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管内手术

血管内手术

血管内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25848篇;相关期刊24种,包括中国循环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大会等;血管内手术的相关文献由62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峰、孙文、朱武生等。

血管内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25848 占比:99.98%

总计:726002篇

血管内手术—发文趋势图

血管内手术

-研究学者

  • 刘新峰
  • 孙文
  • 朱武生
  • 施洪超
  • 周俊山
  • 黄清海
  • 张新江
  • 杨鹏飞
  • 陆军
  • 刘君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旻; 史振宇; 王利新;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符伟国
    • 摘要: 目的 总结主动脉夹层Ⅱ期经假腔隔绝(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FLEVOR)促进主动脉重构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Ⅰ期近端修复术后Ⅱ期行FLEVOR手术的患者,观察其临床转归、假腔血栓化以及主动脉重构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1.3±14.9)岁.4例既往因Stanford A型夹层行开放手术,8例B型夹层近端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距近端修复术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6年.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内脏缺血、截瘫或院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3例患者假腔存在血流灌注,8例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72.7%的患者腹主动脉最大径减小.结论 FLEVOR手术能够有效经假腔隔绝血流,诱导假腔血栓化,促进主动脉重构,同时保护脊髓和内脏动脉血供,减少Ⅱ型内漏返血.
    • 刘婷婷; 张广慧
    • 摘要: 高血糖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功能转归不良、有症状脑出血和梗死体积增大的预测因素.许多研究通过使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血糖水平、应激性高血糖比和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比等参数来表示高血糖,进而研究高血糖与卒中转归的关系.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卒中患者中,高血糖与有症状脑出血、神经功能转归不良以及血管再通率较低密切相关;在接受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的卒中患者中,高血糖与远期转归不良、病死率增高以及梗死体积增大密切相关.然而,高血糖是否会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高血糖导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后转归不良的可能机制包括抑制血管舒张、降低血浆纤溶活性、破坏血脑屏障、促进氧化应激以及导致缺血半暗带体积减少等.研究表明,对于伴有高血糖的卒中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并没有带来显著益处.因此,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控制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 宋文静; 路莉; 陈浩; 张卫; 祖洁; 鲍磊; 昝坤; 崔桂云
    • 摘要: 目的 探讨直接型和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患者的l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CCFs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法,对直接型与间接型CCFs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31例CCFs患者,29例(93.5%)伴有眼部症状,以结膜充血水肿(24例,77.4%)、眼球突出(19例,61.3%)和眼眶杂音(18例,58.1%)最多见.直接型CCFs组23例(74.2%),间接型CCFs组8例(25.8%),前者多有头颅外伤史(78.2%对12.5%;P=0.002)、流量更大(高流量CCFs:100%对37.5%;P< 0.001)、更易引起眼眶杂音(69.6%对25.0%;P = 0.043).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EVAL胶联合弹簧圈栓塞(18例,66.7%)和单纯可脱式球囊栓塞(6例,22.2%)为常用的血管内栓塞方式.结论 CCFs以眼部表现最为突出.直接型CCFs更多见,通常有头颅外伤史,临床和影像学征象更典型.介入栓塞是CCF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 汪院君; 柯开富
    • 摘要: 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有关围手术期血压调控的研究较少,最佳血压调控管理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文章对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管理进行了综述.
    • 吴桥伟; 李立; 邵秋季; 贺迎坤; 李天晓; 梁晓东; 常凯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FD治疗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6例患者共337个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170例(66.4%)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FD释放时或释放后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简称替罗非班组);86例(33.6%)患者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简称常规治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形态、是否应用弹簧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两组所应用的支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6例患者的337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为100%.FD均完全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有3.1% (8/256)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非班组的发生率为1.2% (2/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7.0%(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256)的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非班组的发生率为0.6%(1/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m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采用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在传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 尹宇轩; 刘振生; 唐铁钰; 张帅; 张新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x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x2 =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 =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 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李威; 黄凯滨; 吴永明; 潘速跃
    • 摘要: 尽管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再通率,但仍有约半数患者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称为“无效再通”.文章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 刘峰; 容丹; 葛阳阳; 郭伟
    • 摘要: 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为难以耐受开放手术的主动脉弓部夹层和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救治机会.主动脉弓部发出重要的头向分支动脉,腔内修复中需要重建.主动脉弓的特殊解剖形态、搏动性高速血流,以及较长的腔内操作入路等增加了腔内修复的困难.传统的去分支技术是重要的辅助技术,结合烟囱技术、近端开槽和开窗技术等,可部分简化弓部腔内修复操作.而针对主动脉弓部特点设计的新的专用腔内移植物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开窗及分支设计是专用腔内移植物的两个基本设计策略,而分支设计更多地被新器械采用.腔内移植物设计的创新理念包括模块化与一体化设计,内嵌分支与外分支设计,单分支与多分支设计等.目前,复杂的弓部分支动脉重建仍需要在经验丰富的治疗中心实施.制定严密的手术计划,进行有效的团队配合,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长期随访观察,并在更大人群中验证.
    • 于晓强; 夏春秋; 明志兵; 梁火奇; 黄海涛; 郑一凡; 刘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 ICU 住院时间为 1~7d[(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I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结论 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 罗明尧; 范博文; 方坤; 薛云飞; 赵嘉伟; 张瑛; 田川; 舒畅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近端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动脉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18例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采用预开窗保留左颈动脉,2例采用预开窗保留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18例均采用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本组分支动脉保留成功率100%(38/38).即时Ⅰ、Ⅱ、Ⅲ、Ⅳ型内漏各为0、4、1、4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因脑出血死亡,1例Ⅲ型内漏患者术后6个月行开胸主动脉弓替换术,无其他不良事件.结论 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预开窗联合原位开窗的复合术式近期随访结果满意.两种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病例的严格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