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脉瓣反流

主动脉瓣反流

主动脉瓣反流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96312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中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暨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年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2012年十一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主动脉瓣反流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永健、刘庆荣、吕清等。

主动脉瓣反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6312 占比:99.95%

总计:196408篇

主动脉瓣反流—发文趋势图

主动脉瓣反流

-研究学者

  • 吴永健
  • 刘庆荣
  • 吕清
  • 周达新
  • 张海波
  • 潘文志
  • 王新房
  • 王浩
  • 范瑞新
  • 葛均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庆龙; 王婧金; 张冰; 段福建; 王浩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同时了解主动脉根部形态对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期间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41例(反流组),术前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半自动方法获得主动脉根部形态参数。同时选取20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的院内就诊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校正TIMI血流计帧法观察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反流组校正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的TIMI血流帧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流组的三支血管平均帧数与主动脉根部形态参数包括主动脉窦部、窦管交界的平均径(r=0.728、0.716)、面积(r=0.735、0.740)及周长(r=0.731、0.747)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P均<0.001)。结论:对于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其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慢于主动脉瓣正常人群,同时血流速度也随着主动脉根部形态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减慢。
    • 龚敏; 吴娟; 裴勇凯; 王艳丽; 曹思奇; 吴海波; 武俊
    • 摘要: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评估慢性重度主动脉瓣反流(AR)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分层应变特点,并探讨其与左室构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43例慢性重度AR患者(AR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获取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EDDI)、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数(LVESD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球形指数(SPI),2D-STE获取左室整体及各节段心内膜下、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S_(endo)、LS_(mid)、LS_(epi)),以及整体纵向分层应变跨壁梯度(TG)。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差异;分析左室整体纵向分层应变参数与左室构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R组LVEDDI、LVESDI、LVEDVI、LVESVI、PWT、IVST、LAD、LVMI和SPI均增大,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R组整体LS_(endo)、LS_(mid)、LS_(epi)及TG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整体LS_(endo)、LS_(mid)、LS_(epi)呈递减趋势(F=38.967,P<0.001);AR组整体LS_(endo)、LS_(mid)、LS_(e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2,P=0.246)。对照组LS_(endo)、LS_(mid)及LS_(epi)从基底段至心尖段均呈递增趋势(F=67.502、36.337、44.673,均P<0.001),且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R组从基底段至心尖段LS_(endo)比较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F=4.730,P=0.011),但基底段与中间段LSend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递增趋势消失;仅LS_(mid)和LS_(epi)从基底段至心尖段呈递减趋势(均P<0.001)。左室整体LS_(endo)、LS_(mid)及LS_(epi)分别与LVEDDI、LVESDI、LVEDVI、LVESVI、PWT、IVST、LAD、LVMI和SPI均呈负相关(均P<0.001)。结论 2D-STE能够定量评估慢性重度AR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分层应变,且左室纵向分层应变与其构型相关。
    • 张航; 安景辉; 刘苏; 马千里; 石凤梧
    • 摘要: 1病例患者女性,70岁。主因“间断胸闷、头晕5个月,加重2周”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达220/110 mmHg(1 mmHg=0.133kPa),自服厄贝沙坦降压。既往脑梗死病史30年,未遗留后遗症;右肾错构瘤病史2周。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T 36.5°C,P 78次/min,R 20次/min,BP 155/78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少许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
    • 张冰; 王涵; 赵莹; 李鸣瑶; 牛丽莉; 吴伟春; 朱振辉; 王浩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成像三维量化(GI3DQ)法定量评估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纳入轻度以上AR患者119例,根据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法测量的AR容积(ARVol)进行分级并分组:轻中度反流组(n=35),中重度反流组(n=41),重度反流组(n=43)。使用GI3DQ法测量AR最大反流束体积代表ARVol,以RT3DE法测量的ARVol为参照标准。结果:(1)轻中度反流组,GI3DQ法与RT3DE法测量的ARVol之间呈正相关(r=0.39,P=0.0223);一致性分析:GI3DQ法较RT3DE法测量的ARVol平均低估8.6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在轻中度、中重度及重度反流组,GI3DQ法和RT3DE法分级的一致率分别为:60.0%、85.4%、95.3%,中重度及重度反流组显著优于轻中度反流组(P均0.05)。结论:对于轻中度AR患者,GI3DQ法较RT3DE法明显低估ARVol;对于中重度及重度AR患者,GI3DQ法与RT3DE法测量的ARVol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GI3DQ法可对初步诊断为轻中度以上AR的患者进行相对准确的定量评估和分级。
    • 金屏; 徐臣年; 翟蒙恩; 周国磊; 马燕燕; 郭红; 刘洋; 杨剑
