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粘病毒科
正粘病毒科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55221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陕西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畜禽传染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三次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三届猪病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2次学术研讨会等;正粘病毒科的相关文献由46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化兰、于康震、白朝勇等。
正粘病毒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221篇
占比:99.91%
总计:155364篇
正粘病毒科
-研究学者
- 陈化兰
- 于康震
- 白朝勇
- Michael Kuhn
- 万根平
- 何浙生
- 何翠娟
- 侯云德
- 倪汉忠
- 刘丽玲
- 刘兰芬
- 刘玉山
- 刘秀梵
- 刘艳芳
- 吉杏生
- 吴淑华
- 唐小龙
- 宋敏训
- 尤凤兴
- 居丽雯
- 张家淮
- 张欣
- 徐红
- 朱冰
- 李峰
- 李康生
- 李海燕
- 杨贵宾
- 柯昌文
- 梁米芳
- 毕英佐
- 王志亮
- 王敏
- 王秀荣
- 王艳
- 舒跃龙
- 蔡淑玉
- 谢健屏
- 赖桂香
- 郑夔
- 金宁一
- 陈君彦
- 韩光跃
- 韩峰
- 魏金凤
- 齐顺祥
- Alan J Hay
- Patrick J Collins
- Yipu Lin
- 万骏
-
-
刘青彦;
张艳娜;
宋智慧;
吕文君
-
-
摘要: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急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具有识别红细胞表面受体并使红细胞凝集的特性,因此,禽流感抗体可以通过HA/HI(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来检测。笔者在多年的检测工作中分析了一系列影响HA/HI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现将这些因素加以总结,概述如下,希望为从事兽医实验室检测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
-
王志生;
尤东峰;
孙振洲;
李海博
-
-
摘要: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简称流感病毒。以人、猪、马及各种家禽和野生禽类为自然宿主,海豹或水貂等其他动物也有罹患流感的情况,但这些动物作为自然宿主的结论还未特别明确。人和哺乳动物的流感一般呈急性呼吸道疾症状,但禽流感从隐性感染到急性致死性发病都有出现,症状变化范围广。
-
-
嵇祝星;
刘晓文;
王晓泉;
刘秀梵
-
-
摘要: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有囊膜的正粘病毒科成员,其基因组包含8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IAV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可以导致季节性的流行和大流行。回顾历史,共发生了4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18年H1N1、1957年H2N2、1968年的H3N2以及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至今,全球每年有10亿左右人口会感染流感病毒,有294000~518000人死于季节性流感,给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
-
张喜贵;
孟长明;
陈昌福
-
-
摘要:
7.罗非鱼湖病毒病(tilapia lake virus disease)罗非鱼湖病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罗非鱼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病原为罗非鱼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罗非鱼湖病毒属,病毒颗粒大小为55~75nm,核酸类型为RNA。【流行特点】罗非鱼湖病毒主要感染罗非鱼及其变种。水温在22~32°C时易发病,死亡率20%~90%。罗非鱼湖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体、病鱼及病毒携带者水平传播。
-
-
-
-
-
-
-
肖雪;
张文东;
段博芳;
赵焕云;
刘庆亮;
胡挺松;
邱薇;
冯子良;
郑颖
-
-
摘要:
目的 了解2008-201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H5NI亚型病毒基质蛋白2(M2)和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变异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于2008-2012年采集云南省边境地区(越南、老挝、缅甸与云南省交界处)家禽和野生鸟类棉拭子样品1240份,经H5N1亚型特异性多重RT-PCR检测,对阳性样品病毒M基因进行扩增,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获得M2基因序列,并与已知参考毒株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自1240份样品中检出H5N1亚型阳性样品71份,阳性率为5.72%;选择其中的30份阳性样品进行病毒M2基因测序,共获得14种不同序列,存在3个不同进化分支:1.2.1、1.2.2、2,各有5、7、2份.通过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M2基因与HA基因呈现不同进化关系;M2蛋白涉及表位、金刚烷胺抗性和禽源、人源毒株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存在替代或突变.结论 2008-2012年期间云南边境H5N1亚型病毒M2基因具有遗传差异,M2基因进化分支1.2.2毒株已成为当地流行的优势毒株.%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variation in characterizations and genetic evolution of the matrix protein 2 or ion channel protein(M2) genes of avian influenza subtype H5N1 viruses in the boundary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2.Methods A total of swab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reign poultry such as the junction between Yunnan and Vietnam,Laos,myanmar and wild birds in boundary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2 and screened by H5N1 subtype-specific multiplex RT-PCR.The M genes of H5N1 virus from the positive samples were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MD18-T vectors for sequencing.The align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2 genes were performed with sequences of the known reference strains.Results A total of 71 positive samples were found out of 1240 samples and the positive rate was 5.72%.A total of 14 different M2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30 positive samples and were divided into 3 distinct clades or sub-clades (1.2.1,1.2.2 and 2) by phylogenetic analysis,5,7 and 2,respectively.The M2 genes and Hemagglutinin (HA) genes of H5N1 viruses from the boundary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had showed different relationship of genetic evolution.The substitution or mutation of key amino acids sites had been found among the domains of epitope,adamantane-resistance,and poultry or human original viral strains.Conclusion The M2 genes of H5N1 subtype viruses in boundary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2 showed genetic divergence and the virus of clade 1.2.2 had become dominant epidemic strain in this region.
