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转换发光

上转换发光

上转换发光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1427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7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415912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化工新型材料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2013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等;上转换发光的相关文献由269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明杰、王平、陈吉星等。

上转换发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5912 占比:99.85%

总计:416553篇

上转换发光—发文趋势图

上转换发光

-研究学者

  • 周明杰
  • 王平
  • 陈吉星
  • 黄辉
  • 张振华
  • 钟铁涛
  • 秦伟平
  • 王进贤
  • 董相廷
  • 刘桂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慧丽; 吴锋; 张志宏; 张雁; 叶林华
    • 摘要: 采用CO_(2)激光区熔法制备了Lu_(2)O_(3)∶0.5%Er^(3+)/x%Yb^(3+)(x=1,3,5)上转换荧光材料。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Lu_(2)O_(3)∶Er^(3+)/Yb^(3+)荧光材料具有纯Lu_(2)O_(3)晶相。在980 nm激光激发下,样品发出明亮的上转换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上转换荧光强度和荧光中绿光与红光比例随Yb^(3+)离子浓度改变,当Er^(3+)和Yb^(3+)离子浓度分别为0.5%和3%时,样品上转换荧光强度最强。通过荧光强度比(FIR)技术研究了样品Lu_(2)O_(3)∶0.5%Er^(3+)/3%Yb^(3+)在298~873 K温度范围内上转换荧光温度传感特性,在532.8 K时最大绝对灵敏度为0.0060 K^(-1),在298 K时最大相对灵敏度为0.0090 K^(-1)。结果表明,Lu_(2)O_(3)∶Er^(3+)/Yb^(3+)荧光材料非常适合用于宽温度范围荧光温度传感。
    • 相国涛; 杨梦琳; 刘臻; 丁永希; 黄缤瑶; 张羽; 吴洪秀; 胡欢欢
    • 摘要: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六角相NaScF_(4)∶20%Yb^(3+)/2%Er^(3+)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的尺寸约为35 nm且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在980 nm激发下,该纳米颗粒可以产生较强的上转换红光发射及较弱的上转换绿光发射,红绿比约为6。与此同时,在纳米颗粒中,Er^(3+)热耦合的绿光能级^(2)H_(11/2)与^(4)S_(3/2)具有较好的温度感测特性,利用其荧光强度比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光学温度测量,最大相对灵敏度约为1.17%·K^(-1)。另外,在近红外区,非热耦合的Yb^(3+):^(2)F_(5/2)→^(2)F_(7/2)跃迁与Er^(3+):^(4)I_(13/2)→^(4)I_(15/2)跃迁的荧光强度比也表现出较好的光学测温性能,其相对灵敏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并在333 K时达到最大值0.73%·K^(-1)。以上结果表明,NaScF_(4)∶20%Yb^(3+)/2%Er^(3+)纳米颗粒是一种高效的上转换红光材料,且在可见区及近红外区均具有较好的光学测温表现。
    • 李文豪; 谢玉清; 石海征; 芦鹏飞; 任晶
    • 摘要: 具有单(纯)色上转换荧光发射特性的发光材料,有望在三维显示、照明、生物成像、促进植物生长以及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等领域得到应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玻璃热处理析晶的方法,在稀土离子Yb^(3+)/Er^(3+)共掺的氟硅酸盐玻璃中原位生长出了钙钛矿型的KMnF_(3)氟化物纳米晶体,并观测到了显著增强的高单色性上转换红色发光.采用具有高分辨率的透射电子显微测试分析技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研究了稀土离子在KMnF_(3)纳米晶复合微晶玻璃中的掺杂机制,并讨论了稀土离子微观分布和能量传递效应对其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将通过优先取代KMnF_(3)晶体中K^(+)格位的方式选择性富集在具有低声子能量的氟化物纳米晶体中,并由此获得显著增强的上转换发光强度.
    • 乔自前; 德格吉呼
    • 摘要: 以油酸和十八烯为反应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上转换纳米颗粒Na_(3)ZrF_(7):Yb/Er。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得到一系列样品,这些样品经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测试。XRD测试结果表明:样品为纯的四方相Na_(3)ZrF_(7);SEM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形貌均匀,结晶性较好;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20°C时样品发光最强且为红光,这种材料可应用于生物组织成像由于红光在生物组织中深的穿透力。所以,该样品有好的应用前景。
    • 刘秀; 车艳玲; 杨高岭; 钟海政
