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管理系统

热管理系统

热管理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500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电工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3885506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电源技术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2014年上海“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热管理系统的相关文献由841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叶梅娇、董军启等。

热管理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85506 占比:99.99%

总计:3885840篇

热管理系统—发文趋势图

热管理系统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叶梅娇
  • 董军启
  • 凌和平
  • 陈雪峰
  • 宋淦
  • 汪孟瑛
  • 黄梅芳
  • 黄健
  • 王伟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石自浩; 韩晓宣
    • 摘要: 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电池包各基本参数计算开始,对整个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方案布置和装配。建立电池模组热分析模型并导入COMSOL,与锂电池模块电化学模型耦合进行温度场仿真分析,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提高热管理系统的可靠性,提升电池包性能,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电动汽车电池包热管理系统设计流程,为电动汽车电池包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 李丹
    • 摘要: 本文介绍一汽大众ID.4 CROZZ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分析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及冷却液循环回路,对车辆维修具有指导作用。
    • 方建平; 常九健; 王晓林; 海滨; 王磊
    • 摘要: 为了维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工作在合理的温度区间,文章首先建立了PEMFC热管理系统的电堆温度模型和电堆冷却回路模型,然后建立了PEMFC本体模型,并进行了本体模型的验证,采用基于Bang-Bang控制的热管理控制策略,并进行了离线仿真和快速控制原型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流负载变化的情况下,电堆能够很好地保持在目标温度(70±1)°C,散热器冷却水温度保持在目标温度(70±2)°C,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 刘翔; 黄朝明; 唐学帮; 朱芹; 梁锐
    • 摘要: 以2019款比亚迪E5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出现冷却液温度过高的故障现象,完成热管理系统故障树的绘制及诊断流程图的设计。依据诊断流程,最终测得空调控制器的数据采集端口电压为0 V,进而判断故障出现的位置在传感器至空调控制器信号采集口的线路上,更换同规格线路,故障现象得以消除。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诊断流程的有效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柯巧敏; 郭剑; 王亦伟; 曹文炅; 陈满; 蒋方明
    • 摘要: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源,是由成百上千个单体电池串并后高度集成于有限空间内以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然而,电池组内单体电池意外发生热失控时极易将热量迅速传递给周边电池,引起电池系统整体发生热失控,酿成事故,可见阻隔热失控蔓延对保障电池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蛇形波纹管液冷式热管理系统,以18650型动力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讨对目标电池加热诱发其热失控时,采用冷却措施对电池组内热失控传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冷却措施的情况下,目标电池发生热失控后迅速蔓延至整个电池模组,导致整个模组发生热失控;而在相同滥用环境下,采用液冷措施的实验中,目标电池被加热后出现长达一个小时的温度平台,未发生热失控,通过增大加热功率加速其发生热失控后,周围电池均未发生热失控蔓延。这表明液冷式热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带走电池反应产生的热量,从而延长了从电池材料开始发生放热副反应到热失控之间的时间,并减少热失控电池对周围电池传播的热量,避免了热蔓延的发生。
    • 张通
    • 摘要: 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从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到整车厂房设计——几年来,上海电气集团厉兵秣马,运筹落子,部署着一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棋局”。
    • 焦鹏飞; 邓德军; 郑忠辉; 魏蜀红; 边嘉宸
    • 摘要: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下,国家对于相关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质量问题提高了关注度。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影响下,这一行业的实际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主要就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有关热管理系统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际的热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作出更多的思考,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热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整体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质量优化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 罗明昀; 凌子夜; 方晓明; 张正国
    • 摘要: 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C,因此热管理系统是其运行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变储热材料在发生相变时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相变储热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主动式热管理系统以及主动式和被动相结合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综合来看,复合相变材料形状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温度,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导电复合相变材料的电热转换特性还可用于低温下快速加热电池,实现加热-冷却一体化。然而在相变材料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中,相变材料吸收的热量无法及时释放出去,热量的堆积会造成系统失效。将主动散热技术与相变材料耦合得到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具有更好的控温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相变乳液以及相变微胶囊浆液具有比热容大、可相变等优点,替代水作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冷却介质可以获得更好的温度均匀性和更低的功耗。但相变乳液本身的稳定性差、过冷度大等问题亟需解决。总之,电池在高温和低温下都需要进行有效地温控,相变材料如何解决电池全温度段的热管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 郭美华
    • 摘要: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较高,且具有长循环寿命特点,因而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以微通道液冷式电池热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强化换热和强化结构体力学强度,以不断优化系统整体换热性能和结构强度,合理控制锂离子电池的温度,使电动汽车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
    • 刘业凤; 王君如; 钟文轩
    • 摘要: 针对某款商务车型设计了一套用CO_(2)热泵空调的整车热管理系统。通过一维CFD仿真软件Flowmaster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建模并在NEDC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将CO_(2)空调与传统制冷剂R134a以及PTC电加热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夏季仿真过程中电机温度保持在90°C以下,电池组温度在40°C以内,乘客舱温度在开启空调的170 s后达到设定值,随后一直稳定在25°C;冬季仿真过程中,乘客舱温度在空调开启后147 s达到设定的25°C。冬夏季仿真均符合设计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