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致发光

电致发光

电致发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69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0篇、会议论文144篇、专利文献145526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发光学报等; 相关会议89种,包括2011年全国硅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研讨会、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会议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第十六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等;电致发光的相关文献由1267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杰、王平、黄辉等。

电致发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0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14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45526 占比:99.10%

总计:146850篇

电致发光—发文趋势图

电致发光

-研究学者

  • 周明杰
  • 王平
  • 黄辉
  • 张振华
  • 钟铁涛
  • 陈吉星
  • 张娟娟
  • 冯小明
  • 李崇
  • 张兆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郑静霞; 苗艳勤
    • 摘要: 对荧光碳点(carbon dots, CDs)基电致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CDs基电致LEDs的工作原理和CDs的合成方法;其次,综述了纯CDs作为发光层、掺杂CDs作为发光层和CDs作为界面传输层在电致LEDs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影响CDs基电致LEDs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CDs的结构、CDs作为发光层的成膜性、CDs的发光性质以及器件结构;最后,给出目前CDs基电致LEDs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卯龙; 何志毅; 郑岩; 郭士玉
    • 摘要: 设计了一种柔性电致发光(EL)器件驱动电源的复合开关电路。EL器件表现为容性负载,造成其交流驱动电源开关电路中晶体管开通瞬间很大的尖峰电流而易烧毁,降低了驱动电源可靠性。因此使用瞬时电流容量大的可控硅(SCR)充当驱动电源电路的主开关管,在其阳极-阴极两端并联MOS管延迟导通/关断,起到分流和短接可控硅的作用,从而使可控硅在开通之后能够关断。适当调节MOS管延迟开关时间错开尖峰电流且使两种开关管的温升相等或相近,进一步提高这种可控硅-MOS管复合开关电路的可靠性。
    • 杨鑫伟; 王小平; 王丽军; 陈佳兴
    • 摘要: 本研究在P型硅衬底上制备了硼掺杂金刚石/MoS_(2)/金刚石复合膜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对器件中薄膜层的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器件的伏安特性和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器件的I-V曲线有轻微的不对称性;器件在正接和反接时都可以发光,但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有明显差异:器件正接时有两个发光宽峰分别位于420和660 nm处,而器件在反接时的两个发光宽峰则分别位于436和680 nm处,且器件反接时的发光强度是正接时的5.4倍。原因在于器件外加不同方向电压时,各薄膜层对电致发光光谱的贡献不同。
    • 吴德晗; 刘邓辉; 刘芬; 白玉; 饶佳丽; 陈良园; 胡威; 叶华; 胡金刚
    • 摘要: 设计合成2种具有不同氮原子取向的大分子蓝色发光材料T24Bn、T42Bn。通过光物理研究发现,这对同分异构体在甲苯溶液和薄膜状态下具有适宜的蓝色光谱;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这2个材料具有稳定的氧化还原特性。基于T42Bn溶液加工的蓝光器件最大亮度、最大电流效率、最高外量子效率和色坐标分别为1 845 cd/m^(2)、5.09 cd/A、2.96%和(0.22,0.23),相比之下,基于T24Bn的器件结果稍逊一筹,表明分子中的原子取向对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 郭素文; 杨伟峰; 胡云浩; 郑岩; 周金水
    •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柔性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光显示作为可穿戴集成器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其提出了柔性、可拉伸性、自愈合性等额外的需求。基于硫化锌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发光寿命长、发光组件结构简单等优点,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本文对硫化锌电致发光材料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介绍了硫化锌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研究热点及未来应用,以期对智能可穿戴领域起到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 蔡培庆; 滕嵘驭; 张帝; 王淞; 占宇鑫; 王祥夫; 司俊杰; 姚鑫; 艾琦; 刘祖刚
