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梗死,大脑中动脉

梗死,大脑中动脉

梗死,大脑中动脉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1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15624篇;相关期刊31种,包括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梗死,大脑中动脉的相关文献由52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峰、徐格林、吴永明等。

梗死,大脑中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5624 占比:99.29%

总计:15735篇

梗死,大脑中动脉—发文趋势图

梗死,大脑中动脉

-研究学者

  • 刘新峰
  • 徐格林
  • 吴永明
  • 夏明武
  • 姬仲
  • 张新江
  • 曹树刚
  • 朱武生
  • 潘速跃
  • 王丽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章礼勇; 施雪英; 袁良津; 唐向阳; 曹莉; 王金晶
    • 摘要: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时基线及临床资料,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评估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mRS>2分组比较,mRS≤2分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弥散加权成像(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3 d相对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增高,心源性脑栓塞比例显著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WI-ASPECTS(OR=1.631,95%CI:1.308~2.033,P=0.000)、侧支循环良好(OR=6.328,95%CI:2.164~18.510,P=0.001)是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DWI-ASPECTS、侧支循环良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95%CI:0.788~0.917,P<0.01)、0.796(95%CI:0.714~0.877,P<0.01),且DWI-ASPECTS预测3个月良好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6.5分,敏感性67.2%,特异性86.7%。结论影响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因素较多,DWI-ASPECTS、侧支循环可作为脑梗死预后转归的重要评估指标。
    • 尹宇轩; 刘振生; 唐铁钰; 张帅; 张新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FVH)-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EMT)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MT治疗且FLAIR显示存在FVH的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基本临床信息.在发病后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77例患者,年龄(67.16±9.63)岁,男性51例(66.2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4.16±7.49)分.40例(51.95%)转归良好,37例(48.05%)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良好组FVH-DWI不匹配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60.00%对29.73%;x2=7.103,P=0.008),而基线NIHSS评分[(11.60±4.44)分对(16.92±9.05)分;t=-3.312,P=0.001]和高血压患者的构成比(65.00%对86.49%;x2 =4.774,P=0.029)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VH-DWI不匹配与转归良好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0.345,95%置信区间0.121~0.984;P =0.047),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优势比1.133,95%置信区间1.036~1.239;P=0.006).结论 FVH-DWI不匹配与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 章礼勇; 施雪英; 袁良津; 唐向阳; 曹莉; 王金晶
    • 摘要: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时基线及临床资料,将有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评估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mRS>2分组比较,mRS≤2分组侧支循环良好比例、弥散加权成像(DWI)、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3 d相对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增高,心源性脑栓塞比例显著降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WI-ASPECTS(OR = 1.631,95%CI:1.308~2.033,P = 0.000)、侧支循环良好(OR = 6.328,95%CI:2.164~18.510,P = 0.001)是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DWI-ASPECTS、侧支循环良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95%CI:0.788~0.917,P<0.01)、0.796(95%CI:0.714~0.877,P<0.01),且DWI-ASPECTS预测3个月良好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6.5分,敏感性67.2%,特异性86.7%.结论 影响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因素较多,DWI-ASPECTS、侧支循环可作为脑梗死预后转归的重要评估指标.
    • 王丽娟; 刘欣; 马丽芳; 刘荧; 吕娜; 王红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研究.方法 选择大脑中动脉供血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梗死部位是否累及基底核最低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67例,远端梗死组83例.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G、TC、LDL-C、血红蛋白、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比例.头颅MRI评估CSVD总负荷,包括脑白质高信号(WMH)、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远端梗死组年龄明显高于近端梗死组[(74.4±8.0)岁vs(70.2±8.0)岁,P=0.002],TC、LDL-C、血红蛋白、吸烟、饮酒、颅内外动脉狭窄比例明显低于近端梗死组[(3.6±0.9)mmol/L vs(4.1±0.3)mmol/L,P=0.005;(2.3±0.7)mmol/L vs(2.6±0.9)mmol/L,P=0.032;(128.6±16.9)g/L vs(136.8±12.9)g/L,P=0.001;26.5%vs 55.2%,P=0.001;25.3%vs 46.3%,P=0.007;36.1%vs 53.7%,P=0.031].远端梗死组中重度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脑室周围WMH评分、深部白质WMH评分、WMH总分明显高于近端梗死组(P<0.05,P<0.01).2组CSVD总负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担(OR=1.756,95%CI:1.128~2.734,P=0.013)、颅内外动脉狭窄(OR=0.376,95%CI:0.178~0.794,P=0.010)与远端梗死独立相关.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远端梗死CSVD总负荷高于近端梗死,发病机制多与CSVD相关.
