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胞壁降解酶

细胞壁降解酶

细胞壁降解酶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5118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植物保护、中国生物防治学报、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等;细胞壁降解酶的相关文献由5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捷、高洪敏、杨迎青等。

细胞壁降解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5118 占比:99.95%

总计:265261篇

细胞壁降解酶—发文趋势图

细胞壁降解酶

-研究学者

  • 陈捷
  • 高洪敏
  • 杨迎青
  • 李保华
  • 林河通
  • 王彩霞
  • O·布格瑞
  • R·M·莱布
  • 兰波
  • 周而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静慧; 邱雪; 张海红; 郝慧慧
    • 摘要: 为了解析贮藏过程中鲜食灵武长枣硬度变化的微观机理,该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长枣细胞壁多糖纳米结构的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解酶活性、水分含量与果实硬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8 d为果实快速软化期,液泡水水分含量A_(23)与硬度同步降低(P<0.05)。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纤维素酶等细胞壁降解酶均参与了长枣果实软化过程。其中β-Gal对果实硬度下降起促进作用,贡献率为0.2729。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螯合性果胶中的长链结构和聚集体逐渐降解,短链(15.625、19.531、23.438、31.252 nm)出现的次数及频率均有所增加,其对硬度的贡献率为0.4780。该研究为灵武长枣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 刘佳欣; 李灿婴; 蒋超男; 李伊涵; 程园; 葛永红
    • 摘要: 本实验通过测定质量损失率、乙烯释放速率、色泽等品质指标以及分析细胞壁降解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外源褪黑素浸泡处理对‘南果梨’果实细胞壁降解酶活力及基因表达和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褪黑素保持了较高的果肉硬度、叶绿素和可溶性固形物水平,明显降低了果实乙烯释放速率,延缓了果皮颜色转黄和果实可滴定酸质量分数的下降,但不影响果实质量损失率的变化。此外,外源褪黑素还延缓了不溶性果胶的分解与水溶性果胶的积累,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处理组不溶性果胶和水溶性果胶的质量分数分别在贮藏3~12 d和6~12 d差异显著(P<0.05),其中贮藏9 d时对照组果实水溶性果胶的质量分数为褪黑素处理组的1.18倍,褪黑素处理果实不溶性果胶质量分数为对照组的1.21倍。果胶质量分数的变化与褪黑素抑制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甲酯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及基因表达相关。综上,外源褪黑素通过抑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力、基因表达以及乙烯释放来保持较高的贮藏品质。
    • 冯琳; 孙茹; 赵贵佳; 赵雨; 连文慧
    • 摘要: 为明确人参根腐病抗性与抗氧化、次生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以鲜人参为材料,采用腐皮镰刀菌进行人工侵染,研究侵染处理后人参根部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菌侵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基本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最高,起主要作用的果胶酶是PG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菌侵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14 d时达到峰值,菌侵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28 d时达到峰值,表明人参为抵御菌的入侵增加了植物防御酶活性;菌侵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高于对照组,表明病原菌的入侵可能会诱导PPO和PAL活性水平升高;菌侵组低于对照组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表明人参能抑制病原菌入侵;菌侵组始终高于对照组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可能是人参抵御病原菌入侵产生的一种自身保护反应.
    • 刘琴; 张蕊; 张育铭; 任璐; 张宝俊
    • 摘要: 为了分析谷子叶片表现黄化、卷曲症状的形成特点及原因,对谷子白发病菌侵染的谷子植株表型进行测定,并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了叶片4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受侵染植株的株高、叶面积、叶片厚度、叶绿素SPAD值、叶长、叶宽和叶表皮毛数量等表型指标与健康植株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病叶中果胶甲酯酶(PME)和果胶裂解酶(PL)活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叶,酶活性最高可分别达到585.23、275.55 U/g,而纤维素酶(C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与健康叶无显著性差异,酶活性最高可分别达到1467.04、931.34 U/g.谷子叶片受到侵染后会发生黄化、畸形,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扩展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吴海霞; 袁梦蕾; 江娜; 马桂珍; 孙漫红; 李世东