-
-
-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三届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的病原为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SIV感染是造成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猪支气管间质肺炎与呼吸道疾病的常见原因。该病毒还可与其他病毒、细菌等协同作用,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集约化养猪场普遍存在且难以根除的猪呼吸道疾病之一,对养猪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同时,SIV还能感染人和禽,猪也可以为人流感病毒的变异提供“温床”,所以猪流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必须提高对其的认识,加强相关研究和防控。本文介绍了猪流感病毒的血清亚型及遗传演化,阐述了猪流感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浅谈了猪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
-
-
田宇飞;
杨振国;
田明尧;
南文龙;
赵翠青;
金宁一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AIV感染禽类后可引起一种以呼吸系统乃至全身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即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1978年禽流感首次发生于意大利,当时称之为鸡瘟.1900年其病原体首次被人发现,1955年经血清学证实属A(甲)型流感病毒.此后禽流感病毒一直在世界各地家禽中普遍存在,并造成了程度不同的影响。AI不仅可以在家禽中传播,严重影响畜牧养殖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可以由家禽传给人类,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本文研究禽流感的常规疫苗、新型疫苗和通用疫苗。
-
-
-
王秀荣;
石锐;
邓国华;
刘丽玲;
孔宪刚;
陈化兰;
于康震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2次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流感病毒是属于正粘病毒科的RNA病毒,只有A型流感病毒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鸟类.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含有8个单股负链RNA病毒节段,从禽类中分离到15个血凝素、9个神经氨酸酶亚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家禽后根据致病力不同可以分为高致病力和低致病力病毒,高致病力毒株对禽有高度致死力,死亡率可高达100﹪,这些高致病力毒株均属于H5和H7亚型,但不是所有的H5和H7亚型流感都是高致病力的毒株.低致病力毒株大多数属于H9N2亚型,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的疾病综合征,H9N2病毒引起的病症比H5和H7禽流感引起的病症要温和得多,主要局限于呼吸道症状,但是在其他疾病病原合并感染或环境因素的协同下,临床症状可能严重得多.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靠地检测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芯片快速检测技术,实验中使用的毒株为A/Goose/Guangdong/1/96(H5N1)、A/African starling/983/97(H7N1)and A/Turkey/Wisconsin/1/66(H9N2).
-
-
庞耀珊;
谢芝勋;
刘加波;
唐小飞;
邓显文;
谢志勤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2次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全身性疾病综合征,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该病1878年首次在意大利暴发,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近年来我国禽流感暴发率也不断增加,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广西某鸡场果园放养的2600羽80日龄三黄鸡突然发病,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体温升高,部分鸡头肿,眼睛流泪,肉髯、肉垂水肿出血,脚鳞出血,伴有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上呼吸道、肺脏严重出血,肝脏、脾脏肿大出血,腺胃胃底粘膜、各段肠道粘膜以及泄殖腔粘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该病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100﹪,死亡率90﹪以上.经病原分离、血清学试验、RT-PCR检测及病毒特性试验,最后确诊为禽流感.
-
-
许家荣;
李玉峰;
郑明球;
姜平
-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已有很多报道,H5和H9亚型灭活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鸡、鸭等家禽,但鸭和鹅等水禽禽流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深入研究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很有必要.
-
-
许家荣;
李玉峰;
郑明球;
姜平
-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已有很多报道,H5和H9亚型灭活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鸡、鸭等家禽,但鸭和鹅等水禽禽流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深入研究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很有必要.
-
-
许家荣;
李玉峰;
郑明球;
姜平
-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已有很多报道,H5和H9亚型灭活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鸡、鸭等家禽,但鸭和鹅等水禽禽流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深入研究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很有必要.
-
-
许家荣;
李玉峰;
郑明球;
姜平
-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
| 2004年
-
摘要: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已有很多报道,H5和H9亚型灭活疫苗已广泛应用于鸡、鸭等家禽,但鸭和鹅等水禽禽流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深入研究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