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蠕虫状胶束

蠕虫状胶束

蠕虫状胶束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209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泰山学院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第二十二届全国油气田化学品开发应用研讨会、《物理化学学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编委会会议等;蠕虫状胶束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玉军、裴晓梅、宋冰蕾等。

蠕虫状胶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2.1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3209 占比:97.51%

总计:3291篇

蠕虫状胶束—发文趋势图

蠕虫状胶束

-研究学者

  • 冯玉军
  • 裴晓梅
  • 宋冰蕾
  • 李干佐
  • 康万利
  • 范海明
  • 赵健
  • 韩玉贵
  • 于丽
  • 崔正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一秀; 吴殿国; 李宏谱; 殷鸿尧; 梅拥军; 冯玉军; 钟祖勤
    • 摘要: 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是构建黏弹性流体的重要物质,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流体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此前的研究仅聚焦于水溶液中室温及以上温度范围,而零下极端低温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尚未涉及.本文以疏水缔合聚丙烯酸钠(HMPA)为模型聚合物,研究了低温(-20~20°C)环境中其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N-(顺-二十二碳-13-烯酸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羧酸甜菜碱(EDAB)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及混合体系的流变性质.先后考察了HMPA溶解于纯水和乙二醇/水混合溶剂时的流变行为和HMPA-EDAB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流变行为及自组装结构形貌.研究发现,加入50%(体积分数)的乙二醇会阻碍HMPA疏水支链形成缔合结构,减弱其增黏性能,但同时也会大幅降低体系的冰点.在HMPA-EDAB混合体系中,HMPA疏水支链会进入EDAB胶束内核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混合胶束的形貌取决于HMPA和EDAB的浓度及环境温度,进而影响体系的流变行为.零下的低温有助于EDAB形成蠕虫状胶束,因此HMPA与EDAB表现出更强的协同增效作用.
    • 贾寒; 黄文健; 陈德春; 黄维安
    • 摘要: 研究了亲水和疏水SiO2纳米颗粒对油酸钠/碳酸钠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的影响.疏水纳米颗粒的加入显著增强了溶液的黏弹性;而亲水纳米颗粒则几乎没有效果.Maxwell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纳米颗粒与胶束形成交联而促进胶束轮廓长度的增加是疏水纳米颗粒提高溶液黏弹性的主要原因.考察了不同纳米流体的Zeta电位,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形成颗粒-胶束交联结构的关键原因,直接决定着纳米颗粒提高溶液黏弹性.从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来看,疏水纳米颗粒浓度越高,体系中交联结构的数目也越多,该结果与疏水纳米颗粒对溶液黏弹性的作用一致.
    • 陈士佳; 侯岳; 方月月; 李彦阅; 田津杰; 季闻
    • 摘要: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蠕虫状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特殊形态胶束,其兼有增黏性能和界面活性,形成的黏弹性体系被称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本文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构筑蠕虫状胶束体系VES?1,在矿化度为20000 mg/L、温度为35°C时,仍然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该体系与普通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缔合聚合物(HAWP)混合后,能够增强体系黏度.驱油实验表明:HPAM、HAWP与蠕虫状胶束体系复配后,采收率分别增加4.3%和3.8%.
    • 刘同庆; 薛芳芳; 易萍; 夏志宇; 董金凤; 李学丰
    • 摘要: 本文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和不同结构的甲氧基取代的肉桂酸衍生物构建了光响应蠕虫状胶束体系,研究了甲氧取代基的位置和数量对蠕虫状胶束结构与光响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肉桂酸衍生物通过将其芳香环插进胶束内核促进了蠕虫状胶束的形成.相较于甲氧基的位置,甲氧基的数量对所形成蠕虫胶束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引入的甲氧基会增大表面活性剂与肉桂酸衍生物之间的空间位阻,不利于更大聚集体的形成.在光诱导蠕虫状胶束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甲氧基的取代位置则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含有邻位甲氧基的肉桂酸衍生物体系的转变过程较快,而间位和对位甲氧基取代的肉桂酸衍生物体系的转变则较慢.
    • 胡益民; 韩杰; 郭荣
