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

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

摘要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主动脉瓣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本体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支架本体能够在收缩状态下被输送,并在主动脉瓣后被切换为展开状态;设置于支架本体内侧的瓣膜;以及设置于支架本体外侧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当支架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能够分别位于主动脉瓣的瓣叶的两侧,以将支架本体固定于主动脉瓣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能够将主动脉瓣支架更好地固定于主动脉瓣处,避免主动脉瓣支架的移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0365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潘湘斌;谭雄进;

    申请/专利号CN202210396165.X

  • 发明设计人 潘湘斌;谭雄进;

    申请日2022-04-15

  • 分类号A61F2/24(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市创世宏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93;

  • 代理人王鹏鑫

  • 地址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后桃园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3: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F 2/24 专利申请号:202210396165X 申请日:2022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

背景技术

主动脉瓣支架可以被植入到主动脉瓣处,以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或反流等疾病,现有技术中的主动脉瓣支架在释放过程中,会在血液冲击及输送系统张力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移位。例如现有瓣膜产品即使在释放前精确定位,但是在释放过程中,瓣膜极易往左心室方向滑动,导致支架放置失败或过深导致瓣周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经皮治疗主动脉瓣狭窄,还可以治疗主动脉瓣反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主动脉瓣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支架本体能够在收缩状态下被输送,并在到达主动脉瓣后被切换为展开状态;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内侧的瓣膜;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外侧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当所述支架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分别位于主动脉瓣的两侧,以将所述支架本体固定于主动脉瓣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包括: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主动脉瓣支架,以及输送装置,所述主动脉瓣支架能够在所述支架本体处于收缩状态时被装载于所述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能够将所述主动脉瓣支架输送至主动脉瓣处,并将所述主动脉瓣支架释放以使所述支架本体切换至展开状态。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和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能够将主动脉瓣支架更好地固定于主动脉瓣处,避免主动脉瓣支架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的瓣膜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被固定于主动脉瓣处的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及其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主动脉瓣支架的示意图;

图8a-图8e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输送主动脉瓣的系统将所装载的主动脉瓣支架释放的示意图;

图9a-图9b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输送主动脉瓣的系统在主动脉瓣处将主动脉瓣支架释放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用于输送主动脉瓣的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若全文中涉及“第一”、“第二”等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次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应该理解为“第一”、“第二”等描述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若全文中出现“和/或”,其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主动脉瓣支架10,参照图1a-图3,主动脉瓣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11,支架本体11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支架本体11能够在收缩状态下被输送,并在到达主动脉瓣后被切换为展开状态;设置于支架本体11内侧的瓣膜12;以及设置于支架本体11外侧的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当支架本体1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能够分别位于主动脉瓣的瓣叶的两侧,以将支架本体11固定于主动脉瓣处。

图1a示出的是支架本体11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图1b示出的是支架本体11在收缩状态下的结构。支架本体11可以为网格组成的筒状结构,网格可以为图中示出的菱形状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例如四条弧形边围成的类菱形状结构等,菱形状结构的好处在于易于支架本体11的收缩和展开。在收缩状态下,支架本体11的菱形网格结构可以被压缩,从而减小支架本体11的直径,使主动脉瓣支架10能够被装载到输送装置中,输送装置可以是本领域中常用的经导管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将主动脉瓣支架10输送到主动脉瓣后,支架本体11可以切换成展开状态,从而被固定在主动脉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可以为镍钛合金材料制成,镍钛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使用冰水等为支架本体11进行降温,使其更容易被压缩成收缩状态并装载到输送装置中。当主动脉瓣支架10被输送到主动脉瓣处以后,输送装置可以将主动脉瓣支架10释放,由于人体内的温度相对较高,支架本体11在这样的温度下柔性降低,从而能够较为快速的自行膨胀,方便主动脉瓣支架10的固定。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记忆合金或者其他任何合适的材料来制作支架本体,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支架本体11的直径可以根据患者的主动脉的内径来确定,使得支架本体11的顶端能够抵持于主动脉壁上,与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来共同地对支架本体11进行固定。

