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量传递

能量传递

能量传递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1693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化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7篇、会议论文146篇、专利文献70030篇;相关期刊563种,包括功能材料、发光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1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纳米材料与结构、检测与表征研讨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2012‘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等;能量传递的相关文献由37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水才、贺俊芳、徐征等。

能量传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7 占比:1.76%

会议论文>

论文:146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70030 占比:98.04%

总计:71433篇

能量传递—发文趋势图

能量传递

-研究学者

  • 王水才
  • 贺俊芳
  • 徐征
  • 匡廷云
  • 吕树臣
  • 张家骅
  • 刘晓
  • 黄世华
  • 刘应亮
  • 彭菊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华哲浩; 唐高; 魏钦华; 秦来顺; 蔡培庆; 林慧兴; 周真真; 钱森; 王志刚
    • 摘要: 通过传统的高温熔融淬火技术制备了Sn^(2+)-Mn^(2+)共掺杂的Gd_(2)O_(3)-Al_(2)O_(3)-SiO_(2)(GAS∶0.5Sn^(2+),yMn^(2+))玻璃。研究了玻璃的光致发光特性和Sn^(2+)-Mn^(2+)能量传递过程。在365 nm激发下,随着Mn^(2+)浓度的增加(1.0%,1.5%,2.0%,2.5%,3.0%,3.5%,4.0%),玻璃中Sn^(2+)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而Mn^(2+)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大。Sn^(2+)的衰减时间随着Mn^(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玻璃中产生了Sn^(2+)到Mn^(2+)离子的能量传递。GAS∶0.5Sn^(2+),yMn^(2+)玻璃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随着Mn^(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最大值为25.48%。玻璃中Mn^(2+)离子浓度达到4.0%时,其发光属于准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23,0.273)。另外,本文还研究了Sn^(2+)-Mn^(2+)共掺杂玻璃的发光热猝灭现象,Sn^(2+)发光中心电子跃迁所需克服的热激活能约为0.23 eV。
    • 摘要: 申请公布号:CN 112900138 A发明人:倪沈华赵红玲申请人:倪沈华荧光纸含有荧光物质的纸,吸收紫外光后,置于暗处能发出亮光,主要由三种化学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
    • 张震; 张洪信; 杨健; 曹洋; 王峻一
    • 摘要: 针对传统电动汽车存在的动力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电液动力耦合电动汽车工作原理,对主从型电液耦合载电车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电液动力耦合传动方法,以实现机械能、电能和液压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论述了动力耦合系统结构与组成,提出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6种工作模式,为验证该动力耦合系统的可行性,对各个工作模式下,主从型电液耦合载电车辆系统的电能、机械能、液压能传递和相互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提出的6种工作模式下,该系统凭借行星齿轮无级调速和功率分流的特点,能够实现3种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当车辆行驶时,电能由动力电池传递至驱动电机、电控液压泵/马达等设备,液压能驱动液压泵/马达转动,机械能经行星排动力耦合向驱动桥输出。当车辆制动时,电能向动力电池中回收,液压能向高压蓄能器中回收。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 陈克超; 徐川
    • 摘要: 一维弹性碰撞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将两守恒规律转化成函数式,作出等动量线和等动能圆,直线与圆的交点为碰撞过程中的初末态,通过等动能圆的变化直观展示弹性碰撞的动碰静、动碰动模型,并通过直线与圆的变化展示碰撞过程中系统内物体的动能传递和物体多次碰撞过程中系统与外界的能量传递
    • 何旭; 吴亚楠; 蒋越宁; 刘景涛; 向先兴; 文成旭; 李旭; 王凤和
