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能量转移

能量转移

能量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103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6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85452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发光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第十八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等;能量转移的相关文献由2612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异凡、戴康、王利祥等。

能量转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6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4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85452 占比:99.33%

总计:86029篇

能量转移—发文趋势图

能量转移

-研究学者

  • 沈异凡
  • 戴康
  • 王利祥
  • 刘保生
  • D.A.沙茨
  • 严明
  • 张陆勇
  • 徐铁峰
  • 戴世勋
  • 程延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文娜; 贺卫华; 赵金; 朱星伟; 薛艳军; 毛文照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规模电力用户提供一个综合的存储效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存储的电力负荷优化运行模型,充分考虑到存储的资本和运行费用。采用软约束、松弛变量和惩罚机制,将实时负荷预测纳入最优调度算法。并将所提出的模型应用于一个真实的大规模电力用户,与以前的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比之前的模型具有更高的存储投资收益率、更低的存储运营支出和更长的存储设备寿命。
    • 沈成桢; 彭洁; 关键鑫; 郝传清; 于志浩; 蒋鸿; 郑俊荣
    • 摘要: 分子堆积模式是决定电子/能量转移过程的关键因素,影响有机薄膜器件的光电特性.本文通过具有偏振选择性的紫外/红外混频超快光谱研究了7-(二乙氨基)香豆素-3-羧酸和苝两种有机分子的薄膜.并利用分子间能量/电子转移引起的信号各向异性变化来计算供体的电子跃迁偶极矩与受体的振动跃迁偶极矩之间的夹角,从而得出两个相邻分子之间的相对取向.用这种方法测得7-(二乙氨基)香豆素-3-羧酸薄膜的相对取向角为53.4°,接近其单晶结构的60°,苝薄膜的相对取向角为6.2°,也接近其单晶结构的-0.2°.除了实验中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确定的角度与单晶的角度之间的微小差异还可能源于薄膜样品是多晶的,且其中一些分子是无定形的.
    • 刘森坤; 罗宇; 王俊杰; 郭标; 肖毅; 王璞; 彭俊彪
    • 摘要: 设计了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与绿光无镉磷化铟(InP)量子点共混体系,改善了量子点团聚效应,减少了量子点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非辐射Förster能量转移(FRET),提高了共混无镉量子点薄膜的光致发光效率(PLQY),从24.2%提升至30.1%。同时,PVK的掺入提高了共混发光薄膜的空穴传输性能,改善了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的载流子平衡,使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达到5.94%,较未掺杂器件提高了32%。该聚合物掺杂方法可为研制高性能绿光InP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提供参考。
    • 吕顺凯
    •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助力铁路节能降耗和节支增效,研究能量转移与存储结合的相邻变电所间再生制动能量复合利用技术。阐述系统构成及其工作原理,基于各端口间的能量供需关系,以优先直接转移和最大化综合利用为目标,制定相应能量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将系统运行工况划分为4种模式并分析典型工况的功率潮流,然后提出主从控制架构和分层控制策略。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仿真分析,验证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协同控制再生制动能量按需转移、存储和释放,实现高效复合利用。
    • 屠依娜; 唐威; 马艳琼; 张志宇; 田森林; 李英杰
