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曼
洛特曼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语言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专利文献26730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世界文化等;
洛特曼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薇、张祎、王永祥等。
洛特曼—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730篇
占比:99.50%
总计:26864篇
洛特曼
-研究学者
- 李薇
- 张祎
- 王永祥
- 余红兵
- 张杰
- 张海燕
- 杨明明
- 赵爱国
- 陈勇
- 周启超
- 康澄
- 张艺
- 王坤
- 王立业
- 王艺婷
- 程正民
- 穆馨
- Ю.洛特曼
- 丁楠
- 严志军
- 伍廖圆
- 余高峰
- 凌继尧
- 刘丹丹
- 刘增美
- 刘宇红
- 刘崯
- 刘文娟
- 叶东炜
- 吉幕桦
- 吴添木
- 周瑞敏
- 孔朝晖
- 孙静云
- 孟繁红
- 岳鑫
- 张丽
- 张伟
- 张冰
- 张良林
- 彭佳
- 徐曙光
- 徐畅
- 徐薇
- 成刚
- 拉里·萨尔坦
- 曹晓娇
- 曹清清
- 朱刘华
- 李玉凤
-
-
陈勇;
闫月明
-
-
摘要: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学植根于积淀深厚的莫斯科语言学传统和圣彼得堡文学传统,自1973年首次作为新的学科方向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洛特曼、伊万诺夫、皮亚季戈尔斯基、托波罗夫、乌斯宾斯基等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学者的探索和拓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一是融合索绪尔和皮尔斯两种符号学路线;二是推崇不同知识域结合和对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三是秉持基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认识论立场;四是偏好以二元对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五是关注不同文化符号对象的文本地位和符号域属性;六是发掘不同文化符号系统运作的同构性规律。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实践对世界符号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伍廖圆
-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洛特曼对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作品中空间的研究,认为其研究中“二元对立”的特征非常明显,洛特曼总是将空间划分成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并且极力地在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空间之间寻找彼此的对照、差异与融合之处。本文以洛特曼对果戈理散文中艺术空间的研究,以及对布尔加科夫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住宅空间的研究为例,试图说明“二元对立”原则是洛特曼进行文学作品艺术空间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且“二元对立”原则深刻影响着洛特曼的文学研究。
-
-
焦丽梅
-
-
摘要:
洛特曼与什克洛夫斯基是苏俄两位享有世界声誉、极具创新意识的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形式主义彼得堡学派的奠基者,洛特曼作为其继承者,虽然二人在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就其理论渊源来看,他们之间的诗学理论必然充满了很有意思的对话关系。纵观当下学术界,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关系的探究,对于洛特曼与什克洛夫斯基诗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则鲜有涉及。基于此,可以尝试立足于俄国形式主义的背景,深入细致的剖析两位大家诗学理论的渊源及异同并深入剖析这种隐形对话关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
杨昕
-
-
摘要:
"符号圈"作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于本世纪初在接受语境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被引介入我国学界.继而动静交融的研究态势逐步凝定,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径:语言学学者排除外力,力求化繁为简探寻"符号圈"的规律性,并对其理论层面的进路进行持续性探索;文学学者基于艺术思维,由简向繁,复杂地、变化地看待"符号圈",并从方法论的维度不断开拓"符号圈"模式下的文学现象解读的多元路径.回眸"符号圈"理论的中国接受历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接受主体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主体的需要,均直接影响着阐释目的及其结果,并推动了我国学界在为我所用的理论接受中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
-
王加兴
-
-
摘要:
洛特曼的早期论文《论语言学和文艺学的结构概念之区别》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为基础,对文艺学作了结构研究.此文不仅认为语言的表达层面具有结构性,而且断言其内容层面也是有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洛特曼不完全认同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获得确切含义的观点,并明确提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将语言分析与结构—思想观念的方法相结合,具体而言,要从语言结构进入思想—风格结构的层面.此文是洛特曼结构诗学诞生的标志之一.洛特曼在此文中所提出的关于词语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取决于多重语境的论点,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而厘清这些语境更是文艺学的迫切任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