图2示出了主动脉瓣支架10的内部结构,支架本体11的内侧设置有瓣膜12,瓣膜12通常包括3个瓣叶,瓣膜12可以用于实现主动脉瓣的功能,具体地,当左心室收缩时,瓣叶在血流的冲击下将会上升,瓣叶之间出现间隙,使得左心室中的血液能够被泵入主动脉中,左心室舒张时,瓣叶会下降,瓣叶之间沿着接合缘对合,防止主动脉中的血液反流进入左心室。

瓣膜12可以被缝制在支架本体11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瓣膜12靠近支架本体11的一端可以形成有裙边,裙边可以增加瓣膜12与支架本体11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将瓣膜12与支架本体11进行固定,防止瓣膜12意外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瓣膜12可以由猪心包、牛心包、马心包等制成,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瓣膜12还可以由其他合适的仿生材料制成,例如高分子材料聚四氟乙烯或者涤纶布等,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参照图1a和图3,支架本体1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可以以缝合的方式被固定在支架本体11上,或者被焊接在支架本体11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方式将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固定在支架本体11上,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如图3示出的,当主动脉瓣支架10被设置在主动脉瓣处时,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将会分别位于主动脉瓣的瓣叶的两侧,具体地,在每个主动脉瓣的瓣叶后面,主动脉壁会向外膨出,在主动脉瓣的瓣叶与主动脉壁之间形成主动脉窦,第一定位部13将会位于主动脉窦中,此时,第一定位部13的主体将会抵持在主动脉瓣的瓣叶上,底部将会抵持在主动脉窦的底部,这有利于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进行定位。第二定位部14将会位于主动脉瓣的瓣叶背离主动脉壁的一侧并抵持在主动脉瓣的瓣叶上,从而,与第一定位部13形成配合,将主动脉瓣支架10固定。

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数量与主动脉瓣的瓣叶数量相适应,即,通常设置有3个第一定位部13和3个第二定位部14,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只有2个主动脉瓣瓣叶的患者,也可以仅设置2个第一定位部13和2个第二定位部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数量也可以与主动脉瓣的瓣叶的数量不相同,这样的实施例将会在下文的相关部分处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脉瓣会被夹持在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之间,从而,既能够避免左心室收缩时主动脉瓣支架10在左心室中血液的冲击下向上移位,也能够避免左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支架10在主动脉中血液的冲击下向下移位,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仍然参照图1a和图1b,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可以设置成圆弧状,从而,既能够使得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拥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又能够尽可能的减小主动脉瓣支架10的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b,在支架本体1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定位部13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二定位部14的外侧,具体地,第一定位部13的末端和第二定位部14的末端将会发生一定的重叠,并且,第一定位部13的末端在第二定位部14的末端外侧。从而,在将主动脉瓣支架10释放的过程中,第一定位部13可以先于第二定位部14张开,进而可以先将第一定位部13底部定位在主动脉瓣的窦底,再使第二定位部14张开完成对主动脉瓣的夹持,方便进行操作。并且,这样的重叠使得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在对主动脉瓣的瓣叶进行夹持时能够相互配合,起到更好的固定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a和图4b,第一定位部13远离支架本体11的一端朝向支架本体11弯折形成第一钩状体131,第二定位部14远离所述支架本体11的一端背离支架本体11弯折形成第二钩状体141,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能够相互配合以将主动脉瓣的瓣叶夹持于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之间。

具体地,参照图4b,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第一钩状体131的弯折部分将会抵持在主动脉瓣的窦底,并且第一钩状体131的末端将会抵持在主动脉瓣的瓣叶上。第二钩状体141的弯折部分会推动主动脉瓣的瓣叶末端形成一定的卷曲并进入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之间的位置,并且,第二钩状体141的末端将会抵持在主动脉瓣的瓣叶上。由此,对主动脉瓣的瓣叶形成了更加稳固的夹持。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合理地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的弯折部分的角度,以及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在支架本体11打开状态下与支架本体11之间形成的夹角,从而获得期望的夹持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定位部13在支架本体11展开状态下与支架本体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70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架本体1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可以为平直状态,例如,可以在输送系统的鞘壁所压迫而变为平直状态,此时,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由于被压平而消失,当支架本体11被释放后,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被弹出,并且,由于失去了压迫,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末端弯折而重新形成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使用例如记忆合金等材料来实现上述效果,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这样的实施例可以减小支架本体11在收缩状态时主动脉瓣支架10整体的直径,方便进行装载和释放。

