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孔

纳米孔

纳米孔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3年内共计1712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73923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物理学报、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纳米孔的相关文献由324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德强、袁志山、陈云飞等。

纳米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3923 占比:99.92%

总计:374227篇

纳米孔—发文趋势图

纳米孔

-研究学者

  • 王德强
  • 袁志山
  • 陈云飞
  • 王成勇
  • 谢婉谊
  • 不公告发明人
  • 任用
  • 方绍熙
  • 栾奕
  • 刘全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文渊
    • 摘要: 古龙页岩油是大庆油田近两年勘探的热点,但页岩油储层的基本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尚未搞清楚。通过电子背散射发现了页岩油储层中发育了大量的纳米孔和纳米缝,为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纳米孔的直径以10~50 nm为主,中值为20~30 nm,主要为不规则形态,多呈多角形与纳米缝连接;纳米缝宽度多为10~50 nm,中值也为20~30 nm;它们主要是由黏土片的F-F(face-face)凝聚形成的。这些纳米孔和纳米缝多被有机质充填,形成了一个在纳米尺度空间储存的连续原位油藏。通过观察还发现,纳米孔与纳米缝连接关系密切,纳米孔、纳米缝和更高一级的微缝、页理缝也互相连通,构成了一个很好的空间连通网络系统,为古龙页岩油的有效和高效开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为古龙页岩油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 韩玉; 李楠; 朱博; 石睫; 徐志伟; 钱晓明
    • 摘要: 二维纳米材料是膜材料中一类重要的掺杂材料和膜构筑单元。在二维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利用其固有孔洞或刻蚀造孔等方法,实现了对分子、离子的精准筛分。基于刻蚀技术制备的二维纳米多孔膜具有超薄厚度、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筛分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二维膜多重传质机理为出发点,重点介绍近年来二维纳米材料膜的造孔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二维纳米多孔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期望对基于刻蚀技术制备二维纳米材料多孔膜的设计提供清晰思路。
    • 洪泽浩; 黄子东; 江创生; 魏亮新; 郑锐生; 罗青
    • 摘要: 通过对304不锈钢表面进行喷丸/退火处理后,利用阳极氧化工艺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出纳米孔结构。结果表明:经过喷丸/退火后的304不锈钢表面所生成的纳米孔为金属氧化物,类蜂窝状结构,分布密集,且孔径仅为10 nm。
    • 李宁; 李艳韩卫敏朱耿溪王静
    • 摘要: 以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为模板进行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是当今纳米材料组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多孔阳极氧化铝薄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引出其所合成的功能材料在多种领域的发展前景.
    • 摘要: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研究人员设计出由最小纳米管组成的无泄漏管道,可自我组装和自我修复,且可将自己连接到不同的生物结构,这是创建纳米管网络的重要一步,该网络将来有望用于向人体中的靶细胞提供专门的药物、蛋白质和分子。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研究团队的方法基于一种既定技术,该技术将DNA片段用作“基础构建块”,以生长和修复管道,同时使它们能够寻找并连接到特定结构。以往研究制造出的纳米孔结构较短,且设计侧重于DNA纳米孔控制分子在实验室生长的脂质膜(模仿细胞膜)上的运输能力。现在他们造出了直径约7纳米、长度为几微米的“管子”,可以更有效的输送分子,并有望搭建成更复杂的“管道网”。
    • 周文超; 李政昊; 武杰
    • 摘要: 单分子生物检测技术是通过了解单分子层面上各生物分子间的动态特性,以发掘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高效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单个分子上探测自由能的异质性,这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利用这一性能,研究人员可以解决复杂生物系统、多相催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酶系统和构象变化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医疗检测方面,检测单个分子的具体信息或它们与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不仅对癌症等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而且在实时检测和精准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单分子生物检测高特异性和高精度的优势,实现对分子群中单个生物分子的实时检测,且可与阵列高通量分析相结合对临床样本进行精确诊断。本文简要介绍了单分子检测原理及其在生物传感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重点概述了检测方法及相关应用,最后探讨了该研究方向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 麦满芳; 杜亮; 刘国华; 朱传云
    • 摘要: 开发了自制可视化光电化学微纳加工装置,对三电极体系中GaN表面的光电化学刻蚀进行研究。在酸性电解液中,光生空穴迁移到GaN/电解液的表界面,使得GaN表面发生氧化刻蚀反应。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连接CCD相机实时采集样品在刻蚀过程中的动态图像,观察反应的进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刻蚀后GaN的表面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0.5V的刻蚀电压下GaN表面形成了多孔纳米结构。
    • 何静怡; 胡庚
    • 摘要: 2018年,《科技与金融》专访齐碳科技,当时公司刚完成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4年后,齐碳科技已完成5轮融资,并成为了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将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推向市场的高科技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让生命科技产业迈入“快车道”,基因测序作为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作为行业上游供给端的基因测序仪市场却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可喜的是,随着鼓励高端科学仪器国产替代的政策不断出台,“国产化”和“自主可控”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主基调。在科研工作者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测序产品投入市场应用,部分科技企业的测序技术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赵国翔; 姚约东; 王链; 陈依伟; 张涛; 于雯汀
    • 摘要: 页岩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发育,有机质丰度高,导致页岩油储层中流体渗流规律不符合经典达西定律,且页岩油在无机和有机纳米孔中的传输机理尚不明确.文中结合润湿特性,考虑边界层、液体吸附、界面滑移、应力敏感以及强流体-壁面作用力导致的原油物性变化,建立了纳米尺度流体传输模型,研究了不同烷烃分子在纳米孔中的传输机理.结果表明:多因素耦合的页岩油微尺度传输模型可以合理描述页岩油传输特征;微尺度效应对长链烷烃分子影响更加明显,在计算纳米孔发育的页岩储层渗透率时需考虑不同烷烃分子的影响;界面滑移及物性变化是导致微尺度现象的主要机理;页岩油应力敏感效应不同于常规尺度,不仅与力学属性、有效应力等因素有关,微尺度效应也产生直接影响.所建模型可应用于页岩储层渗透率预测,能为页岩油藏生产动态分析、产能预测和生产制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 华柑霖; 吴松涛; 邱振; 荆振华; 徐加乐; 管墨迪
    • 摘要: 纹层结构研究对页岩系统储层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孔隙度测定、氮气吸附及含气量测试等方法,明确了龙马溪组不同尺度纹层结构特征,评价了不同纹层结构储集性能的差异.龙马溪组发育水平等厚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小型波状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不等厚纹层结构—薄纹层组合及块状无纹层组合;纹层成分主要为包括石英、碳酸盐、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的三类组合,碳酸盐纹层的有机质孔隙和无机质孔隙相对发育;纹层状页岩与块状泥岩在孔隙类型、孔隙体积、有机质丰度及含气量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总体来看,中粗纹层组合页岩储层性质优于薄纹层组合页岩优于块状泥岩,是龙马溪组优先勘探的目标.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加强纹层结构形成的水动力学背景、对有机质富集及储层可改造性等方面的影响.相关认识可为深化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有利储层优选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