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技术
止血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880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外科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年会、孟宪民基金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普外基础与临床进展学术大会、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等;止血技术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洪池、郑九生、代文杰等。
止血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803篇
占比:99.91%
总计:168955篇
止血技术
-研究学者
- 姜洪池
- 郑九生
- 代文杰
- 冯国均
- 刘凌芝
- 刘耀升
- 刘蜀彬
- 吴云林
- 周万兴
- 周晓舟
- 商九香
- 孙惠英
- 宋向阳
- 左健
- 廖宗高
- 张学坤
- 张海滨
- 张雪松
- 徐健
- 戴素良
- 易定华
- 朱桂平
- 李武平
- 杨丽芳
- 杨全中
- 杨其奎
- 杨剑
- 杨大荣
- 杨秀玲
- 柴天桥
- 欧海燕
- 王少玮
- 王熙
- 王琼华
- 王蕾
- 苗毅
- 蒋伟刚
- 许敏
- 辛思明
- 郭金成
- 陈丽璇
- 雷达
- 靳晨亭
- PaulMcMaster
- 丁明利
- 万春
- 万赤丹
- 丘丽玉
- 乔建文
- 乔海泉
-
-
周君;
李世清;
李博文;
苗卫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静滴联合TXA与肾上腺素局部注射对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围术期失血量及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80名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扩髓前给予TXA、肾上腺素打入髓腔。记录两组显性、隐性以及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术后需输血病例数,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术后90 d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 embolism,PE)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隐性失血量[(455.44±62.34)mL比(596.78±65.91)m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620.78±112.67)mL比(760.15±108.46)mL]、输血病例数[12比25],以及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14.48±3.44)g比(27.47±4.52)g]、手术后血红蛋白[(109.27±11.28)g/L比(98.82±13.46)g/L]和血细胞比容[(34.48±3.29)%比(29.26±3.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XA静滴联合TXA与肾上腺素局部注射可明显降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与运用。
-
-
冯小剑;
柴永丽;
杨迪;
王严标;
李麒峰;
高丽彩;
赵鹏
-
-
摘要:
战伤出血是战伤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军战现场急救止血技术训练多在无动态创伤条件下进行,缺乏战场紧迫感且无法真实展现止血效果;而市售模拟出血装置虽种类繁多,但功能单一、价格昂贵,更缺乏远程实时控制出血及后台评估功能,无法满足多地域、实战化训练要求。"远程控制多机模拟创伤出血救治训练考评系统"适用于训练场及野外战场救治演练环境下之战伤止血技术训练,该系统可实现后台计算机远程控制多台可穿戴式模拟创伤出血装置,并实时评估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效果。该系统可高度还原战场伤员多部位出血状况,增强止血训练紧迫感、真实感,使受训者更好地从时间、技巧、效果上掌握止血技术,满足战斗力生成需求。
-
-
周晓玲;
李学渊;
俞淼;
刘林海;
胡浩良
-
-
摘要:
目的 探讨1∶1 000 000肾上腺素联合0.075%罗哌卡因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技术在腕管综合征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成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和肾上腺素+罗哌卡因全清醒无止血带局部麻醉组(B组),记录出血量、切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指标,并进行结果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组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顾玉东腕管综合征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10例、良15例、可7例,优良率为78.13%;B组优12例、良14例、可6例,优良率为81.2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1∶1 000 000肾上腺素联合0.075%罗哌卡因无止血带局部麻醉技术运用于腕管综合征手术,应用了清晰的无血手术视野,麻醉效果稳定,镇痛效果良好,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止血带并发症,安全、经济,较传统麻醉方式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
-
戴毅敏;
韦静;
王志群;
张雪斌;
程乐;
顾宁;
胡娅莉
-
-
摘要:
目的 评价宫腔止血囊联合腹主动脉临时阻断术用于胎盘植入性疾病(PAS)剖宫产术中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疑为PAS计划保留子宫的孕妇.胎儿娩出后以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以及必要时胎盘附着部位压迫缝合术等处理仍不能止血时,根据随机表按1:1将孕妇分为止血囊组(n=81)和纱条组(n=80),进行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组产妇的主要结局指标止血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剖宫产术围术期的出血量和出血率,以及输血、子宫切除、术后疼痛、ICU入住、住院时间、再入院和放射介入相关并发症.结果 止血囊组的止血成功率为100%(81/81),显著高于纱条组的88%(70/80;P=0.001).宫腔填塞之前,止血囊组、纱条组产妇的中位出血量分别为820 ml (620~1 230 ml)和850 ml (605~1 442 ml),进行子宫下段局部压迫缝合术的比例均为96% (78/81和77/8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填塞后出血量纱条组显著高于止血囊组(P<0.01);纱条组产后出血≥1 000 ml者占69%(55/80),也明显多于止血囊组的47%(38/81;P=0.006).纱条组其他结局指标,包括产后贫血,产褥病率和术后疼痛评分均高于止血囊组.止血囊组和纱条组的动脉阻断时长、放射剂量、动脉临时阻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止血囊上囊中位数注水量为180 ml(100~240 ml),下囊为70 ml(50~100 ml),无止血囊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PAS剖宫产术中,止血囊和纱条宫腔填塞都能有效用于胎盘娩出后的止血,但宫腔止血囊比纱条止血效果更好,并发症少.取出宫腔纱条时,要做好防治大出血的准备.