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的一个好处在于,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相互配合能够对主动脉瓣的瓣叶形成更加稳固的夹持,进一步防止了主动脉瓣支架10的移位。尤其是对于一些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而言,其主动脉瓣的瓣叶上没有钙化灶,相对较为柔软,使用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其他的方式可能难以保证主动脉瓣支架的位置的稳定。并且,在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第一定位部13沿着主动脉壁进行滑动,相较于直线条型设计的第一定位部13而言,设置第一钩状体131还能够使得第一定位部13较为尖锐的部分不会直接接触到主动脉壁,避免造成损伤。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数量可以与主动脉瓣瓣叶的数量相适应。由于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对瓣叶形成的夹持十分稳固,在夹持形成后难以再次调整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夹持的位置。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常希望主动脉瓣支架10能够与主动脉保证较好的同轴性(主动脉瓣支架10的轴线与主动脉管腔的轴线大致重合),如果主动脉瓣支架10斜行放置,将可能会导致瓣周漏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在每一个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上均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则可能需要操作者在实际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在第一定位部13被释放之前或者被释放并张开后消耗较多的时间来调整好角度后再进行第二定位部14的释放,以使得最终完成释放后的主动脉瓣支架10与主动脉之间能够保证较好的同轴性。

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在部分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上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例如仅在对应的一个第一定位部13和一个第二定位部14上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而另一部分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可以设置成例如上文中所描述的圆弧状。

或者,可以不必在每个瓣叶处都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例如,仅在一个瓣叶处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并在该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上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在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对一个瓣叶已经形成了十分稳固的夹持后,如果主动脉瓣支架10与主动脉之间的同轴性并不良好,则会产生一定的扭矩,使得主动脉瓣支架10没有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一侧,或者仅设置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而没有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的一侧能够在该扭矩的作用下进行一定的移动,实现自动的摆正,由此,操作人员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可以迅速完成主动脉瓣支架的定位,无需消耗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角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还存在另一个好处。图5中左侧部分示出了一种相关技术中的主动脉瓣支架设置在主动脉瓣处的示意图,可以理解地,主动脉窦的上方形成有冠脉开口,相关技术中的主动脉瓣支架被设置在主动脉瓣的瓣叶的内侧,从而主动脉瓣的瓣叶在主动脉瓣支架的挤压作用下将会贴在主动脉的壁上,而如果患者的冠脉开口较低,和/或主动脉瓣的瓣叶较长,则可能会导致冠脉开口被瓣叶阻挡。

而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中右侧部分,主动脉瓣的瓣叶将会被限制在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之间形成的间隙中,而不是紧贴主动脉壁,从而,避免了主动脉瓣的瓣叶对冠脉开口形成遮挡。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避免对冠脉开口形成遮挡,可以使第一定位部13在支架本体11处于打开状态时,与支架本体11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夹角,例如,形成一个30-70度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仍可参照图4a和图4b,第一钩状体131的末端形成有第一刺状体132,和/或第二钩状体141的末端形成有第二刺状体142,第一刺状体132和第二刺状体142能够至少部分地刺入主动脉瓣的瓣叶中,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刺状体132和/或第二刺状体142上可以形成有倒刺,以使得第一刺状体132和第二刺状体142刺入主动脉瓣的瓣叶后难以滑出,进一步提高夹持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上可以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件,或者,第一刺状体132和第二刺状体142上可以设置有相互吸引的磁性件,该磁性件能够使得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在释放过程中在相互吸引的作用下朝向彼此移动,更加容易地形成对主动脉瓣瓣叶的夹持,并且,在形成夹持后能够较为稳定的保持该夹持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主动脉瓣支架10还包括牵引丝15,牵引丝15能够穿过第二钩状体141并连接于第一钩状体131,从而,该牵引丝15能够牵引第一钩状体131朝向第二钩状体141运动。