    • 摘要: 溶解性黑碳(DBC)是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但其在河口水环境中的光化学活性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大豆秸秆溶解性黑碳为目标物,使用山梨酸能量转移同分异构方法研究河口水卤素离子浓度条件下激发三重态DBC(^(3)DBC^(*))的生成速率(F_(T))、淬灭速率(k_(s)’)、稳态浓度([T]_(ss))变化规律,并使用2,4,6-三甲基苯酚电子转移探针方法研究卤素离子对^(3)DBC^(*)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F_(T)无显著影响,但k_(s)’因离子强度和Br-重原子效应而减小,导致^(3)DBC^(*)的[T]_(ss)增加.高浓度DBC光化学实验证实离子强度作用引起DBC分子聚集,导致^(3)DBC^(*)的电荷转移过程减弱,从而抑制^(3)DBC^(*)的淬灭.山梨酸探针实验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3)DBC^(*)的能量转移无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3)DBC^(*)的淬灭,增加[T]_(ss).进一步研究发现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低能态^(3)DBC^(*)(E_(T)250kJ/mol)的电子转移,且随卤素离子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愈发明显.
    • 张伶育; 张继龙; 曲泽星
    • 摘要: 基于从头算分子动力学(Born-oppenheimer moleculardynamics,BOMD)模拟,构建了环硝胺六氢-1,3,5-三硝基-1,3,5-三嗪(RDX)单分子不同振动模式之间的耦合矩阵,并计算了在不同加载能量下从低频振动模式到高频振动模式的最优能量传输路径.结果表明,RDX单分子中—NNO_(2)基团更有利于能量局域化,振动模式v_(3)和v_(4)在从低频振动模式到高频振动模式的能量传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v_(3)和v_(4)两个振动模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加载能量的不同会导致RDX单分子能量传输路径的不同.当加载能量较低时,RDX单分子倾向于从低频振动模式到中频振动模式再到高频振动模式的能量传输路径;当加载能量较高时,能量更倾向于从低频振动模式直接传输到高频振动模式上.揭示了RDX分子内振动耦合能量转移的微观机制,为进一步探索RDX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微观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钟芳锐、吴钰周团队与西北大学教授陈希合作,利用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对蛋白进行化学改造,引入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光催化剂,创造了世界上首个具有能量转移作用机制的手性催化人工光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用更加贴近自然的酶来加工合成化学品,替代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学生产方式,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更多的酶能够适应非天然产品的合成和生产。
    • 宋寅; 朱锐丹; 余爽; 啜晓娟; 邱丽荣; 赵维谦
    • 摘要: 超快二维电子光谱是一种用于探测激发态动力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具有时间分辨力高、可探测均匀展宽与非均匀展宽、可提供丰富的相干动力学信息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光伏电池材料、量子点与二维材料等的动力学研究中。本文从傅里叶变换光谱、瞬态光栅等与超快二维电子光谱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出发,简要阐述超快二维电子光谱的基本原理。通过例举二维电子光谱在光合作用蛋白与光伏电池材料的应用研究,介绍二维光谱的特色以及应用范围。最后,对二维光谱研究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 徐梦琦; 陈禹冰; 凌雨玮; 鞠世瑛; 武会芳
    • 摘要: 本工作构筑了一种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调控的左氧氟沙星(LFLX)-Eu3+配合物荧光探针,用于磷酸盐(Pi)的灵敏选择性检测。低浓度的SDBS通过诱导LFLX向Eu3+的能量转移,显著增强Eu3+特征荧光,同时淬灭LFLX荧光。由于Eu3+与Pi中氧原子的强配位作用,Pi的加入可阻碍LFLX向Eu3+的能量转移,导致Eu3+荧光淬灭,同时恢复LFLX荧光。该荧光探针可实现对0.1~25 μM Pi的分析检测,检出限为0.027 μM,且对Pi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荧光响应。此外,Pi引起的探针荧光颜色变化可用于Pi的裸眼可视化分析。该荧光探针不仅为环境水样中总磷的分析测定提供了新方法,而且为构建基于能量转移机制的荧光探针提供了新思路。
    • 吕顺凯
    • 摘要: 为解决2个相邻变电所在同一时刻分别从电网获取电能和向电网反送电能问题,对相邻变电所间再生制动能量转移利用技术进行研究和工程验证。分析再生制动能量在相邻变电所间转移利用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基于信息流和能量流协同控制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直接高效转移利用再生制动能量,实现铁路节能节支。制定计及牵引负荷需求、再生制动能量和系统额定功率等多约束条件的转移利用策略,建立一种由能量管理层和变流控制层组成的分层控制架构,研究功率转移控制算法,并在陇海铁路开展示范应用。现场运行结果证明,系统方案设计合理,控制策略正确可行,节能效果良好,日均节约电量达14.5 MW·h。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