    • 颜艳; 陆璐; 曹树刚; 张文婷; 刘雪云; 王训; 夏明武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血管高信号征(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采用MRI图像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FVH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FVH与转归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6.9%),年龄(64.35+12.13)岁.29例(44.6%)转归良好,36例(55.4%)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甘油三酯(P=0.037)、接受抗高血压药治疗(P=0.03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001)、DWI-ASPECTS(P=0.017)以及FVH评分(P<0.001)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评分(优势比6.477,95%置信区间1.570~26.716;P=0.010)和NIHSS评分(优势比1.869,95%置信区间1.326~2.635;P<0.001)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但DWI-ASPECTS与转归无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0.451,95%置信区间0.068~2.988;P=0.410).结论 FVH评分是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吴银燕; 赵坤; 李学忠; 陈晓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I)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依据梗死分布情况分为近端SSI(proximal SSI,pSSI)和远端SSI(distal SSI,dSSI).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END定义为发病后2周内新发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或)症状或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SI以及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7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pSSI组41例(53.9%),dSSI组35例(46.1%);END 组13例(17.1%),非END组63例(82.9%).pSSI组和dSSI组在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D组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pSSI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END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SI是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75,95%置信区间1.26~36.23;P=0.026).结论 pSSI的危险因素与dSSI无显著性差异,但pSSI患者更易发生END.
    • 陈泽谷; 吴海雄; 杨光; 王雄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与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2月接受尿激酶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基线资料,提取动脉溶栓前(起病后6~24h)的DSA影像图像资料证实为MCA M1段狭窄或闭塞,按磁共振FLAIR序列上是否存在HVS及其与大脑中动脉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HVS组与无HVS组.FLAIR观察远端HVS,DS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脑侧支循环情况,并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2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龄(61.7±10.2)岁;按其FLAIR序列上是否存在HVS及其与大脑中动脉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HVS组与无HVS组,其中HVS组22例,无HVS组40例.62例脑梗死患者在DSA检查中有33例软脑膜侧支循环建立,占53%;HVS组患者(86%)较无HVS组患者(35%)软脑膜侧支循环出现例数增多,且HVS组患者短期预后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无HVS组患者(P=0.018).结论:脑梗死患者磁共振FLAIR序列上远端HVS的出现代表梗死后缺血区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建立.
    • 李晖; 刘华坤; 初建峰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亚洲人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又是其最常见的部位.MCA狭窄可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目前的血管内治疗主要针对有症状狭窄.早期药物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自然病程.文章从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2个方面对有症状MCA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 张宁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作为输入动脉的监测位置.取右侧颞极连续3个层面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全脑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监测位置为C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5.699±15.491) mL·100 mL-1·min-1、CBV(4.892 ±0.725) mL/100 mL、MTT(4.375 ±0.745)s、TTD(3.926±1.049)s;监测位置为M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4.219±12.722) mL·100 mL-1·min-1、CBV(4.982±1.072) mL/100 mL、MTT(4.475±0.871)s、TTD(4.115±1.164)s;监测位置为M2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1.431±14.743) mL·100 mL-1·min-1、CBV(4.797±1.021)mL/100 mL、MTT(4.620±0.936)s、TTD(4.105±1.249)s.监测位置为C1与M1间的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C1与M2间的CBF、MT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 =2.600,P<0.05;MTT:t=-2.510,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监测位置M1与M2两者间的CBF、MTT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t=2.277,P<0.05;MTT:t=-2.371,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选择不同监测位置对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应尽量选颈内动脉C1或大脑中动脉M1段作为监测位置.
    • 王玮婧; 唐晓梅; 贾珂; 冯浩; 刘磊; 于逢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的区别.方法 前瞻性、连续性于201 7年1~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根据TOAST分型共筛选73例患者,ESUS组26例,LAA组47例.收集2组基线特征,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梗死部位.结果 ESUS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LAA组[3(2,5)分vs 1(1,4)分,P=0.000],mRS评分≤2分比例明显低于LAA组(73.1% vs 100.0%,P=0.000).ESUS组梗死部位前后循环均累及6例,LAA组2例(23.1% vs 4.3%);ESUS组梗死部位双侧累及8例,LAA组4例(30.8% vs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是影响老年ESUS及LAA患者30 d致残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33,95%CI:1.006~5.410,P=0.048;OR=1.390,95%CI:1.094~1.768,P=0.007).结论 ESUS在病变分布双侧受累及前后循环均受累较为多见,其临床严重程度较LAA更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