具体地,尽管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之间的本身是相互配合设置的,但是在实际释放的过程中,由于每个患者的瓣叶大小、厚度等均不相同,所形成的夹持效果可能不够稳定,例如,夹持的不够紧密。为此,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牵引丝15,牵引丝15的一端可以穿过第二钩状体141(此处的穿过是指牵引丝15可以穿过第二钩状体141的某一个部位,并可以与第二钩状体141之间进行相对滑动)和第一钩状体131,从而,在完成了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的释放后,可以通过操作牵引丝15(例如通过输送装置来进行操作)的两端来使得第一钩状体131朝向第二钩状体141进行运动,以实现更加紧密的夹持。可以理解地,在第一钩状体131朝向第二钩状体141运动实现了足够紧密的夹持后,可以停止对牵引丝15的操作,即使失去了牵引丝15的作用力也并不会导致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之间再次发生位移而影响夹持效果。进一步地,在牵引结束后,可以通过操作牵引丝15的一端来将牵引丝15拉出患者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丝15可以被配置成能够在牵引第一钩状体131朝向第二钩状体141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至少部分地切割被夹持于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之间的主动脉瓣的瓣叶。可以理解地,在第一钩状体131和第二钩状体141被释放后,牵引丝15将会处于主动脉瓣的瓣叶的末端的位置,可以将牵引丝15设置成具有足够的强度,使得牵引丝15在对第一钩状体131进行牵引的过程中,可以从主动脉瓣的瓣叶末端起对主动脉瓣的瓣叶进行切割,以进一步地保证主动脉瓣的瓣叶不会对冠脉开口形成遮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与主动脉瓣的瓣叶接触的位置可以设置有磨砂层,该磨砂层可以增加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与主动脉瓣的瓣叶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防止主动脉瓣支架10的移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磨砂层设置的位置,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使得第一定位部13顺着主动脉壁进行上下滑动以进行位置的调整,因此,第一定位部13上与主动脉壁发生接触的位置,即开始卷曲的位置,不能被设置磨砂层(即使该位置在后续可能与主动脉瓣的瓣叶接触),以方便操作人员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仍可参照图5,支架本体11可以包括收缩段111和设置在收缩段两端的扩张段112,其中,扩张段112的内径在背离收缩段11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即,支架本体11可以是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中所使用的拥有较长的本体的主动脉瓣支架,其中,收缩段111为本体中间的内径较小的部分,而扩张段112是连接在收缩段111上方和下方的内径逐渐增大的部分,收缩段111和扩展段11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本领域的相关技术来具体设置扩张段112和收缩段111的长度、内径以及连接方式,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瓣膜12和第一定位部13可以设置在收缩段111,从而,参照图4b,收缩段111位于瓣膜12和第一定位部13上方的一段将不会存在任何的遮挡,血液可以经由该位置顺利地流入冠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主动脉瓣支架1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支架本体11中部的收缩环16,收缩环16会在支架本体11处于展开状态时对支架本体11的中部进行收缩,使得支架本体11中部的直径小于两端的直径。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架本体11的中部被收缩环16收缩,会进一步地带动被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所夹持的主动脉瓣远离主动脉壁,避免对冠脉开口产生遮挡。相较于收缩段而言,收缩环16能够起到更好的收缩效果,尤其是对于支架本体11较长的实施例而言。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缩环16可以使用柔性材料制成,从而避免收缩环16影响到支架本体11的收缩,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收缩环16可以采用由柔性材料连接的多段刚性弧形的结构,既能够避免收缩环16影响到支架本体11的收缩,又能够在支架本体11展开时提供更好的收缩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合理的设置收缩环16,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缩环16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还可以设置多个,以获得更好的收缩效果和/或使得支架本体11在展开形态下的形状更加符合预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缩环16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3远离第二定位部14的一侧,即,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3与支架本体11的连接处的上方,从而,收缩环16能够更好地对第一定位部13的角度进行限制,避免对冠脉开口产生遮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仍可参照图1a,主动脉瓣支架10还包括设置于支架本体11一端的连接环17,连接环17用于将支架本体11装载于输送装置。具体地,连接环17可以设置在支架本体11的顶端,在释放的过程中,连接环17将会是主动脉瓣支架10最后离开输送装置的部分,在主动脉瓣支架10已经被部分释放但是连接环17还没有与输送装置断开连接的情况下,仍可以将主动脉瓣支架10压缩到输送装置内,从而能够重新调整主动脉瓣支架10放置的位置。

