者诊断考虑为高血压病,有糖尿病病史、脑卒中史,血肌醉偏高,尿微量白蛋白(+),考虑为高危人群,血压理应严格控制,但患者颅内外血管表现的是严重的动脉硬化,临床表现有体位性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因此患者的血压管理一定要注重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对患者的血压监测要以24h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为调整药物的依据。
  • 摘要:患者,女性,23岁.主因"发作性头晕2周"于2012-12-27收入本院高血压病房入院.患者2周前于劳累后出现头晕、头胀,伴乏力、精神差、视物模糊、面红,伴恶心,持续1~2h,自行缓解,每1~2天发作1次,发作时未测血压,伴睡眠增多.1周前就诊于本院门诊,测血压140/90mmHg,查肾上腺超声示"左侧肾上腺区实性占位3.0cm×2.1cm",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母亲患高血压,56岁时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去世.患者诊断高血压(1级,低危),首先考虑继发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可能性大,排除颅内肿瘤。对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不能解释的临床症状时,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注意仔细询问病史、分析病史和查体,遇到不能单纯用血压升高解释的头痛、头晕时,应重视头颅CT或MRI检查的必要性,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误诊、漏诊,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诊,获得手术机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