    • 摘要: 蠕虫状胶束和小分子水凝胶是由具有粘弹性的三维网络构成.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粘弹性.蠕虫状胶束以黏性为主,这主要是由暂时平衡的网络决定.凝胶以弹性为主,三维网状结构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蠕虫状的胶束通过网络结构的增强可以转化为凝胶.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由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1-十六烷基-3-辛基咪唑溴化铵([C16imC8]Br)形成的蠕虫状胶束在不含添加剂时,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四乙烯醚(Brij 30)的加入有望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强([C16imC8]Br蠕虫状胶束的粘弹性,促进蠕虫状胶束向凝胶的转变.利用流变学和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了具有Brij 30的蠕虫状胶束的微观形貌和粘弹性随浓度的变化.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热稳定性和凝胶-溶胶转变温度.通过zeta电位测量和核磁共振研究了Brij 30和[C16imC8]Br之间的相互作用.在[C16imC8]Br的不同初始浓度下,Brij 30/[C16imC8]Br样品的粘弹性随Brij 30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的Brij 30浓度下,Brij 30/[C16imC8]Br样品具有凝胶的流变特性.[C16imC8]Br (4.06% (w,质量分数))/Brij 30凝胶的黏弹性最大值出现在Brij 30/[C16imC8]Br的摩尔比(Mr)为4.55时.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粘弹性与凝胶的活化能呈正相关.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凝胶-溶胶转变温度也随着Brij30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Brij 30/[C16imC8]Br (4.06% (w))凝胶的最大值出现在Brij 30/[C16imC8]Br的摩尔比为2.93时.Brij 30浓度对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粘弹性、热稳定性和凝胶-溶胶转变温度有很大影响.zeta电位和核磁氢谱测量结果表明,电中性Brij 30分子在疏水作用下插入到[C16imC8]Br虫状胶束的栅栏层.它减少了[C16imC8]Br头基之间的静电斥力,这种斥力导致了蠕虫状胶束的快速生长和更强的网状结构的形成.最后,蠕虫状胶束转变成凝胶.所得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蠕虫状胶束与凝胶之间的关系,具有潜在的工业和技术应用价值.
    • 李明宇
    • 摘要: 本文基于流变学和中子小角度散射法,研究了不含聚合物的普通支化的蠕虫状胶束和嵌有聚4-乙烯基吡啶的支化蠕虫状胶束的流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无聚合物蠕虫状胶束的平台模量不受分支数增加的影响.同时,由于含有聚合物的蠕虫状胶束的轮廓长度较短,混合蠕虫状胶束平台模量较低.聚4-乙烯基吡啶有利于形成额外的分支,并且加速破坏/重组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嵌入聚合物的蠕虫状胶束作为增稠剂提供理论依据.
    • 李明宇
    • 摘要: 本文利用流变学和小角度中子散射法,研究了氯化钾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钾的两种蠕虫状胶束的影响.在无聚合物体系中,盐的加入增强了蠕虫状胶束头团的排斥作用,弛豫时间的和零剪切粘度均下降.在含有聚合物的蠕虫状胶束中,盐的加入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零剪切粘度和弛豫时间均增大.聚合物分子将不同的胶束连接在一起,加入盐增强了蠕虫状胶束之间的排斥力.嵌入聚合物的蠕虫状胶束比无聚合物的蠕虫状胶束作为高盐含量的增稠剂效果更好
    • 姜关锋; 秦文龙
    • 摘要: 采用流变学方法分别考察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质量分数、碳酸钠(Na2 CO3)质量分数、AES水解和温度对AES/Na2 CO3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2 CO3的加入可以促进AES蠕虫状胶束的生长.与氯化钠相比,碳酸钠对AES溶液的增黏机制更加复杂.碳酸钠加量小时,反离子Na+作用小而增黏能力弱;加量高的碳酸钠溶液碱性强,可拟制AES水解,导致活性分子数量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增黏能力.同时发现,缩短AES酸性水解时间,有利于改善蠕虫状胶束体系的黏弹性.随着温度升高,AES/Na2 CO3体系黏弹性逐渐减弱,超过70°C后,体系呈黏性流体.
    • 韩玉贵; 王业飞; 邹剑; 张晓冉; 王秋霞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高温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探索高效黏弹性体系应用于该类油藏的可行性,在模拟的高温高盐油藏(矿化度20 000 mg/L,钙镁离子总浓度500 mg/L,油藏温度80 °C)条件下,通过向羧酸型芥酸酰胺基丙基甜菜碱(LJS)溶液中加入低浓度的聚合物HPAM,制得了黏弹性蠕虫状胶束体系,并进一步研究了盐度、温度、老化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在模拟高温高盐油藏的苛刻条件下,黏弹性LJS/HPAM复合体系黏度达到37.22 mPa·s,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2 mN/m;在温度不变、提高盐度的条件下,LJS/HPAM复合体系的黏度和界面活性基本不变,即使老化90 d后,体系仍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室内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幅达16.22%.研究结果为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复合体系在高温高盐油藏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经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