连接环17中间的镂空部分可以为圆形、矩形、六角形等,连接环可以通过短杆焊接在支架本体11上,或者缝制在支架本体11上,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环17可以以相同的间隔在支架本体11的一端设置多个,例如以中心对称的形式设置3个,从而避免回收的过程中产生偏移导致回收失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架本体11的底端也可以设置有连接环17,从而,在支架本体11的下半部分以及第二定位部14完全释放之前也能够使其重新收缩到输送装置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本体11的两端可以向外扩张呈喇叭状。其中,支架本体11顶端扩张形成的喇叭状结构能够使得支架本体11的顶部更加稳固地抵持在主动脉的壁上,进一步地提高固定效果。支架本体11底端扩张形成的喇叭状结构同样也能进一步地提高固定效果,避免支架本体11的向上移位。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参照图8a-8d,用于输送主动脉瓣支架的系统包括如上文中任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主动脉瓣支架10,以及输送装置20,主动脉瓣支架10能够在支架本体11处于收缩状态时被装载于输送装置20,输送装置20能够将主动脉瓣支架10输送至主动脉瓣处,并将主动脉瓣支架10释放以使支架本体11切换至展开状态,从而,将主动脉瓣支架10固定在主动脉瓣处。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输送装置20可以是本领域中常用的经导管输送装置,具体地,当主动脉瓣支架10装载于输送装置20后,输送装置20可以经由主动脉到达主动脉瓣处,而后将主动脉瓣支架10释放,使其固定于主动脉瓣处。需要说明的是,图8a-图8d,以及图9a-图8b中的主动脉瓣支架10仅用作示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中主动脉瓣支架10的具体结构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可以包括装载部21和操作部22,装载部21用于装载主动脉瓣支架10,操作部22用于操作装载部21的移动以完成主动脉瓣支架10的装置或者将主动脉瓣支架10释放。

装载部21和操作部22可以通过延伸部23连接,延伸部23可以为柔性管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延伸部23在患者体内延伸,以将装载部21输送到主动脉瓣附近。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部22还可以被用于操作以改变柔性管的弧度,从而使得装载部21能够更加容易地经由外周动脉到达升主动脉并穿过主动脉弓到达主动脉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载部21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能够在分别在操作部22的操作下移动。如上文中所描述的,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较为方便的方式是先释放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完成支架本体11的定位和固定后再释放其他的部分,为此,本实施例中装载部21包括两个可以独立地进行移动的壳体,从而,通过单独操作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的移动能够控制期望的部位被优先释放。具体地,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11可以在操作部22的操作下向着操作部22的方向滑动,第二壳体212可以在操作部22的操作下向着背离操作部22的方向滑动。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相对应地,操作部22可以包括用于操作第一壳体211的第一操作件221,以及用于操作第二壳体212的第二操作件222,第一操作件221和第二操作件222可以是旋钮、推杆等结构,并能够通过传动结构与其所操作的壳体进行连接以对壳体进行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相关技术的输送装置中所使用的操作件以及传动结构来进行设置,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也可以在操作部22的操作下共同地运动,例如,可以使用一个旋钮结构来同时控制第一壳体211和第二壳体212,使其相向地运动以完成装载,或者相背离地运动以完成释放,这将会简化释放操作的步骤,但是可能需要十分精确地来进行主动脉瓣支架10的装载,才能够使其以期望的方式被释放。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装载部21还可以包括更多个壳体,例如还可以包括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图中未示出),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可以与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位置相对应,从而,可以先移动第三壳体和第四壳体将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释放,完成定位和固定后再进行其他位置的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a,第一壳体211形成有第一容置腔213,第二壳体212形成有第二容置腔214,当主动脉瓣支架10被装载于装载部21时,第一定位部13位于第一容置腔213中,第二定位部14位于第二容置腔214中。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可以首先操作第一壳体211向着操作部22的方向移动,参照图8b,第一壳体211的移动使得第一定位部13将会离开第一容置腔213从而被释放,在第一定位部13已经完全离开第一容置腔213时,可以停止移动第一壳体211,并借助已经被释放的第一定位部13进行定位。如上文中所描述的,第一定位部13被释放后将会与支架本体11呈一夹角,即,第一定位部13处于外张的状态,从而方便进行定位。

