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学
汽车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28612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农业机械学报、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技术分会年会暨首届军事轮式车辆装备论坛、第九届全国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学术会议等;汽车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亮、宋健、于明进等。
汽车动力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28612篇
占比:99.98%
总计:728760篇
汽车动力学
-研究学者
- 李亮
- 宋健
- 于明进
- 张海燕
- 张竹林
- 杨福广
- 赵又群
- 邱绪云
- 阮久宏
- 林棻
- 郭孔辉
- 伍建伟
- 刘夫云
- 李红志
- 李韶华
- 管欣
- 赵亮亮
- 赵洵
- 周聪
- 张家旭
- 方明霞
- 李以农
- 李伟
- 李静
- 杜峰
- 杨秀建
- 杨绍普
- 杨财
- 汪璇
- 肖建
- 蒋云
- 邢恩辉
- 郑玲
- 闫光辉
- 陈定方
- 黄全安
- 黄旭
- 丁鼎
- 上官文斌
- 严世榕
- 任卫群
- 何其昌
- 侯永平
- 侯献晓
- 俞伟
- 关志伟
- 冉旭
- 冯奇
- 刘力福
- 刘延柱
-
-
袁志群;
刘宇峰;
林立
-
-
摘要:
鉴于提高强风环境下跨海桥梁的通行能力是保障桥梁通行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关键,而采用现有限速或限行的桥梁通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需要,本文中以厢式货车和轿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强风环境下跨海桥梁行车安全评价与管控方法,研究了“风-车-桥”交互气动作用关系及其对汽车侧风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强风作用下的汽车动态响应,开展了风速、车速和路面等多因素联合定量评价工作,最后对不同工况下跨海桥梁安全行车的行车组织和行车速度管控方法提出建议。
-
-
王开云;
李韶华
-
-
摘要: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道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而言,车辆是核心要素,国内外学者围绕车辆动力学开展的基础科学和工程应用研究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技术突破.作为力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无论是机车车辆动力学还是汽车动力学,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
-
王佩佩;
王昱杰;
陈莉;
雷宇
-
-
摘要:
中重型越野车通常采用多轴驱动,仅采用常规转向方式导致转向半径增大,不利于车辆的机动性。通过建立某8×8越野车的单轨二自由度模型对比例前馈一二轴转向和一四轴转向控制方法对车辆转向系统性能的改善效果进行分析。基于对比结果,以第一四轴转向方式为基础设计了转向稳定性的自适应控制器,并通过Recurdyn-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对有、无自适应控制器时车辆在双移线工况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对比,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该研究可为该类车辆转向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
-
纪秀业;
侯献晓;
周鼎
-
-
摘要:
基于某乘用车前期平顺性目标设定与分解,详细地介绍了其平顺性调校的方法和过程,运用主观评价手段对车辆的平顺性进行了调校,并对调校前后的参数指标建立了动力学虚拟样机.利用仿真方法展开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车辆平顺性在调校后满足前期平顺性目标,为底盘调校及悬架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工程参考.
-
-
李静;
王晨;
张家旭
-
-
摘要:
针对汽车对连续、快速和稳定的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的需求,提出基于自适应快速终端滑模的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策略.基于Burckhardt轮胎模型建立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模型,将模型简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考虑成复合干扰项,将轮胎侧向力对纵向力的影响考虑成未知参数.利用双曲正切函数和终端吸引因子设计改进的跟踪微分器,平滑车轮滑移率跟踪误差和估计车轮滑移率跟踪误差的一阶导数.以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模型和改进的跟踪微分器输出为基础,基于自适应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理论,设计对复合干扰项具有强鲁棒性的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律;基于投影算子理论设计自适应律来实时补偿未知参数,利用LaSalle不变性原理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利用车辆动力学软件仿真验证提出的控制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车轮滑移率跟踪控制策略具有精度高和鲁棒性强的优点.
-
-
曾凡钦;
李文;
赵柯;
丁镇涛
-
-
摘要:
基于CarSim和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对ABS在保时捷911车型的紧急制动安全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CarSim模型建立了911的整车模型,在Simulink中建立了ABS的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设置相应的门限值以控制制动轮缸的压力大小,通过反复松紧制动力使轮胎的滑移率保持在一个能使轮胎拥有最大附着力的区间.为了使结果更加明显,用不带ABS的911车型和带ABS的911车型进行高速对开路面下的紧急制动仿真.其结果表明,拥有ABS的911车型在对开路面高速紧急制动时,能在保持车辆直线行驶不发生滑转的情况下,使轮胎平均附着力尽可能大,以缩短制动距离,保证行驶安全性.