    • 摘要: 利用Nd^(3+)与Yb^(3+)之间的能量传递,设计了808 nm激发下具有近红外光致发光的GdF_(3)∶Nd^(3+),Yb^(3+)@NaGdF_(4)磁性纳米探针。通过合成参数调控,研究了反应时间和前驱物浓度对GdF_(3)∶Nd^(3+),Yb^(3+)材料形貌的影响。GdF_(3)∶Nd^(3+),Yb^(3+)在808 nm激发下在近红外(NIR)第一/第二窗口具有较宽的发射峰(970~1070 nm),共掺杂体系实现了Yb^(3+)和Nd^(3+)双发光中心发光,有效提高了近红外区间的发光性能,同时克服了用980 nm激发的荧光成像引起生物组织过热的缺点。表面包覆NaGdF_(4)惰性壳可以进一步提高GdF_(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研究了不同厚度NaGdF_(4)惰性壳对GdF_(3)∶Nd^(3+),Yb^(3+)发光增强的影响。由于Gd^(3+)具有的顺磁特性,GdF_(3)∶Nd^(3+),Yb^(3+)@NaGdF_(4)显示出顺磁性能,磁化值为0.45 A·m^(2)/kg,适合作为磁共振成像(MRI)T1探针。GdF_(3)∶Nd^(3+),Yb^(3+)@NaGdF_(4)纳米颗粒在NIR荧光成像和MRI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 液压系统是流机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液压系统运行过程中,液压油起着能量传递、系统润滑、防腐防锈和冷却等作用,对液压系统运行有重要影响。液压油非常容易因铁锈、灰尘、水、空气、高温和混油而受到污染,其中铁锈和灰尘等各种杂质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据统计,超过75%的液压系统故障是因液压油中混入杂质而造成的。杂质混入液压油后。
    • 时培石; 时美伦; 丁天宝
    • 摘要: 基于能量传递原理,构建多营养层级全生态系养殖尾水生态净化单元,利用水生态系统内不同营养生态层级,可立体化综合处理养殖尾水中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物及可溶性无机氮磷污染物。经过生态净化,池内不同层级生物能量传递,最终尾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鱼、贝、藻等生物的营养,达到净化养殖尾水的目的。
    • 王锦涛; 谢勇
    • 摘要: 利用复变量-平均法建立了非线性耦合振子内在保守系统的慢变动力学方程,推导出了两振子间能量完全传递的表达式,从而得出了完全能量传递时非线性振子的临界质量和系统初始能量需满足的关系.最后进行数值仿真并得到以下结论:系统两振子进入能量传递的暂态时间与振子的质量有关,当质量比大于等于0.0557时,两振子可不经过暂态而直接发生能量交换;NES质量越小,两振子能量交换的时间越长,当NES质量过小时,适当提高非线性耦合振子的初始能量可实现能量高效传递;非线性耦合振子系统的刚度会影响能量传递的暂态而对能量交换时间影响不大;非线性耦合振子初始能量的形式会影响系统的能量传递,势能比动能更容易引发系统能量传递.
    • 吴坤尧; 惠增哲; 李兆; 张锦; 龙伟
    •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Li^(+)离子(0.00,0.03,0.05,0.07,0.09和0.11 mol)掺杂NaY(WO_(4))_(2):0.07Yb^(3+)/0.025Er^(3+)上转换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发射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等表征所制备样品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晶体结晶度较高,为纯相结构。在980 nm激发波长下,随着Li^(+)离子的含量增加,光谱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小,当掺杂量达到0.09 mol时,光谱发射强度达到最大,样品发出绿色光。对比发现掺杂Li^(+)离子的上转换荧光粉发射强度及荧光寿命均显著强于未掺杂Li^(+)离子的荧光粉,这主要是由于Li^(+)的离子半径小,可以较好地溶入基质晶格中,对基质晶格的电荷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Li^(+)的掺杂改变了Er^(3+)和Yb^(3+)离子周围的局域晶场环境,导致活性离子周围的局部位置对称性降低,使上转换发光增强。在531、553 nm处出现绿光发射,存在Er^(3+)的能级跃迁:^(2)H_(11/2)→^(4)I_(15/2)、^(4)S_(3/2)→^(4)I_(15/2)。在650~680 nm之间产生红光发射,存在Er^(3+)的能级跃迁:^(4)F_(9/2)→^(4)I_(15/2)。绿光与红光的发射均属于双光子过程。
    • 高伟; 孙泽煜; 郭立淳; 韩珊珊; 陈斌辉; 韩庆艳; 严学文; 王勇凯; 刘继红; 董军
    • 摘要: 构建核壳结构可有效降低材料的表面缺陷及实现掺杂离子的可控区域分布,已成为目前增强及调控材料发光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本文以外延生长技术,构建了一系列NaLnF_(4)(Ln=Y,Yb,Ho)@NaLnF_(4)(Ln=Y,Yb)核壳微米结构,并实现了Ho^(3+)离子上转换发光的增强及可控调节.借助共聚焦显微光谱测试系统,在980 nm近红外激光激发下,研究Ho^(3+)离子在不同单颗粒核壳结构中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结果表明,当包覆NaYF_(4)惰性壳时,NaYF_(4):Yb^(3+)/Ho^(3+)及NaYbF_(4):Ho^(3+)微米棒的上转换发射强度均得到了明显增强,而NaHoF_(4)@NaYF_(4)微米核壳结构的发射强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在其NaYF_(4)惰性壳中引入Yb^(3+)离子时,NaYF_(4):Yb^(3+)/Ho^(3+),NaYbF_(4):Ho^(3+)及NaHoF_(4)微米核壳结构的发射强度及红绿比均再次得到了明显增强.基于对其光谱特性及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其发射增强主要由于壳层中的Yb^(3+)离子通过能量迁移及传递过程有效地提高Ho^(3+)离子激发,进而在双向协同的作用下实现其发光有效增强及色彩调控.由此可见,对于微米晶体而言,构建其不同的核壳结构不仅可实现其发光有效增强,且可根据掺杂离子的不同及其区域分布实现光谱的精准调控,为拓展高效发光特性的微米晶体在防伪、微纳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新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