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柴油机
电控柴油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0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水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20709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车用发动机、柴油机、柴油机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APC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八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等;电控柴油机的相关文献由733位作者贡献,包括卓斌、冒晓建、郑国世等。
电控柴油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709篇
占比:99.78%
总计:120977篇
电控柴油机
-研究学者
- 卓斌
- 冒晓建
- 郑国世
- 杨林
- 欧阳明高
- 祝轲卿
- 徐权奎
- 冯静
- 汪云
- 肖文雍
- 韦雄
- 刘利
- 刘雄
- 常久鹏
- 李显达
- 杨卫平
- 杨福源
- 梁锋
- 王建华
- 章明
- 纪丽伟
- 于秀敏
- 刘剑峰
- 刘泉
- 周广猛
- 孙雪
- 张幽彤
- 李进
- 王梦华
- 赵文珅
- 刘瑞林
- 卫文晋
- 吴南
- 周兴利
- 姜明月
- 孙潇
- 张科勋
- 李学民
- 李金广
- 杨海
- 杨蓉
- 江小琴
- 胡友耀
- 舒咏强
- 郝守刚
- 雷军
- 韦明慧
- 高跃
- 于建国
- 佟少刚
-
-
杨柏枫;
郑齐清;
殷长春;
邓涛
-
-
摘要:
为研究燃油系统参数优化对船用电控柴油机掺烧丁醇性能的影响,分别利用AMESim和AVL-FIRE软件建立喷油系统模型和双燃料发动机燃烧模型。以喷油压力为目标优化燃油系统参数,得到3组优化参数,将这3组参数以及丁醇与柴油的掺混比0、20%(质量分数)分别代入燃烧模型进行计算。根据结果选出一组最优参数,在这组参数下柴油机的综合性能最优:指示功率最大,在掺混比取0、20%时的指示功率分别比原机增加了29%和35.8%;指示油耗率最小,在掺混比取0、20%时的指示油耗率分别比原机减少了6.4%和6.7%;碳烟排放最少,在掺混比取0、20%时碳烟排放分别比原机减少了46.8%和58.3%;而NO的排放量最大,需要进一步优化。与燃烧B00纯柴油相比,柴油机掺烧丁醇(B20)时,在3组优化参数下其动力性损失不大,指示油耗率略有增加,在改善碳烟排放方面的效果比NO的明显。对NO排放再优化建立的NO排放预测模型较准确。当喷孔数为7、喷孔直径为0.28 mm、凸轮型线速度为0.46 mm/(°)、柱塞直径为15.0 mm、油管长度为900 mm、涡流比为0.436时,NO排放量最小。
-
-
宇文浩男;
王铁;
石晋宏;
张正午
-
-
摘要:
为了实现F-T煤制油在柴油机上低排放燃烧的目的,选取柴油机典型工况,采用Box-Benhnken方法进行试验设计,通过支持向量机和响应面方法建立喷油参数与排放指标之间的数值模型,在对比分析模型性能的基础上,对柴油机排放指标进行多目标优化研究。分析表明:响应面模型选择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支持向量机模型(SVM)选用RBF核函数时,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试验工况下,响应面模型对SOOT和NOx预测的最低精度分别是77.4%和97.1%,SVM模型对SOOT和NOx预测的最低精度分别是40.1%和90.8%,在试验样本较少状况下响应面模型预测精度高于SVM模型,可以准确表达喷油参数与排放指标之间的关系。在测试工况下,采用响应面模型对柴油机排放指标进行优化分析,SOOT和NOx分别降低55.72%和7.43%。
-
-
刘威;
王喜飞;
胡毅毅;
徐浩;
姚智宸
-
-
摘要:
针对某电控型柴油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单缸排气温度异常故障,结合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工作原理,对导致柴油机排气温度在启动时偏低、先升高后降低以及运行时突然降低三类故障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构建故障分析体系,并针对具体故障问题进行排查,发现喷油器卡滞、相位传感器信号故障以及高压连接杆压板螺栓松动是导致故障的主要原因。本文工作可为柴油机单缸排气温度异常故障排故、维修提供一定的借鉴。
-
-
杨柏枫;
孙裔学;
林建生;
邓涛
-
-
摘要:
基于4190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化改造,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建立了燃油喷射系统仿真模型,选取燃油喷射系统重要参数进行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各参数与嘴端喷油压力间的回归方程数学预测模型,并对数学预测模型进行了方差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的最高嘴端喷油压力与仿真值相差3.2%,数学预测模型准确性较显著。优化得到了两组最佳的参数组合:柱塞直径13 mm、油管长度1000 mm、喷孔直径0.30 mm、凸轮型线速度0.40 mm/(°)、喷孔数6个、油管直径1 mm,柱塞直径13 mm、油管长度800 mm、喷孔直径0.30 mm、凸轮型线速度0.40 mm/(°)、喷孔数10个、油管直径1 mm,满足电控化改造要求,与原机相比最大嘴端喷油压力分别提高了51.6%和38.9%,其喷油规律满足理想的“先缓后急”的要求。
-
-
-
-
张正午;
王铁;
石晋宏;
刘瑞卿;
胡田天
-
-
摘要:
为充分发挥Fischer-Tropsch (F-T)煤制油和正丁醇的燃料性能,以F-T煤制油为基础,配制F-T煤制油/正丁醇混合燃料(F90B10),并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研究0#柴油、F-T煤制油和F90B10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与燃用F-T煤制油相比,燃用F90B10时,柴油机的缸内压力峰值和放热率峰值分别增加9.3%和11.2%,滞燃期延长,CA50平均提前0.7CA;F90B10的有效燃油消耗率比F-T煤制油平均升高1.4%,有效热效率比F-T煤制油增加0.9%;与燃用F-T煤制油相比,燃用F90B10时,柴油机的NOx,CO和Soot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4.5%~33.4%,5.5%~10.2%和0.1~0.17 mg/m3.在F-T煤制油中加入正丁醇能够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排放水平,并改善F-T煤制油热效率较低的缺陷,对于提高柴油机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
