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遗忘

遗忘

遗忘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45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心理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2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0篇;相关期刊1863种,包括青年博览、看世界、中国新闻周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等;遗忘的相关文献由5118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戴体俊、PUPU等。

遗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20 占比:89.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0 占比:10.86%

总计:4511篇

遗忘—发文趋势图

遗忘

-研究学者

  • 佚名
  • 戴体俊
  • PUPU
  • 刘临川
  • 不公告发明人
  • 施咏梅
  • 朱晖
  • 宇辉
  • 张志珺
  • 李传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忘记一些记忆是有益的,因为这可能做出更灵活行为和更好的决策,如果记忆是在与当前不完全相关的环境中获得的,遗忘可以是一个积极改变,并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创造无数记忆,但其中许多记忆会被忘记,这是为什么呢?人们普遍认为,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但事实并非如此.
    • 吴景娅; 李装(图); Adam(图)
    • 摘要: 好久没到解放碑的街头去走一走了,甚至很多时候都把它给遗忘了,就像遗忘自己也曾有过的焦躁不安的青春,以为自己从来都是如此稳重、不慌不忙地在搞定一切麻烦:人际、职场和男女间的羁绊。我们人生中需要一个解放碑吗?我在春寒料峭的深夜翻看朋友才拍的解放碑照片:寂静无人的解放碑,月光幽清地照下来,让雨后的地面有着亮晶晶的反光。
    • 张芳宁
    • 摘要: 古希腊诉歌诗人忒奥格尼斯名下流传了一部诉歌集《忒奥格尼斯集》,在诗集序诗之后的第一行诗句中,诗人说,自己为这部诗集留下了一枚"封印"。如何理解"封印"的所指,对于理解诗人设置"封印"的意图和诗集整体呈现的品质和政制意蕴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封印"问题史的梳理和对诗文的考察,与"封印"处于对应位置的"诗歌技艺"或许能够开启"封印"的另一重意涵。这种"诗歌技艺"与赫西俄德和荷马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忒奥格尼斯用这一"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诗歌技艺为诗句封存优良政制的品性与立场,目的在于持续唤起对秩序、道德与正义的"记忆",拒绝人们迷恋当下利益从而对高贵的"遗忘"。而最终,诗人希望,这些诗句始终能够为居尔诺斯——天资良好的青年们所理解并学习,重构他们个人的灵魂秩序乃至城邦的政制秩序。
    • 李美如
    • 摘要: 李邦耀对物的研究始终处于进行时,一直延续到对"当下之物"的研究。这些"物"跨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由此延伸到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消费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李邦耀在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围绕以日常之物为原型的作品,突破了物的再叙述,进而转向了对那段物物交换年代的现象的社会学回溯。
    • 曹克亮
    • 摘要: 大数据颠覆了人类生物记忆与遗忘的传统观念,遗忘成为例外,而记忆成为常态。大数据时代塑造的完整数字记忆皮肤,让遗忘的本能变得困难。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重新审察记忆与遗忘的时间性、心理性、质料性、功能性、确证性这“五重观念”。另一方面,重建遗忘的美德不能寄希望于去做新卢德主义分子,而是要将记忆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奠基于合乎伦理的设计之上,并通过重建人类遗忘道德自主性来完成。
    • 王飞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高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下,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文化、艺术会被人们短暂地遗忘;但是可能就是因为这“短暂地遗忘”,将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珍贵的传统艺术从此消失;为了让这些“濒危”的古老文化、艺术、技艺能长久地传承下去,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思考和行动呢?我想这不是几个人能做到的,应该是几代人共同努力和坚持才有希望的!
    • 赵培玲; 颜嘉
    • 摘要: 石黑一雄在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通过受创者的异常行为、强烈情绪与碎片记忆三项表征展示了创伤的存在,揭示了人们受伤的原因,即家庭关系的破裂、残酷战争的伤害与宗教信仰的迷失,探讨了复仇、遗忘与宽恕三种不同创伤修复方式,认为基于哀悼的宽恕才能使伤者主动卸下过往的负担与仇恨并正面创伤历史,人们才有可能拥抱创伤,开启新的人生。
    • 姜周群
    • 摘要: 对本雅明文学记忆问题的探讨立足于本雅明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试图将记忆从纷繁复杂的哲学思想中抽离而出,尽可能考虑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以期深入其内部考察它文学记忆所涵盖的内容。本雅明认为记忆的先决条件是遗忘,主要从过去的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穿梭形成星丛结构般的构型方式。不仅大致勾勒出记忆的主要过程和重要因素,还将记忆辩证地分为非意愿记忆和有意识记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 张晶; 王淼
    • 摘要: 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陈团英(Tan Twan Eng)的长篇小说《夕雾花园》(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以马来亚紧急状态(Malayan Emergency)(1948-1960)为背景,聚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然被战争阴影笼罩的马来(西)亚及其“战争遗民”的生存境遇。作为战争的幸存者,《夕雾花园》中的主人公云林(Teoh Yun Ling)在同记忆与遗忘博弈时,不断激活精神防御机制、找寻合理的生存策略并试图挣脱战争后遗症。奥地利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的精神防御机制理论,为考察云林等马来(西)亚战争遗民面对战争后遗症时的心理轨迹及其生成机制,接近遮蔽在历史宏大叙事下的“人”,提供了较为客观清晰的理论观照。
    • 王晓琳; 郑秀花; 王瑛琦
    • 摘要: 数字技术和社会记忆的火花碰撞,促使记忆实践呈现出朝“数字记忆”发展的趋向,也催生了由图书馆为主体进行社会记忆输出的格局。学界基于数字记忆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整体呈现出实践先行、实践驱动理论的特质。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互动中,数字记忆的特点也逐渐清晰:记忆与遗忘的失衡博弈;持续性与现实性的互动交融;开放性与约束性的制约共存。此外,数字记忆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记忆伦理问题,需要肩负着调节大数据时代数字记忆伦理责任的图书馆来进行伦理指导、重建记忆秩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