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镰刀菌

镰刀菌

镰刀菌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3年内共计123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83223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菌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真菌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等;镰刀菌的相关文献由3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阳、廖玉才、李和平等。

镰刀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3223 占比:99.22%

总计:83881篇

镰刀菌—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宁俊杰; 陈华友; 张铭鹰; 李胜秋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感染茄病镰刀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总结2019年11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儿童播散性镰刀菌败血症的临床诊疗过程。以“播散性镰刀菌感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建库至今的相关文献;以“disseminated Fusarium infection”为英文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20年1月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此例为13岁女性患儿,以皮疹、发热为首发症状,具有典型镰刀菌感染的皮肤特点,经皮肤脱落物活检和血培养明确诊断为播散性镰刀菌感染,通过形态学鉴定为茄病镰刀菌。予以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等治疗后患儿痊愈。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献38篇,结合此例报道,共有133例播散性镰刀菌血流感染患者。年龄范围6月龄~75岁,其中男61例,女72例。11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119例有特异性的皮肤损伤;基础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13例。治愈51例,死亡82例,死亡率61.7%,其中单药两性霉素B治疗死亡率69.6%(71/102)。结论播散性镰刀菌感染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逆转免疫抑制,尽快接受正确的抗真菌治疗,推荐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
    • 娄雨豪; 王冀菲; 曹冬梅; 张东杰; 邵懿
    • 摘要: 探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以及限量标准等问题,对作物中DON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供了防控脱毒建议,总结了DON膳食风险评估计算方式,为保障食品安全及作物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综合性参考。
    • 马桂花; 段晓明; 徐文华; 周渊涛; 马海霞; 马伟丽; 祁鹤兴
    • 摘要: 为鉴定青海省民和地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根腐病病原菌及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rDNA-ITS,TEF-1α和RPB2序列分析对蒙古黄芪根腐病病原进行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引起黄芪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ani)、逗号镰刀菌(F.virguliforme)、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室内药剂试验表明硅唑·咪鲜胺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好,EC_(50)在0.195~0.588 mg·L^(-1)之间;多菌灵对腐皮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_(50)在0.113~0.869 mg·L^(-1)之间;咯菌腈对逗号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锐顶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_(50)在0.153~0.390 mg·L^(-1)之间;甲基硫菌灵、噁霉灵、溴菌腈和石硫合剂对4种镰刀菌的抑制作用较差,EC_(50)在1.018~4.360 mg·L^(-1)之间。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黄芪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祥丽; 曹瑱艳; 杨怡华; 宋阳; 申屠旭萍; 俞晓平
    • 摘要: 根腐病是危害浙江省铁皮石斛的重要病害之一,鉴定根腐病的病原菌是有效防治该病害的前提条件。为进一步明确前期经柯赫法则验证为病原菌的镰刀菌(编号为GF-14)分类地位,本研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内源转录间隔区(rDNA-ITS)、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和RNA聚合酶基因(RPB1和RPB2)等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该致病菌属于变红-木贼镰刀菌复合种群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 species complex。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病原菌对多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选取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的测定。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分离获得的生防菌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amogenes 1628发酵液对该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佳,发酵液稀释10倍后抑制率高达98.22%;而宁南霉素、井冈霉素则对该致病菌无显著抑制作用。菌株对峙试验发现淀粉酶产色链霉菌1628对菌株GF-14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为32.65%。田间防效试验表明其发酵液对铁皮石斛根腐病病株具有防治效果,为34.90%。本研究明确了铁皮石斛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筛选到能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微生物杀菌剂,为后续铁皮石斛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 吴启婷; 任航洁; 秦晔; 徐丹; 王雪怡; 秦路平; 朱波
    • 摘要: 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考察32株白术内生真菌对3种白术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FO;Fusarium solani,FS;Fusarium incarnatum,FI)的平板拮抗效应;进一步制备内生真菌AM569发酵液浸膏,考察其对3种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提取AM569菌丝DNA,用ITS分子鉴定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白术内生真菌对根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2株内生真菌中有26株至少对一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中内生真菌AM569对3种病原菌FS、FO、FI菌丝的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7.5%、74.3%和70.4%;进一步制备的AM569发酵液浸膏,其对FO、FS、FI的抑菌率均达到100%;分子鉴定结果显示AM569为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真菌。本研究筛选得到的白术拟茎点霉属内生真菌AM569,对3种白术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白术根腐病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
    • 赵兴丽; 贺圣凌; 刘思睿; 罗林丽; 周罗娜; 范士杰; 周玉锋
    • 摘要: 镰刀菌引起的魔芋茎腐病是魔芋栽培过程中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贵州省兴义市魔芋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9年从贵州省兴义市采集魔芋茎腐病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rDNA-ITS与tef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3株镰刀菌纯培养物,经鉴定分属于2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致病性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菌株xymy-8没有致病性,茄腐镰刀菌菌株xymy-7、xymy-9有致病性,且致病性有差异,其中菌株xymy-7的致病性强于菌株xymy-9的致病性。试验结果为魔芋茎腐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智; 曾妃; 胡皓; 方潇; 董思琪; 封秀琴
    • 摘要: 总结1例特重型烧伤镰刀菌感染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积极液体复苏,加强液体管理;换药时对感染创面及敷料进行严格管理,避免感染扩散;优化创面负压吸引管理;加强眼部保护,防止感染性角膜炎;加强环境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经过2个月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全身感染控制有效,后患者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 李静纳; 梁忠厚
    • 摘要: 【目的】筛选出能有效抑制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化学药剂,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和田间灌根法,比较5种杀菌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杀菌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株有明显的抑制效果。45%咪鲜胺水乳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0%氟硅唑乳油,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1 mg/L,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且对多花黄精根腐病均有良好的田间防效。末次施药14 d后,防效仍保持在75%以上。在施药初期,45%咪鲜胺水乳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理想,施药2~3次后,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情指数明显下降,田间防效逐渐增加,各药剂防治效果的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最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最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和45%咪鲜胺水乳剂处理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显著大于1%申嗪霉素悬浮剂处理、40%氟硅唑乳油处理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1%申嗪霉素悬浮剂处理的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显著高于40%氟硅唑乳油处理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结论】45%咪鲜胺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可作为生产中多花黄精根腐病的防治药剂,建议3种药剂交替施用。
    • 章宇; 梁甜; 巨云为; 朱海军; 吴天昊; 周洁璐
    • 摘要: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抑制小粒材小蠹伴生镰刀菌的杀菌剂,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40%百菌清悬浮液、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对小粒材小蠹3种伴生致病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和藤仓镰刀菌(F.fujikura)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对3种致病镰刀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450 g/L咪鲜胺对腐皮镰刀菌和层出镰刀菌的毒力最强,EC_(50)分别为10.75、11.47μg/mL;450 g/L咪鲜胺和25%氰烯菌酯对藤仓镰刀菌的毒力较强,EC_(50)分别为1.63、3.85μg/mL。综上所述,450 g/L咪鲜胺的毒力最强,且在浓度为225~450μg/mL时对3种镰刀菌的抑制率也最高,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 郭志青; 张霞; 刁立功; 许曼琳; 于静; 李莹; 何康; 宋新颖; 王维婷; 迟玉成
    • 摘要: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伏马毒素对粮食的污染严重威胁人和动物健康,长期过量暴露于含有毒素的食品或饲料会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中毒或各种疾病,严重者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伏马毒素的结构、种类、毒性机理、生物合成基因序列群和基因调控机制及其控制和预防方法,为镰刀菌的生物防治和有效控制伏马毒素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对其它真菌毒素的抑制和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