在第一壳体211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定位部14仍然会处于第二壳体212的第二容置腔214中,此时,参照图9a,第二定位部14不会对第一定位部13产生遮挡,使得第一定位部13能够更加顺利地进入到主动脉窦中并被定位到窦底部。具体地,可以通过推送和旋转装载部21来使得第一定位部13滑动到主动脉瓣窦底部。

在完成了定位后,参照图8c,可以移动第二壳体212,使得第二定位部14被释放,而后,参照图9b,第二定位部14和第一定位部13完成对主动脉瓣的夹持。在确定了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已经较为固定在较为合适的地方后,可以继续沿着背离操作部22的方向移动第二壳体212以使得支架本体11的下半部分被完全释放。而后,参照图8d,继续移动第一壳体211使得支架本体11的其他部分被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文中所描述的,在支架本体1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一定位部13会位于第二定位部14的外侧,即,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将会具有一定的重叠部分,此时,参照图8e,可以相对应地增加第二壳体212的长度,使其能够进入第一壳体211中,并在主动脉瓣支架10被装载于装载部21时部分地处于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支架。如图8e所示出的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的重叠区域处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第一壳体211、第一定位部13、第二壳体212、第二定位部14,从而,能够在第一壳体211移动并释放第一定位部13的过程中继续保持第二定位部14不被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文中所描述的,主动脉瓣支架10可以设置有连接环17,此时,参照图8c-图8d,装载部21还可以包括连接件215,连接件215能够在操作部22的操作下移动,以与连接环17连接或者断开连接。

具体地,操作部22可以包括用于操作该连接件215的第三操作件223,在第三操作件223的操作下,连接件215可以发生移动从而与连接环17进行连接或者断开连接,例如,连接件215可以呈杆状,并可以沿着装载部的径向移动,从而可以向着装载部21的中心方向移动以穿入连接环17进行连接,或者向着背离装载部21的中心的方向移动以与连接环17断开连接。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汇总,连接件215顶部可以在第三操作件223的操作下切换为钩形态和线形态,其在钩形态下可以勾住连接环17以进行连接,并在线形态下与连接环17断开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以其他合适的方式来设置连接件215,对此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a-图8c,在连接件215没有与连接环17断开连接之前,主动脉瓣支架10的一端就会受到限制并处于收缩状态,从而可以反向移动第一壳体211以对主动脉瓣支架10进行回收。参照图8d,在连接件215与连接环17断开连接后,主动脉瓣支架10将会被彻底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1的第一容置腔213可以足够的大,使得第一壳体211的反向移动能够将包括第二定位部14在内的整个主动脉瓣支架10都回收到第一容置腔213中。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支架本体11的另一端也设置连接环,同样的,在装载部21的另一端也设置连接件,以对已经释放的第二定位部14以及支架本体11的下半部分进行回收。

如上文中所描述的,可能需要在释放主动脉瓣支架10之前调整主动脉瓣支架10与主动脉之间的同轴性,尽管可以通过直接移动操作部22来进行调整,但是由于操作部22在体外,而装载部21在体内,直接通过移动操作部22来调整装载部21的角度较为困难。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可以进一步地包括转动部24,参照图10a和图10b,转动部24设置在延伸部23中,操作部22可以操作转动部24进行转动,以改变装载部21的轴线的朝向,例如,通过操作转动部24进行转动,可以将装载部21的轴线的朝向由图10a中示出的方向调整为图10b示出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调整主动脉瓣支架10和主动脉之间的同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文中所描述的,主动脉瓣支架10可以包括牵引丝15,牵引丝15可以穿过第一定位部13和第二定位部14,此时,操作部22还可以被配置成能够操作该牵引丝15,例如,牵引丝15的两端可以均连接在操作部22上,操作部22可以通过传动结构带动牵引丝15进行移动以完成牵引,在牵引结束后,可以将牵引丝15的一端释放,操作牵引丝15的另一端,以将牵引丝15从患者体内拉出。操作部22对牵引丝15进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对装载部21或者连接件215的操作方式,或者本领域中任何合适的操作方式,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牵引丝15的两端可以从操作部22中穿出,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直接牵拉牵引丝的两端来进行牵引,在牵引结束后,操作人员可以拉动牵引丝15的一端,以将牵引丝15从患者体内拉出。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本发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