    • 摘要: 新兴的零维金属卤化物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近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特别关注。本文使用反溶剂法和旋涂法分别制备了零维金属卤化物四苯基膦氯化锑[(C_(6)H_(5))_(4)P]_(2)SbCl_(5)的发光材料和器件,通过稳态激发/发射光谱、瞬态光谱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紫外光激发下,[(C_(6)H_(5))_(4)P]_(2)SbCl_(5)可以发出明亮的橙红光,这种橙红光源于零维限域作用下的自陷态激子三重态发光。变温光致发光(PL)和衰减寿命研究表明该物质具有600 meV左右的热激活能,抗热猝灭性能较强。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引入聚[双(4-苯基)(4-丁基苯基)胺](Poly-TPD)作为空穴传输层,通过混合Poly-TPD的荧光发射和[(C_(6)H_(5))_(4)P]_(2)SbCl_(5)的自陷激子发光,获得了在6 V偏压下126 cd/m^(2)的暖白光电致发光器件。本工作对溶液法加工无铅金属卤化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周得永; 高龙琴
    • 摘要: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检测效率,针对太阳能电池板常见缺陷检测问题,本研究利用YOLOv3目标检测模型对太阳能电池板电致发光图片进行缺陷检测。根据太阳能板缺陷数据集通过K-means聚类优化先验框,YOLOv3算法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mAP)达到81.81%。实验结果表明:YOLOv3目标检测模型对于含有断栅、隐裂缺陷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实现比较准确的检测,整体检测效果较为理想。
    • 张淘淘; 徐睿; 康娟; 李睿思; 陈亮
    • 摘要: 目的:研究基于聚集诱导发射(AIE)小分子发射体的薄膜的光学性能,及相应发光电化学池(LECs)的光电性能。方法:采用溶液合成法配制的含有AIE小分子2,3-二([1,1′-联苯]-4-基)苯并[b]噻吩S,S-二氧化物(DBP-BTO)的前驱体溶液制备薄膜,并在薄膜上热蒸发金属电极制备LECs器件,对制备完成的薄膜及LECs器件进行光电性能表征。结果:DBP-BTO基固体薄膜的青光发射中心位于490 nm。不同掺杂比例DBP-BTO基薄膜的SEM测试表明,掺杂比例为8∶8∶1的薄膜孔洞缺陷较小,基于DBP-BTO基薄膜的LECs器件电致发光峰值亮度高达166 cd·m^(2)。结论:这项工作将对今后基于AIE有机小分子设计性能优良的新型LECs器件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 陈俊; 徐颖; 徐超; 范伟雪; 于俊婷; 谭华
    • 摘要: 将烷基芴(Fluorene,FL)基团通过柔性烷基链连接到吡啶甲酸(Picolinic acid,pic)上,合成了辅助配体功能化的供体-受体(D-A)型铱配合物近红外电致发光材料(CH_(3)OTPA-BTz-Iq)_(2)Ir(pic-FL)(TPA:Triphenylamine为三苯胺,BTz:Benzotriazole为苯并三唑,Iq:Isoquinoline为异喹啉)。通过对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研究发现,由于主配体中强D-A作用的CH_(3)OTPA-BTz结构,配合物具有强分子内电荷转移跃迁(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ICT)吸收峰和720 nm左右的光致发光峰。与此同时,(CH_(3)OTPA-BTz-Iq)_(2)Ir(pic-FL)分子中柔性烷基链和高荧光量子效率芴基团的引入,可以提高材料光致发光效率,改善材料的溶解性能和器件成膜性能,提高电致发光效率。以配合物为发光掺杂剂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大发射峰位于722 nm左右的近红外区域,最大外量子效率(EQE_(max))为0.92%,是其母体配合物(CH_(3)OTPA-BTz-Iq)_(2)-Irpic器件效率的2.24倍(EQE_(max)为0.41%@723 nm)。
    • 胡捷; 袁梦; 杨德仁; 李东升
    • 摘要: 研究了射频溅射法制备的不同铒含量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实验发现热处理后的薄膜中未形成硅纳米晶而是存在较多的氧相关缺陷,这些氧缺陷的存在对薄膜中Er^(3+)离子的发光起到了敏化作用。在电致发光中,薄膜中注入的电子首先会被氧化硅薄膜中的氧缺陷俘获并复合,而后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激发Er^(3+)离子。当铒含量较高时,Er^(3+)离子能同时通过热电子碰撞以及氧缺陷的能量传递两种方式激发获得电致发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