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果戈理

果戈理

果戈理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8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3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453种,包括学习与探索、青春岁月、世界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等;果戈理的相关文献由725位作者贡献,包括蓝英年、惠继东、安镇等。

果戈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3 占比:99.8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2%

总计:814篇

果戈理—发文趋势图

果戈理

-研究学者

  • 蓝英年
  • 惠继东
  • 安镇
  • 宋胤男
  • 段士秀
  • 王志耕
  • 王远泽
  • 缑广飞
  • 高莽
  • 龚举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冰倩
    • 摘要: 反义词研究是俄语词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俄国散文之父”以及讽刺文学大师的果戈理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在《死魂灵》中其大量运用反义词,本文正是在这部作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俄语反义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 曾思艺
    • 摘要: 《双重人格》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二部小说,发表后遭到别林斯基等人的否定,其影响至今犹存,但著名作家纳博科夫认为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的小说。实际上,这部小说融合了此前俄国和德国小说之长,把社会小说和心理小说融为一体。在社会小说方面更多受俄国文学(小说)传统的影响,在心理小说方面则以德国霍夫曼的影响为主,俄国小说再加助力。小说不仅在艺术上有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的某些先兆,更在心理探索方面具有了现代特色,为陀氏此后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并对后来的俄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 寇文涛
    • 摘要: 果戈理战争题材作品《塔拉斯·布尔巴》是文学作品中一部典型的运用暴力美学作为表现形式的小说,反映了17世纪中期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战争中大量的暴力对抗和死亡表现场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主义美感。小说所描述暴力产生的根源来自深刻的历史原因,以及作者创作思想的主观原因。达成几种效果,一是引发读者对暴力本身的审美认同,二是使读者对暴力运用的后果展开联想和反思,三是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耿海英
    • 摘要: 在讨论“普希金倾向”与“果戈理倾向”这一传统论题的争论时,对于别林斯基关于果戈理“现实主义”盟主定位的神话怎样反驳?别尔嘉耶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罗赞诺夫、叶夫多基莫夫等宗教哲学家、神学家从果戈理创作的宗教本质上作出了颠覆性批驳;从民俗学、美学角度分析的则有巴赫金、纳博科夫等。可是如果仔细审视一下果戈理文本自身的妖魔元素,就会发现它们本身就是对“现实主义神话”不言自明的解构。妖魔元素贯穿果戈理的创作始终,其中隐含着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思想,在不断变化的妖魔形象中,也是作家自我认识的生产过程。这种自我认识与别林斯基对其“现实主义”的命名背道而驰。
    • 伍廖圆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洛特曼对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作品中空间的研究,认为其研究中“二元对立”的特征非常明显,洛特曼总是将空间划分成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并且极力地在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空间之间寻找彼此的对照、差异与融合之处。本文以洛特曼对果戈理散文中艺术空间的研究,以及对布尔加科夫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住宅空间的研究为例,试图说明“二元对立”原则是洛特曼进行文学作品艺术空间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且“二元对立”原则深刻影响着洛特曼的文学研究。
    • 李思达
    • 摘要: 莫斯科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在不同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德米特里耶夫夸耀她是俄罗斯宠爱的女儿, 格利鲍耶陀夫认为没有什么比这座城更好的地方, 果戈理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列夫·托尔斯泰则认为莫斯科能让人感到安静、温暖、习惯,"好像是穿着一件宽大的旧衣服", 浪漫的诗人普希金对这座城市高呼:"莫斯科啊,我总想念着你!对俄国人心来说,多少东西在这声呼唤里得到反响,并交融成一体!"莱蒙托夫则认为,莫斯科"不是一大堆悄无声息的、冷冰冰的石头……不是的!它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语言,有力的、响亮而动听的声音……"。
    • 卢桢
    • 摘要: “对于圣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这是果戈理的小说《涅瓦大街》中的名句。二百年前,普希金喜欢沿着涅瓦大街闲逛,他顶着乌黑的玻利瓦尔帽,身着宽大的燕尾服,从街道两边的椴树林间穿过。
    • 耿海英
    • 摘要: 1835年舍维廖夫的《文学与商业》,1836年果戈理的《论1834和1835年杂志文学的动向》两文挑起了关于文学商业化大众化的争论.此时创办的《现代人》也被裹挟在20-30年代俄国这股文学商业化的浪潮中.舍维廖夫抨击文学的商业化倾向,果戈理认为问题不在于文学是否商业化,而在于文学是否具有内在品质.具有贵族性的《现代人》因曲高和寡而面临生存的困境.普希金并不简单否定文学的商业化大众化,但他也坚持杂志的思想高度与艺术价值.
    • 侯子琦; 朱建刚
    • 摘要: 学术界历来认为始于普希金,终于契诃夫的黄金时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然而,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列昂季耶夫却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普希金及其同时代人是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的巅峰和终结,以果戈理的《外套》为标志,俄罗斯文学开始走向颓废,后继者皆为文学衰败阶段的代表与牺牲品.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列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列氏俄国文学史观的总体看法;第三部分以批评家论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个案,介绍列氏文学史观的具体实践.
    • 王乾荣
    • 摘要: 早年鲁迅为《死魂灵百图》做广告:“介绍名作兼及如此多的插图,实为空前之举。读此书,果戈理时代的俄国中流社会情状,历历如在目前。但只印1000本,且难再版,主意非在贸利,定价竭力从廉。且只有150本发售……定购似乎尤应从速也。”鲁迅还给自己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做广告道:“此书现经我以照例拙涩的文章译出。并无删节,也不至于很有误译的地方。印成1本,插图5幅,实价5角。鲁迅告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