-
-
李亮;
王翔宇;
程硕;
陈翔;
黄超;
平先尧;
魏凌涛
-
-
摘要:
汽车动力学及其线控技术是汽车底盘设计中的难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也对底盘线控执行技术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性能要求.该文介绍了汽车动力学与底盘线控技术的最新进展:针对汽车动力学及控制技术,介绍了动力学建模分析、动力学状态观测以及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针对底盘线控执行技术,概述了面向智能驾驶的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驱动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针对汽车底盘集成控制技术,提出了底盘动力学域控制的概念,系统性地说明了域控制架构和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展望了汽车底盘线控与动力学域控制技的术未来研究趋势.
-
-
纪秀业;
丁洋;
侯献晓
-
-
摘要:
基于某车型整车操纵稳定性的设计开发,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悬架调校的方法和过程,运用主观评价方法对车辆的底盘性能进行了调校,在Adams/car中建立了调校前标定的动力学模型,并对调校前后的结果完成了虚拟验证对比,结果表明车辆悬架调校方向正确,满足其行驶性能目标要求.
-
-
-
牛成勇;
游国平;
徐建勋;
张仪栋;
吴昆伦
-
-
摘要: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是一种用于改善车辆行驶行为的闭环控制系统.从汽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ESC系统工作原理,以重庆机动车强检试验场为依托,借助先进ESC测试设备,依据JT/T 1094-2016和FMVSS136标准对牵引车匹配的ESC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价.测试结果表明,ESC系统对牵引车(带挂)的侧倾稳定性与横摆稳定性起到修正作用,利用J-转向可有效评价牵引车(带挂)的动态稳定性,同时指出了目前在重型商用车辆ESC测试与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
-
武志杰;
郭洪艳;
柳致海;
陈虹
- 《第七届全国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目前,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汽车从设计到上市,周期越来越短,而汽车的设计和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一些实车实验,不仅复杂而且带有一定危险性.为了方便汽车研发工作,缩短研发周期,运用xPC Target和veDYNA等软件开发工具,结合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油门踏板传感器和制动踏板传感器等硬件工具,设计了一套汽车动力学硬件在环仿真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各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的结构和原理.最后,设计了一个汽车在半径为50米的圆形平坦路面上行驶的仿真实验,并对该HiL仿真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该仿真系统的精度和实时性非常好,完全能够满足一般汽车动力学仿真实验要求.
-
-
李亮;
宋健;
于良耀;
黄全安
- 《2009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分析低附条件下轮胎一路面的附着特性和轮胎力特性,建立基于HSRI轮胎模型的四轮2自由度模型,分析汽车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稳定特性。应用β法分析汽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的可控区间,结合车身稳定特性、前后轴稳定特性、轮胎稳定特性,确定低附路面上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对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状态偏差的控制目标.基于上述分析开发出低附路面汽车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和实车试验验证了控制效果。
-
-
-
-
-
黄旭;
巩秀钢
- 《2007年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汽车动力学模型在模拟驾驶系统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给学员提供有如真实驾车的感觉。文章分析介绍了在汽车模拟驾驶系统设计中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所需建立的相关动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了空气动力学、操纵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的有关模型,讨论了各模型对于汽车模拟驾驶系统设计的作用、意义,为汽车模拟驾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
-
-
-
Qian Lijun;
钱立军;
Zhang Shi;
章适;
Fu Chunhong;
傅春宏
- 《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 2009年
-
摘要:
以某车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车架有限元模型在Nastran中进行频响应分析,获得输入和结构应力之间的传递函数;其次利用ADAMS建立整车刚柔耦合模型,得到相应的载荷时间历程;再综合有限元分析获得的频响结果和随机载荷时间历程数据所转换得到的功率谱密度,利用专业疲劳分析系统Fatigue,进行基于频域的车架疲劳寿命预测,得到车架寿命云图,最危险点寿命及相应的行驶里程。结果表明,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方便高效的在产品设计阶段预估车体结构疲劳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