-
-
-
-
冯浩;
陈焕诗;
白瑞飞;
李伟;
易军飞
-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在单节段腰椎后路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LIF)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我院脊柱科2017年3月-2018年12月接诊的60例接受单节段腰椎PLIF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全麻状态下接受单节段腰椎PLIF手术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使用1U/ml浸泡过的纱布进行填充止血,对照组的30例患者使用浸泡过0.9%氯化钠溶液的纱布进行填塞止血.观察组在术后第1d给予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2U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浓度为0.9%的2U氯化钠溶液.进而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所有指标比较比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术后感染事件、血栓形成,顺利完成手术.结论: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在单节段腰椎PLIF手术中有很高的安全性,且治疗效果显著.
-
-
秦红霞;
刘玉瑰
-
-
摘要:
目的 探讨欣母沛点状注射配合Bakri球囊压迫术在降低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浚县人民医院进行产检并分娩的102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纱垫压迫止血,经可吸收缝合线8字缝合开放血窦,通过止血带扎紧宫颈宫体交界处;观察组采用欣母沛点状注射配合Bakri球囊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不同时间点出血量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神经行为测定评分(NBNA).结果 两组年龄、孕周、再次剖宫产术、胎盘粘连、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及中央性前置胎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和术后2、24 h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不同止血方案效果有差异,通过欣母沛点状注射配合Bakri球囊压迫止血,可以获得较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及NBNA评分.
-
-
陈红;
刘艳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脑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常见止血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拔鞘后股动脉穿刺点情况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关检查以及手术中情况.分析确定股动脉穿刺点出血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术中收缩压、穿刺次数、肝素剂量、手术时间以及人工按压是术后穿刺点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减少穿刺的次数、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肝素用量以及针对不同血管直径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可明显降低股动脉穿刺点的出血发生率.
-
-
-
苗毅
- 《第八届外科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年会》
| 2010年
-
摘要:
出血是外科永恒的话题,止血则是手术不变的主题.临床研究认为,在普通外科多个领域中,出血量或需要输血是术后并发症、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甚至影响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期.此外,出血增加患者住院花费,消耗医疗资源.止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问世,为手术止血提供了许多现代手段,但同时,传统的基本止血技术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科医生术中精确、有效的操作以及患者良好的凝血功能是减少术中、术后出血的重要保证.在处理术中大出血时,手术医生丰富的经验、使用恰当的手法进行确切止血是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关键.
-
-
-
-
-
-
-
-
-
-
- 赫罗伊斯医疗有限责任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14.09.24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出血骨组织的机械封闭的可延展的可生物降解的止血剂,成形这种类型的可延展的可生物降解的止血剂的方法和具有包含这种类型的可延展可生物降解的止血剂的涂层的医疗植入物。本发明的可延展的可生物降解的止血剂含有(a)至少一种具有高于37°C的熔融温度的饱和甘油-1,2,3-三脂肪酸酯,(b)至少一种至少部分以微粒形式存在并具有高于37°C的熔融温度的填充剂,和(c)至少一种具有不高于37°C的熔融温度和小于50克/升水的在25°C下的溶解度的化合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