    • 摘要: 光子上转换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反斯托克斯发光现象,在激光、显示、光伏、信息安全以及生物成像与诊疗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与研究较多的有机分子三重态-三重态湮灭和稀土掺杂纳米颗粒上转换发光材料相比,上转换量子点可以在宽光谱激发范围内实现上转换发光,具有频谱吸收宽、发光效率高、近红外可吸收、能带可调、尺寸小以及稳定性高等特点,引起了领域内的关注。本文介绍了上转换发光的种类及机理,对近年来上转换发光量子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基于激发态吸收的半导体双量子点的类型和设计原理,探讨了上转换发光量子点在发光二极管(LED)、光电探测、生物标记、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潜力,特别是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 王春霞; 周海芳; 赖云锋; 俞金玲; 程树英
    • 摘要: 采用溶剂热法,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络合剂合成粗细均匀、六棱柱形的六方相Al^(3+)掺杂NaGdF_(4):Er^(3+)/Yb^(3+)纳米棒,并研究了掺杂Al^(3+)离子的上转换纳米材料性能.结果表明,适量Al^(3+)掺杂对NaGdF_(4)的晶相没有产生影响,但使主衍射峰的位置发生偏移.在980 nm激光激发下,与未掺杂的纳米晶相比,当Al^(3+)的掺杂浓度为15%时,红绿光发光最大强度分别增强了5.7倍和5倍,且^(4)F_(9/2)能级的荧光寿命被延长.Al^(3+)掺杂对上转换发光的改善是因Er^(3+)附近局部对称性的降低和粒子表面吸附基团的减少所致.
    • 吴坤尧; 惠增哲; 李兆; 张锦; 龙伟
    • 摘要: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Li^(+)离子(0.00,0.03,0.05,0.07,0.09和0.11 mol)掺杂NaY(WO_(4))_(2):0.07Yb^(3+)/0.025Er^(3+)上转换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发射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等表征所制备样品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晶体结晶度较高,为纯相结构。在980 nm激发波长下,随着Li^(+)离子的含量增加,光谱发射强度先增强后减小,当掺杂量达到0.09 mol时,光谱发射强度达到最大,样品发出绿色光。对比发现掺杂Li^(+)离子的上转换荧光粉发射强度及荧光寿命均显著强于未掺杂Li^(+)离子的荧光粉,这主要是由于Li^(+)的离子半径小,可以较好地溶入基质晶格中,对基质晶格的电荷具有良好的补偿效果,Li^(+)的掺杂改变了Er^(3+)和Yb^(3+)离子周围的局域晶场环境,导致活性离子周围的局部位置对称性降低,使上转换发光增强。在531、553 nm处出现绿光发射,存在Er^(3+)的能级跃迁:^(2)H_(11/2)→^(4)I_(15/2)、^(4)S_(3/2)→^(4)I_(15/2)。在650~680 nm之间产生红光发射,存在Er^(3+)的能级跃迁:^(4)F_(9/2)→^(4)I_(15/2)。绿光与红光的发射均属于双光子过程。
    • 陆冉华; 李安明; 杨杰杰; 赵严威; 李淑冰; 袁硕昕
    • 摘要: 上转换光致发光属于反斯托克斯发光过程,可以将低能量(低频率、长波长)的激发光转变成高能量(高频率、短波长)的发射光,实现频率或能量的“上转换”光致发光。文章介绍了上转换光致发光的基本原理,并概述了上转换发光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包括生物医学、太阳能电池、光学超分辨成像、传感与检测、指纹提取、防伪印刷、作物种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上转换发光有望扩展到更宽广的应用领域中去。
    • 高伟; 孙泽煜; 邢宇; 韩珊珊; 程小同; 韩庆艳; 严学文; 董军
    • 摘要: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外延生长技术制备了一系列Er^(3+)和Ho^(3+)离子掺杂的NaYF_(4)微米核壳晶体,并借助SEM及XRD对其微米核壳晶体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在近红外光980 nm激发下,以共聚焦显微光谱装置,对单颗粒NaYF_(4):Yb^(3+)/Er^(3+)及NaYF_(4):Yb^(3+)/Ho^(3+)核壳微米棒的上转换发射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包覆NaYF_(4)惰性壳时,其核壳生长方向沿纵轴,且其上转换发射强度明显增强,主要原因是NaYF_(4)惰性壳可有效抑制微米颗粒的表面猝灭效应,即有效地降低无辐射跃迁概率。然而,当其包覆NaYbF_(4)活性壳时,微米核壳沿横轴方向生长,且其上转换发射强度也增强,但与NaYF_(4)包覆惰性壳相比,其增强效果较差。同时研究发现,包覆不同核壳结构,Er^(3+)和Ho^(3+)离子上转换发射的红绿比不同,当包覆NaYbF_(4)活性壳时,Er^(3+)离子的红绿比明显增加,而Ho^(3+)离子的红绿比则明显降低。构建不同核壳结构不仅增强微米晶的发光,且可实现发射的有效调控。
    • 樊佳伟; 李金萍; 付正坤; 郑海荣
    • 摘要: 随着光通信、集成电路以及光电器件的飞速发展,对微纳光波导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寻找更加合适的光波导制作材料成为光学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由制作光波导材料的分类出发,分别介绍了由聚合物、有机晶体分子、半导体等材料制作的光波导的优势及应用。重点分析了影响稀土掺杂微纳光波导性能的因素:一方面,通过改变激发功率、调整光传输距离等手段,在对发射光红绿比调控的同时,有效提升光的耦合效率;另一方面,讨论了不同形貌的稀土掺杂光波导的传导模式,通过改变激发方式(激发光入射角度等)分析其特有的发射模式。最后展望了稀土掺杂微纳光波导在降低光损耗、提升耦合效率、调控发射模式等方面的前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