    • 摘要: 目的探讨股动脉途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结合计算机建模治疗主动脉瓣反流(AR)的可行性、有效性及近中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西京医院接受TAVR手术的AR患者28例,患者平均年龄(73.81±4.68)岁,其中男18例,女10例。术前AR反流量(13.98±8.34)ml,所有患者成功施行TAVR治疗。通过术前采集AR患者CT影像数据,将患者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重建,结合计算机建模技术制作AR相关解剖结构模型,行术前影像学评估,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数字剪影造影下行经股动脉TAVR,术中以经食道超声监测并评价手术情况,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结合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影像学等检查检验结果进行术后评价。结果28例AR患者成功施行TAVR,计算机建模辅助TAVR术前评估与实际手术情况相符。全组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总体手术时间(98.28±35.26)min,其中血管造影照射时间(31.38±4.75)min,术后至出院时间(5.00±2.14)d,总住院时间(9.75±3.07)d。植入Venus-A瓣膜20枚,VitaFlow瓣膜8枚。主动脉瓣流速(181.32±61.90)cm/s,跨主动脉瓣压差(14.85±10.78)mmHg。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瓣周漏2例(7.14%),分别为2 ml,3 ml;2例术后植入起搏器(7.14%)。结论经股动脉途径TAVR治疗AR近中期疗效较好,其确切治疗效果仍需要长期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结果的验证。
    • 张娟; 张雷扬; 孔祥权; 朱建成; 葛震; 高晓飞; 田乃亮; 陈鑫; 张俊杰; 陈绍良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10年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置入27 mm金属碟瓣(St.Jude Medical,美国)。2020年11月4日,患者因“胸闷、气喘6个月”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既往史: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轻度贫血。入院查体:血压103/4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 李昱茜; 孟欣; 王博; 白炜; 曹亮; 孙艳丹; 刘丽文; 杨剑; 李兰兰; 周党侠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等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经心尖途径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患者53例,随访1年,观察术后左心室各径线、主动脉生物瓣内和瓣周反流、二尖瓣反流程度等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动脉瓣前向峰值流速(AV-Vmax)、主动脉瓣峰值跨瓣压差(AV-PGmax)、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AV-PGmean)、左心房收缩末期前后径(LA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长径(LVED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峰值流速(MV-Vmax)、二尖瓣峰值跨瓣压差(MV-PGmax)等指标,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NYHA心功能Ⅱ级以下者由术前8例(15.1%)增加至42例(79.2%),P0.05)。42例NYHA心功能Ⅱ级以下患者术后出院时(1周内)与术前比较LVEDD[(57.4±9.7)mm vs.(64.4±8.2)mm]及LVEDV[(149.1±63.8)ml vs(.190.0±60.2)ml]明显减小(P均<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LVESV[(105.6±47.9)ml vs.(77.1±56.6)ml]、LVEF[(41.6±9.7)%vs(.49.7±10.9)%]、LVPWT[(9.8±1.7)mm vs.(11.6±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3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AV-Vmax[(172.7±41.1)cm/s vs.(191.9±39.4)cm/s]、AV-PGmax[(12.6±6.3)mmHg(1 mmHg=0.133 kPa)vs.(15.4±6.5)mmHg]及AVPGmean[(5.8±2.9)mmHg vs.(7.8±3.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16例合并继发性二尖瓣中量以上反流,术后出院时减少为7例。结论: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TAVR术后,左心室腔总体呈现明显缩小的趋势,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逐渐减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并且LVEF也明显提高,呈现出左心室逆重构现象。
    • 李喆; 郭帅; 叶蕴青; 刘庆荣; 赵振燕; 赵庆豪; 张斌; 王玮玮; 段振娅; 吕俊兴; 于子凯; 张海彤; 王彬成; 许海燕; 吴永健; 高润霖
    • 摘要: 目的:描述中国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AVD)的类型、发病特点、诊治情况和患者预后。方法: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注册登记研究(China-VHD)于2018年4~6月前瞻性注册登记46家医院13917例≥18岁门诊和住院瓣膜病患者,描述其中中重度AVD病变类型、病因、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患者2年预后。结果:4148例(29.8%)患者存在中重度AVD。其中,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占38.8%,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占13.9%,AS+AR占6.8%,主动脉瓣联合其他瓣膜病(MVD)占40.5%。在单纯AS患者中,73.5%的18~44岁患者病因为先天性病变,66.1%的≥60岁患者为退行性病变。在单纯AR患者中,38.2%的18~44岁患者病因为先天性病变,60.9%的≥60岁患者为退行性病变。中重度AVD患者的总体瓣膜手术治疗率为47.1%。其中,40.4%接受外科瓣膜置换术,11.9%接受外科瓣膜修补术,2.9%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0.4%。重度AVD手术治疗率在≥60岁及MVD患者中最低。2年随访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较低(11.5%vs.2.5%,P<0.05)。结论:AVD中AR是最常见类型。随年龄增加,退行性病因增加,手术治疗率下降;手术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可降低2年死亡率。
    • 戴敏; 钱大钧; 陆娟; 曹云翔; 彭丽娟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几何构型改变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9月—2021年6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门诊诊断的慢性主动脉瓣反流病患共计93例,其中轻度35例、中度31例、重度27例,分别设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选取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室舒张末期长径和横径(Ld和Td)、收缩末期长径和横径(Ls和Ts);同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的球形指数(Sid和Sis)。结果:中度和重度组左室长轴构型参数Ls、Ld、Td和Ts显著大于对照组,Sis和Si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有效评价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左心室几何构型改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阳; 赵庆豪; 赵杰; 吴永健
    • 摘要: 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无症状期长,晚期预后差,最佳干预时机尚不明确。目前干预指征主要依据于症状和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功能和扩张程度,而新影像学评估(磁共振、超声心动图新参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等)及生物标志物可优化治疗决策。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或延迟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数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仍首选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可用于外科高危患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