    • 摘要: 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生防真菌.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地理来源的42株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寄生能力,以及菌株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以及对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 表明,不同来源的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核盘菌菌核均有一定的寄生能力,45.2%的菌株寄生能力达到4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其寄生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粉红螺旋聚孢霉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抑制率最高可达78.4%;HN-56、STG-21-1、GS6-1等菌株对离体番茄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生防潜力.本研究为丰富植物真菌病害生防资源和高效粉红螺旋聚孢霉生防制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吴琼; 吴文龙; 李维林; 张春红
    • 摘要: 以国内黑莓主栽品种'三冠王'为试材,采用在青果转色期喷施400 mg·L-1萘乙酸(NAA)的方法,研究了NAA对黑莓果实转色后果实性状、营养品质性状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探究黑莓果实硬度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三冠王'果实在青果转色后12d开始着色成熟,而NAA处理则为处理后15 d开始着色成熟,至18 d时均可见完全成熟的果实.与对照相比,NAA处理果实成熟后期横、纵径明显增大,单果质量显著增加.与此同时,NAA处理后果实在成熟进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降低,而果实成熟时变化并不显著,至果实成熟时总多酚含量明显降低.在果实成熟后期,NAA处理果实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显著降低,果实β-D-木聚糖苷酶活性在成熟进程中与对照果实变化趋势类似.NAA处理后果实NAA含量在转色至成熟进程中呈逐步上升趋势.因而,NAA的积累可促进黑莓发育成熟进程中果实膨大,但对果实营养成分积累有一定减缓效应,而主要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降低则利于果实硬度提高.
    • 李沅泽; 李保华; 王彩霞
    • 摘要: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了不同培养基上的9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轮纹病菌侵染果实过程中各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轮纹病菌可产生木聚糖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等7种细胞壁降解酶;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该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种类、活性及达到酶活性峰值时间均存在差异,其中蔗糖为碳源时诱导产生的酶种类最多活性最大,且轮纹病菌生长最快,菌丝干重达0.18 g.此外,轮纹病菌在成熟果实和幼果中,所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和活性不同.成熟果实中,检测到7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达11.72 U/g;幼果中,仅检测到6种细胞壁降解酶,且酶活性水平显著低于成熟果实,其中PG酶活性最高仅为3.23 U/g.然而,在发病苹果枝条中均未检测到上述细胞壁降解酶,说明轮纹病菌致病机制十分复杂.
    • 沈煜铠; 李昭煜; 李佳佳; 田天
    • 摘要: 为了明确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类型及致病力分化情况.采集具有典型黄芪根腐病状的植株并分离得到6株病原真菌,分别编号为GF1、GF2、GF3、GF4、GF5、GF6.通过形态特征和DNA-ITS及EF-1α两组基因序列分析对6株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比较了其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对6株病原真菌的4种纤维素酶(Cx、βG)和2种果胶酶(PG、PMG、PGTE、PMTE)的酶活力进行了测定.6株黄芪根腐病原菌均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接种7 d后的病斑直径为1.43 cm,且菌株GF3的生长速率最快,培养9 d后的菌落直径为8.5 cm,培养10 d后的产孢量最大,为7.5×108个/皿;6株病原菌产果胶酶的活性均高于纤维素酶的活性,其中菌株GF3产生的的酶活力均高于其他菌株,产2种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也均高于其他菌株.甘肃渭源黄芪根腐病致病菌的主要类型为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其中菌株GF3的致病力最强,且其产的2种果胶酶(PG、PMG)和纤维素酶(Cx、βG)的酶活力高于其他菌株.
    • 叶漪; 贺芬; 王晖; 曾清; 梁娟
    • 摘要: 为阐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与种子萌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莴苣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内切-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β-甘露糖苷酶在莴苣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莴苣种子吸胀曲线呈"S"型,种子于18 h时开始萌发,随后萌发率迅速上升,48 h时达95.11%;干种子、吸胀种子、狭义萌发种子和完全萌发种子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萌发进程的推进,内切-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活性不断增加,其中前者增加最为显著,而β-甘露糖苷酶活性变化则呈递减趋势.莴苣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可通过增加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来降解细胞壁甘露聚糖,从而弱化胚乳,促进种子萌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