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07374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三明学院学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化工高等教育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等;电子效应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战长友、孙喜龙、郑雪峰等。
电子效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7374篇
占比:99.96%
总计:707634篇
电子效应
-研究学者
- 战长友
- 孙喜龙
- 郑雪峰
- 郝跃
- 马晓华
- 周文富
- 李纲
- 王小虎
- 陈管君
- 曹晨忠
- 李淑娥
- 王超
- 等
- 辛炳炜
- 高恩君
- 万福忠
- 佘志刚
- 刘世斌
- 刘以寅
- 刘泽民
- 刘瑕
- 刘祁涛
- 刘银辉
- 卫国强
- 吴伶俐
- 孙喜玲
- 宋宝风
- 席永盛
- 庞玉莲
- 张忠林
- 张永伍
- 方小牛
- 李国锋
- 李玉梅
- 李瑞丰
- 杨芬
- 段东红
- 汤建国
- 汤青云
- 洪亮
- 王进贤
- 申建军
- 祁秀秀
- 胡友良
- 董继红
- 许林
- 贾贞
- 赵漫
- 邹应全
- 郑国栋
-
-
陶弘清
-
-
摘要:
高中有机化学的课本呈现和一般教学过程大多注重有机物转化的框架体系,以讲述有机转化事实为重点。这种模式下学生要对有机过程的本质进行探究存在很多困难。尤其是需要利用电子效应才能进行分析的有机反应,学生既不具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也不具备相应的分析能力。面对这种现状本文尝试利用高中化学氧化数概念以及高中物理静电感应的相关知识建立分析模型,利用高中学生现有知识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电子效应和有机反应本质,实现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培养。
-
-
王洋;
姚子健
-
-
摘要:
胺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橡胶、表面活性剂等领域,是一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合物[1]。其中,还原胺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但是传统的方法常加入化学计量的NaBH_(3)CN、NaBH(OAc)_(3)作为还原剂,会得到大量有毒有害的废弃物[2-3]。因此,找到一种理想的催化体系以解决此类反应中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氮杂环卡宾由于其优异的σ给电子效应[4-5],可以与金属形成稳定的配合物。此外,其便于调节的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使此类配合物已应用于各种反应的催化过程中[6-8]。
-
-
韩伟;
赵加民;
张乐;
刘清河;
刘诗哲;
戴立顺;
袁迎
-
-
摘要:
采用XRD、TEM、XPS以及CO红外吸附等手段,系统研究了Fe、Co和Mo对Ni_(2)P电子结构的影响及其对4,6-DMDBT加氢脱硫(HDS)性能的影响。表征结果表明,3种掺杂金属可较好地调整Ni_(2)P位点的电子状态,影响含硫有机化合物在Ni_(2)P位点上的吸附能。HDS性能评价结果发现,HDS本征活性与Ni_(2)P位点的电子结构之间存在火山型关系,使得具有中等电子密度的Co-Ni_(2)P/SiO_(2)因适中的吸附能呈现出最佳的HDS活性。此外,Ni_(2)P的电子缺陷显著促进直接脱硫(DDS)选择性。与Ni_(2)P/SiO_(2)相比,Mo-Ni_(2)P/SiO_(2)中Ni_(2)P具有更多的电子缺陷,展现出更高的DDS选择性,而Fe-Ni_(2)P/SiO_(2)和Co-Ni_(2)P/SiO_(2)中Ni_(2)P因具有更高的电子密度,其DDS选择性更低。
-
-
白建娥
-
-
摘要: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可酌情渗透反应机理。它符合“素养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有新教材物质结构知识作为支撑;有助于学生从容应对新高考挑战。详细阐述在有机模块中渗透反应机理的教学实践,始终把握“机理是手段不是目的”,要“酌情”“渗透”的原则。
-
-
孙莹;
郭玲香;
张雪勤;
杨洪;
林保平
-
-
摘要:
有机化学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兴趣驱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结构决定性质为核心,以化学键性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为基础,以稳定性原理为切入点,从化合物和化学反应中寻找关联,梳理规律,建立整体知识脉络.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和类比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
-
董艳萍;
李光明
-
-
摘要:
以N-乙基-3-吲哚三氟甲基β-二酮(EIFD)为主配体,分别以乙二醇单甲醚(EM)、乙二醇二甲醚(EDM)、二缩三乙二醇(TEG)为辅助配体,与DyCl3·6H2O反应合成了一系列Dy(Ⅲ)配合物[Dy(EIFD)3(EM)]·CH2Cl2(1)、[Dy(EIFD)3(EDM)]·CH2Cl2(2)和[Dy(EIFD)3(TEG)](3).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3个配合物都是八配位的单核结构,配位构型分别为双帽三棱柱、正十二面体和双帽三棱柱,分别具有C2v、D2d和C2v对称性.磁学性质显示了配合物1~3具有慢弛豫现象,能垒分别为95.1K(1)、40.5K(2)、53.8和13.4 K(3),且配合物1和3有明显的蝴蝶状磁滞回线.进一步讨论了配合物中Dy—O键长和含氧辅助配体的电子效应对配合物有效翻转能垒的影响.
