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

文化符号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102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暨科学论文报告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等;文化符号学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永祥、何明清、孙德朝等。

文化符号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029 占比:99.34%

总计:21168篇

文化符号学—发文趋势图

文化符号学

-研究学者

  • 王永祥
  • 何明清
  • 孙德朝
  • 王洪林
  • 黄海明
  • 单红
  • 吕红周
  • 宋建华
  • 康澄
  • 张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潘邦金; 贾祺悦; 陈祖建
    • 摘要: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们感受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目前国内关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理论研究多从建筑自身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内容展开,缺少多学科融合的多元化思考,尤其缺少从文化符号学视角的研究。文章以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传统民居进行符号学解析,并通过莫里斯的符构学、符义学及符用学理论,结合严复故居分析其建筑之美,以文化符号学的视觉探析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美学。
    • 王洪林
    • 摘要: 文章从文化符号学的符号域视角切入,审视译文形成之后在新的符号域和文化空间内传播、交流与接受过程中符际翻译文本意义再生与变异问题。在对符号域定义及其研究的细致梳理基础上,聚焦符号域中的符际意义再生特点,符号域边界的文化过滤功能,以及符号域的“多语性”对符际意义再生与变异产生的影响。从三个符号域层面审视符际翻译中的意义再生与变异问题,有助于拓展符际翻译研究视角,促进对符际翻译本质的认知。
    • 陈勇; 闫月明
    • 摘要: 俄罗斯的文化符号学植根于积淀深厚的莫斯科语言学传统和圣彼得堡文学传统,自1973年首次作为新的学科方向被正式提出以来,经过洛特曼、伊万诺夫、皮亚季戈尔斯基、托波罗夫、乌斯宾斯基等一大批享有国际声誉的俄罗斯学者的探索和拓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一是融合索绪尔和皮尔斯两种符号学路线;二是推崇不同知识域结合和对照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三是秉持基于控制论和信息论的认识论立场;四是偏好以二元对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五是关注不同文化符号对象的文本地位和符号域属性;六是发掘不同文化符号系统运作的同构性规律。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实践对世界符号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侯寅; 牛犇
    • 摘要: 立足于文化符号学相关理论视角对婚礼司仪的主持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婚礼主持是集语言、艺术于一体的语言文化符号系统,且婚礼主持变得越来越符号化。现以真实案例为切入口,从体现审美水平的主持形象、彰显文化品位的主持语言、诠释专业象征的主持风格等角度对婚礼主持从文化符号角度进行分析阐释,进而尝试从婚礼主持语言高雅化、婚礼主持形态养成、婚礼主持个性化表达三个维度探究婚礼主持技能提升的路径。
    • 赵昕; 丁幸
    • 摘要: 作为深埋于乡土社会的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长期处于被低估与“失语”的状态,并在全球化下因文化根基与生产环境断裂而濒临消亡。从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经由文本—文化—符号域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徽州民谣文化符号、传播机制、传承空间的分析,探究徽州民谣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文化连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确立徽州民谣作为中间机制,连接国家、族群与文化的认同方式,以期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 杨昕
    • 摘要: "符号圈"作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于本世纪初在接受语境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被引介入我国学界.继而动静交融的研究态势逐步凝定,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路径:语言学学者排除外力,力求化繁为简探寻"符号圈"的规律性,并对其理论层面的进路进行持续性探索;文学学者基于艺术思维,由简向繁,复杂地、变化地看待"符号圈",并从方法论的维度不断开拓"符号圈"模式下的文学现象解读的多元路径.回眸"符号圈"理论的中国接受历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接受主体自身的知识基础和主体的需要,均直接影响着阐释目的及其结果,并推动了我国学界在为我所用的理论接受中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
    • 陈祥
    • 摘要: 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的画作中不乏俄罗斯元素,洋溢着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长期以来,学界对其作品的思想性研究较多,而往往忽视了文本的艺术性.本文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为研究方法,特别是借助“符号域”理论进行阐释,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文本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读者阐释的社会语境三方面,分析里维拉代表作《人类在十字路口》的文本意义再生机制.论文试图说明,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彼此相互融合与促进,由此期望学术界对其作品的艺术性投入更多关注和研究.
    • 宋建华
    • 摘要: 成语富含饱满的文化内涵,是由离散符号语言书写的连续性民族和历史文化文本。成语形象明确,益于联想,具有符际(语言的、图像的与文化的)联通的机制。在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视阈观照下,成语语义唯有在称之为符号域的特定文化生存空间内得以形成,本质上是文化主体的认知成果,成语文本履行信息传递、生成和记忆的文化交际功能。
    • 马敬; 马文博; 董亚琦
    • 摘要: 本研究首先基于"图像设计"的理论视角,从线条、色彩、空间和形态4个维度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认为会徽的整体设计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运用的元素也充分描绘出了北京冬奥会主题;其次运用"文化符号学"理论对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意蕴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有着多重意蕴,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文化自信"下中西方文化融合、新时代"体育强国"梦的传递以及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这4个方面.
    • 王洪林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符际书写在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文章借助文化符号学理论,提出了语内、语际和符际融通的,跨模态与跨媒介一体化的,以及基于多模态文本的3类符际书写路径.进而以宁波区域文化对外传播为例,从符际书写视角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出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