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
溶质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3年内共计85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82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中学化学、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93全国相变学术会、第六届化学工程学校际学术报告会、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学会1991年年会、中国力学会第三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等;溶质的相关文献由163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立、王康、吴吉春等。
溶质
-研究学者
- 李立
- 王康
- 吴吉春
- 俞富成
- 郑仲天
- 沈岚岚
- 鲁程鹏
- 夏源
- 宋旭彬
- 汪良清
- 蒋建国
- 何天虔
- 张伟
- 赵承侠
- 陈红锋
- 陈长春
- G·卡米格纳尼
- J·C·麦科
- J·D·克拉克
- J·W·维布雷
- K·L·李
- M·L·贝恩科
- P·塔克
- S·Y-K·谭
- S·塞基维兹
- 丁伟雄
- 凌君
- 凌彬
- 刘涛
- 向晓霞
- 姜春露
- 孙洪广
- 季柯妍
- 庄鲁文
- 张普生
- 戴振学
- 李伟平
- 李余隆
- 李海燕
- 束龙仓
- 林凯荣
- 梁忠诚
- 梁英杰
- 沈福华
- 沈骁
- 王世东
- 王全九
- 王心义
- 甄晓歌
- 田云飞
-
-
李昂;
苗玉乐;
孟君仁;
牛良;
潘磊;
鲁振华;
崔国朝;
王志强;
曾文芳
-
-
摘要:
【目的】比较溶质型和硬质型桃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肽段和前体蛋白的差异,为挖掘决定或调控成熟过程的关键多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多肽组学的方法,对溶质型(‘CN13’)和硬质型(‘CN16’)桃内源性多肽特征以及前体蛋白功能进行分析,对比两种肉质桃果实在成熟衰老过程中前体蛋白和多肽的相对含量,并对差异肽段前体蛋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本研究分别提取了‘CN13’和‘CN16’两个时期(S3和S4Ⅲ)的内源性肽样品进行质谱检测,共鉴定到473个前体蛋白,包含特异性肽段序列2580条。对肽段的分子量、等电点以及剪切位点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内源性肽段所对应的高丰度前体蛋白进行COG功能注释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前体蛋白主要参与一般功能预测、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能量产生和转换以及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等过程。差异肽段前体蛋白的富集分析表明,‘CN13’在成熟过程中差异肽段前体蛋白与氧化还原、活性氧代谢和电子传递链等生物学过程相关,主要参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和RNA转运等途径;而‘CN16’差异肽段前体蛋白是与金属离子反应、无机物反应和镉离子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相关,主要参与多种环境下微生物新陈代谢、剪接体和RNA转运等途径;同处在S4Ⅲ时期的‘CN16’和‘CN13’差异肽段前体蛋白与基因表达、翻译和细胞大分子生物学过程相关,主要参与RNA降解、RNA转运和剪接体等途径。【结论】‘CN13’和‘CN16’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多肽差异显著,差异肽段前体蛋白主要涉及淀粉/蔗糖代谢、糖酵解和核糖体合成等途径,暗示这些代谢途径与桃果实成熟衰老关系密切,为进一步挖掘调控桃果实成熟衰老过程的关键多肽提供了理论参考。
-
-
-
吴珺华;
匡唐亮;
付芳远;
赵士文;
刘嘉铭
-
-
摘要:
采用十八烷基伯胺作为斥水剂,配制了人工斥水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溶质成分、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下的斥水土抗剪强度试验,获得了相应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浸泡试样的抗剪强度,随着草酸、大苏打和硫酸铜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大,随着AEO-9(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大苏打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受6501(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别名尼纳尔)和水溶性氮酮溶液浓度的影响不大。溶液浓度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程度表现为:硫酸铜>草酸>水溶性氮酮>AEO-9>6501>大苏打。有机溶液对斥水土抗剪强度的影响要大于无机溶液,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试样的抗剪强度更易趋于稳定。
-
-
吴珺华;
刘嘉铭;
王茂胜;
敖炜超;
林辉
-
-
摘要:
将十八烷基伯胺与土壤按不同质量比混合,获得不同斥水度的人为斥水化土壤.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斥水土壤斥水度,并开展不同温度、土壤含水率、溶剂等作用下的土壤斥水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十八烷基伯胺使土壤产生斥水性属于表面物理作用,对土壤颗粒本身化学性质无影响;人为斥水化土壤中十八烷基伯胺含量越高,土壤斥水度越大.在0~105°C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斥水度变化规律为先增后减,温度为75°C时土壤斥水度达到峰值.从干燥至饱和状态区间内,土壤含水率越高,土壤斥水度变化规律为先增后减,当含水率达到一定值时,土壤斥水性急剧下降甚至消失.强酸性溶液(盐酸)会显著降低人为斥水化土壤的斥水性,甚至变为亲水性土壤,洁厕剂、洗洁精等生活洗涤剂可降低土壤斥水性,而乙醇和丙酮对人为斥水化土壤的性质影响不大.
-
-
袁麦娟
-
-
摘要:
有关溶液中计算成为近年来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为此,笔者将其考查的方向归纳于本文,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一、计算溶解度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进行求解,并且要注意溶解度是指100 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而不是100 g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不是饱和溶液者不能求解溶解度。例1 已知t°C时,某不饱和溶液a g中含有溶质mg。
-
-
彭钰婷
-
-
摘要: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在“溶液的形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一、溶液的组成与特征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掌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是应用的关键。
-
-
张翠然
-
-
摘要: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NaCl)和纯碱(Na_(2)CO_(3)),那里的人们经常"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大家知道其中蕴含的化学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吧!画重点1.结晶的定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晶体析出后的溶液叫做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是饱和溶液。生产上,人们常用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溶质。结晶法也适用于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很大的可溶性固体。
-
-
-
张智慧
-
-
摘要:
"溶液形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需要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内容,其中的概念、计算公式相对容易理解,但在实际解题时会遇到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学生深刻解析难点,培养相应的逻辑思维,下面对该部分的难点举例探析。难点一:溶液、溶质判定及质量分析难点释义溶液形成后会出现饱和、不饱和两种情形,因此分析溶质、溶液质量的难点实则就是判定溶液的状态,除了可以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外,还可以结合实验操作及现象,当有物质析出时,溶液显然处于饱和状态。
-
-
王红
-
-
摘要: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存在一些较为通用的知识规律,合理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快速确定溶液中各离子之间的浓度大小关系,下面举例探析。规律一:弱酸或弱碱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弱酸或弱碱溶液属于单一溶质溶液,溶质的电离是微弱的,多元弱酸的离子浓度大小规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