-
-
李锐;
张显;
刘仕倡;
全国萍;
秦瑶;
严伊蔓;
陈义学
-
-
摘要:
在核设施的屏蔽计算中,大屏蔽空间的深穿透问题一直是蒙特卡罗程序工程应用的难点之一.本文基于美国NRC发布的NUREG/CR-6115 PWR注量率计算基准题,采用cosRMC参考进行精细建模,并与参考程序的结果进行比较.计算过程中,通过设置栅元重要性来减小方差,提高计算效率.计算结果表明,cosRMC与参考程序在不同穿透深度上的中子通量密度和光子通量密度的相对偏差在±3倍的蒙特卡罗统计误差之内,符合良好,验证了cosRMC在屏蔽计算以及深穿透问题中的正确性.本文还比较了不同电子处理方法对光子通量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电子时光子通量密度至少被低估了6% 左右,同时cosRMC程序电子处理的厚靶韧致辐射模型的结果与参考程序符合良好.
-
-
吕洋;
毛璟博;
吕洋;
王帆;
周锦霞
-
-
摘要:
石墨烯和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和掺杂石墨烯等)以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可调变的表面化学性质在催化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首先简述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材料特性,接着归纳该材料在催化剂开发与应用中的研究情况,重点阐述石墨烯材料在催化剂中若干功能,包括作为载体负载金属/金属氧化物活性组分或嫁接有机官能团,作为结构助剂调变催化剂微结构,作为电子助剂调变活性组分电子特性,增强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功能,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分离过程中发挥可调变的两亲性作用,以及直接用作碳催化剂或无金属催化剂,并对石墨烯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
陈冬寅;
陈维琳;
秦亚娟;
傅一凡;
蒋南
-
-
摘要:
文章针对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及电子效应这一重要学习内容,引入形象直观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及可视化程序,将枯燥、深奥、抽象的化学知识以一种生动、简单、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思维.通过主动式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
-
-
Yang Mingyan;
杨明艳;
Wang Daoquan;
王道全;
Wang Mingan;
王明安
- 《中国化学会第十九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以苯基/环己基为对照,通过晶体衍射和量子力学计算方法研究了苯基电子效应对取代环十二酮优势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2-环己基环十二酮的环己基位于[3333]-2-酮构象的角碳顺向位,2-苯基环十二酮的苯基位于[3333]-2-酮构象的边碳外向位;对2-环己基-12-取代环十二酮而言,根据12位取代基的体积效应大小环己基可以位于[3333]-2-酮构象的角碳顺向位,也可以位于[3333]-2-酮构象的边碳外向位,对2-苯基-12-取代环十二酮而言,无论12位取代基的体积效应大小,苯基总是位于[3333]-2-酮构象的边碳外向位,这一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在2位引入苯基的电子效应有效调控取代环十二酮的优势构象.
-
-
-
-
邹元海;
何珊珊;
成浩楠;
沈苏波;
章建民;
朱仕正
- 《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
| 2012年
-
摘要:
为探索两步合成1,4-二加成富勒烯含氟衍生物的方法.本文先用芳基以及烷基的格氏试剂在DMF或者DMSO的促进下进攻C60得到C60的单加成产物.该单加成产物上与C60相键连的氢原子在室温下用叔丁醇钾拔掉,得到的阴离子用含氟的卤代烷,例如含氟苄溴进行烷基化,两步得到1,4-二加成富勒烯含氟衍生物.该两步法条件温和,产率较高,并且可以通过改变两步中加成到C60上的官能团,例如改变氟原子的数量等,来调节所得分子的对称性以及物理性质.结果发现氟原子通过其电子效应可以有效地调节分子的LUMO轨道能级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