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研究
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19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周易研究、当代韩国、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9年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祥征、黄开国、余全介等。
经学研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197篇
占比:98.90%
总计:12333篇
经学研究
-研究学者
- 林祥征
- 黄开国
- 余全介
- 李鹏连
- 林庆彰
- 范丹凝
- 蔡方鹿
- 蛰泰
- 陈奇
- 鲍桂楠
- Zora栾(文)
- 丁原基
- 严正
- 举人
- 井超
- 余其敏
- 余彦文
- 余敦康
- 党跃武
- 关斯斯
- 冯红丽
- 刁小龙
- 刘星12
- 刘玉峰
- 刘继德
- 单元
- 单远慕
- 叶建华
- 吴一飞
- 吴以宁
- 吴仰湘
- 吴新苗
- 吴清华
- 吴飞
- 周元彪
- 周文玖
- 周良平
- 夏传才
- 姜聿华
- 孙丹妮(译)
- 孙良明
- 孝文
- 孟庆楠
- 宋梅
- 宋载邵
- 宋鹏燕
- 宫为之
- 寥延唐
- 庞天佑
- 张启成
-
-
范丹凝
-
-
摘要: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
-
范丹凝
-
-
摘要:
作为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桐城派的经学研究受到尊宋思想的影响,秉持"义理"之说与汉学"考据"对立.吴汝纶却独辟蹊径,提出"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此法源自桐城派的相关古文理论,将古文天然具有的"辞章之学"视作治经一途.通过分析经书文章的结构规律和修辞特点等文法要素,诠释经文和经义,为晚清的经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并且改变了"辞章之学"在古文创作方面的单一运用方式,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经学研究方式,在古典学术领域与汉、宋二学分庭抗礼.
-
-
李鹏连
-
-
摘要:
王文清为清代雍乾之际重要的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一生用力较勤,著述颇丰,然其遗著因无力刊刻,且经兵燹而散佚颇多,流存甚少,后经近年极力搜寻其著述,已发现十余种稀见刊本、稿本、抄本.从这些稀见著述中,可以窥见王文清在经学、礼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及其巨大贡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
-
徐兴无
-
-
摘要:
记得2013年8月,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和扬州文化研究会一起举办"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往扬州作文化考察,参观阮文达公家庙时,我恰恰陪侍陈鸿森先生,于是谈及清人学术。先生拈出"实事求是"与"好学深思"八字,以清儒治学,二者兼备。我当时虽闻之在心,但无甚感触。今年疫情发作,海天再阻,鸿森先生以其大作《汉唐经学研究》书稿自台湾赐下,命为作序。
-
-
-
-
摘要:
夏春涛先生《〈考证学集林〉(增补本)跋》和徐兴无先生《好学深思,实事求是——序陈鸿森先生〈汉唐经学研究〉》两篇文章,蒙允在本辑首发,深感荣幸。祁龙威夫子系史坛耆宿、考证学名家,耄耋高龄尤膺《清史·朴学志》之重任,本会、本论丛即他生前倡导创办,并任顾问,扬州学界沾溉良多。作为祁老高棣,夏春涛对夫子《〈考证学集林〉(增补本)》及其治学成就作了精当的评价。陈鸿森先生是当代经学研究重镇.
-
-
-
-
-
阎云1
-
-
摘要:
一、引言宋代儒学复兴和政治建设密切相关。政治改革要求经学为之提供必要理论资源,以作为思想指导和施政宪纲。诸儒的经学研究,推动儒学思想和《六经》理论不断深化时,又为改革实践提供舆论准备和理论支持。同汉唐章句义疏之学相比,诸儒在治经思想和经学理论上有明显变化。
-
-
彭一平1
-
-
摘要: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元典,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人们所传颂的经典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学者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元时期,该时期的《诗经》学将前代的经学研究成果进行吸收和整合,促使诗经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将《诗经》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针对金元时期诗话中《诗经》的教化和文化传播展开研究。
-
-
胡士颍
-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汤一介先生构建"中国解释学"的努力开创与悉心推动,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其影响宛如层浪相推,催生出一批批中国解释学研究著述.当下,虽然在建构中国解释学的路上步履沉稳,解释学研究已新风熏然、前景可瞻,但回顾汤先生经纶初创时的若干思考,仍然能够收获许多不同的理解和启发.《周易》解释学是汤先生发出建构中国解释学倡议时提出较早、系统讨论的学说,近来有刘大钧、林忠军等教授撰文指出此说在易学研究上的价值、影响.本文则进一步在现代中国哲学建构与突破、中国传统经学的发展与转向两大视角下,审视《周易》解释学在汤先生自身哲学历程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于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世界哲学之延展的意义所在;并通过汤先生的经学见解与事功,阐发其《周易》解释学与经学传统、解经学的内在关系,指出其现代学术模式下的努力实乃古代经学的当代延伸,亦为现代经学研究应该予以慎重对待之转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