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657种,包括读书、世界文化、俄罗斯文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等;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文献由10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张兴宇、余杰等。

列夫·托尔斯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9 占比:99.6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17%

总计:1203篇

列夫·托尔斯泰—发文趋势图

列夫·托尔斯泰

-研究学者

  • 列夫·托尔斯泰
  • 张兴宇
  • 余杰
  • 夏中义
  • 朱宪生
  • 列夫·托尔斯泰俄
  • 刘翘
  • 徐鲁
  • 李正荣
  • 倪蕊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权琳钧; 谢杨柳; 李云轩
    •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复活》中主人翁涅赫留朵夫的人生经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他人生中从堕落到复活的转变,并联系托尔斯泰的生活实际以及他在现实中的思想转变和思想斗争,从而探寻托尔斯泰有关精神复活的追求与思想。
    • 曾学敏
    • 摘要: Step1绘本故事如果一天之内,你能走多远,就能获得多少土地,前提是天黑前必须返回原点,你会如何抉择?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同名小说的绘本《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讲述了农民帕科姆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跑得筋疲力尽,最终失去生命的故事。故事最后,帕科姆的仆人捡起一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科姆埋在了里面。帕科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6英尺(1英尺为等于0.3米)那么一小块。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绘本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欲望与满足,贪婪与知足,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 郭玉生
    •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提出通过人心的革命取代社会革命,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实现社会改造,其艺术伦理观即以此为基础而产生。艺术不是为上层阶级提供享乐的工具,而是承担着严肃的社会使命,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走向道德自我完善的途径;好的艺术作品或者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表现与“宗教意识”或者说道德良心相契合的感情;以“宗教意识”为基础的道德观应成为艺术家的根本立场与情感态度,道德纯洁性应成为感情的最高目标;未来的、真正的艺术应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贯彻博爱精神,实现人类大同的人道主义理想。托尔斯泰的艺术伦理观对片面强调艺术独立于道德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等艺术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其偏颇之处在于把欲望与理性、感官快乐与道德规范对立起来。
    • 张情晓
    •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我们班的陈小纪同学就是那颗格外受到上帝偏爱的“苹果”。一年级入校第一天,我和副班就同时注意到了他:一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活跃性格;二是因为他总是不经意就脱离了队伍——当他发现感兴趣的事情时,身边的一切都仿佛被按了关机键。那天,我和副班不约而同地对视一眼,心想:这孩子,要重点关注。
    • 李明滨
    •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重要作品《阅读天地》中译本的出版对我国托尔斯泰研究领域来讲,意义非凡,当可阐释托翁其人的多层新义,也为我国读者了解和研读托尔斯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 李建华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学就是人学,就是关系学。人是教育的核心,情绪是师生的日常,师生之间的交流看起来是有关教与学的对话,实质上是情绪的联结。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学校精神,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以绝对权力的态度、恢复秩序的手段为基础,而是以改变对儿童的态度、改变教学和教育过程本身为基础,最后在班上确立普遍的友善、同情、亲切和关怀的气氛。”以“改变对儿童的态度”为首要前提而确立的“普遍的友善、同情、亲切和关怀的气氛”的学校精神其实是教师情绪劳动的结晶。
    • 张诗卉
    • 摘要: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探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一生中的精神探索历程,并分析其长篇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喀秋莎·马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人格结构发展历程。两位主人公一生都经历了纯真善良、放纵堕落、忏悔复活这三个阶段,他们的人格结构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互相斗争,但最终都实现了向超我的转变。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洞悉人物内心,探寻其心路发展历程,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 尉彦荣
    • 摘要: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 姚建良
    • 摘要: “学写传记”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继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阅读教学之后的写作专题。学生在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等传记文学之后,对什么是传记,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特点,传记中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风格迥异的语言表达等,有一定了解。但是,自己真正写起来,就容易出现事例不够典型、详略不够得当和记叙、描写不够生动等问题。为此,本微课从比较适合学生入手练习的小传着手,指导学生学写传记。
    • 夏建清(译); 乔巴(图)
    • 摘要: 一次,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与几个猎人外出打猎,猎人在熊经常出没的地方找到一棵树,在树下打了根木桩,在木桩上系了一大块肉,然后把一根粗圆木用绳索吊在树上,圆木离肉四五十厘米的样子,之后,大家躲到树后面等。过了好大一会儿,一头幼熊走来,发现了那块肉,正准备吃的时候,发觉那个圆木碍手碍脚的,便用力将其推开,圆木弹回,将熊撞倒,熊爬起来,抓住圆木,使出浑身力气将其推出去,然后回头吃肉,这时,圆木弹回,击中熊的脑袋,幼熊倒地身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