-
王敏;
杨蓉;
叶洲;
黄伟;
楼狄明
-
-
摘要:
以一款商用车用电控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恒转速增转矩工况的燃烧放热特性开展了台架测试和燃烧分析,重点分析了不同过渡时间和不同恒定转速下恒转速增转矩工况的燃烧特性.结果发现,发动机转矩加载过快时,易引起供油量突增,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下降.而当发动机用较长时间平缓加载的过程中,可能因混合气浓度高导致燃料的能量转换效率下降.此外,恒转速增转矩过程中,随着转速的升高,压力急升点提前,燃烧速燃期延长,后燃期缩短,热功转换效率提高.总之,增转矩瞬态过程各个循环的燃烧效率与混合气浓度和各循环的燃烧放热规律密切相关.
-
-
-
-
汤富强;
程亮;
刘亚贵;
郑国世;
李广
- 《2018年世界内燃机大会》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某款电控柴油机与某款轮式装载机的匹配应用研究过程与结果.首先采用LMS AMESIM仿真软件建模,评估柴油机和传动系统及其液压系统之间的瞬态响应和功率分配;然后通过装载机的实测试验与仿真分析比较,确定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最后的研究结果是软件仿真计算结果与装载机试验结果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有利于节省电控柴油机与轮式装载机的匹配应用开发周期和资源.
-
-
-
-
Feng CHEN;
陈峰;
Hai CHEN;
陈海;
Yanghui FAN;
范阳辉
- 《2014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暨第八届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工艺技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电控系统是电控发动机的"神经中枢",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控制线束.控制线束:控制线束是连接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以及整车信号、电源的枢纽.控制线束分为发动机线束部分,整车线束部分.随着环保越来越严格,对柴油机的排放要求越来越高,电控柴油机的发展是解决柴油机排放的一个良好途径.各个柴油机生产厂家为了满足不用户的需要生产不同型号、不同用途、不同电控系统的电控柴油机,电控柴油机在进行性能调试时需要在出厂试验台架上进行调试.不同的电控柴油机因为接插件尺寸和引脚定义不同会需要不同的试验台架线束,试验台架的试验线束过多会占用试验台架空间,影响试验的正常操作,不利于试验线束的日常维护.多种电控柴油机出厂试验台架集成线束设计介绍一个出厂试验台架满足不同电控柴油机出厂试验集成线束的设计、制作.
-
-
王正江;
申立中;
张生斌;
姚国仲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提出以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建立电控柴油机控制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全局模型来进行基于模型的电控柴油机标定工作.以YN30CR高压共轨柴油机为对象搭建了在线标定实验台.通过台架实验获取了大量控制参数及性能参数数据,以这些数据为样本,利用RBF神经网络程序进行训练,得到了燃油消耗率预测模型及NOX和PM的排放预测模型.经过验证,各模型均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能够满足电控柴油机标定的精度要求.将神经网络建立的数学模型作为性能优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采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建模和遗传算法优化的标定方法可以提高标定效率及标定质量,原机经济性得到优化.
-
-
-
张杰;
郑国世;
朱娟娟;
王勇;
许超;
程建德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燃烧节能净化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某电控柴油机线束支架结构优化设计的过程和结果.根据OEM要求,在某发动机上增加一个电控线束支架,首次设计的线束支架在道路试验中出现了断裂现象.对此,通过对支架失效原因的预测,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和试验载荷,在支架疲劳分析基础上,利用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对支架共振状态下的疲劳应力和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确定支架失效的主要原因.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消除了支架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的失效风险.
-
-
宋单平;
郑国世;
王勇;
许超;
彭倩迪;
刘超
- 《201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介绍了某挖掘机用柴油机降噪研究的过程和结果.首先采集柴油机在挖掘机各挡位下噪声数据,结合柴油机性能标定参数对缸内燃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控柴油机主喷提前角标定不佳,会使缸内燃烧粗暴,对柴油机噪声和声品质影响大.然后通过优化柴油机主喷提前角,改善缸内燃烧,降低燃烧噪声,提升柴油机声品质.最后通过噪声试验验证,优化后柴油机噪声异响消失,噪声声压级平均降低了2.7dBA,声品质明显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