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动脉,胸

主动脉,胸

主动脉,胸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专利文献54357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主动脉,胸的相关文献由856位作者贡献,包括金范学、孙立忠、朱健等。

主动脉,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54357 占比:99.61%

总计:54571篇

主动脉,胸—发文趋势图

主动脉,胸

-研究学者

  • 金范学
  • 孙立忠
  • 朱健
  • 朱水波
  • 景在平
  • 薛爽
  • 郗二平
  • 周长武
  • 李澄
  • 舒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雄; 罗明尧; 方坤; 郭媛媛; 薛云飞; 赵嘉伟; 舒畅
    •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年龄(51.2 ±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2例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3例患者行TVEAR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预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患者行TEVAR联合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手术时间(90.1 ±27.4)min,术后住院时间(8.9 ±3.7)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2.4个月.术后1、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接受主动脉CTA复查,1例联合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发生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CT显示内漏消失.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无术后截瘫及脑卒中发生,无主动脉再次干预,所有假性动脉瘤瘤腔均实现血栓化.结论 TEVAR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早中期疗效满意.
    • 周晓玲; 郭一丹; 张春霞; 田茹; 贾萌; 罗洋
    • 摘要: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主动脉弓钙化(aortic arch calcification,AoAC)的相关风险因素及AoAC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胸部X线评估AoAC,将患者分为主动脉弓钙化(AoAC)组与主动脉弓无钙化(no-AoAC)组.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oAC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AoAC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57例血液透析患者,男性85例(54.14%),年龄(62.63±15.05)岁(30~90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4(20,54)个月.AoAC组99例(63.06%),no-AoAC组58例(36.94%).AoAC组的年龄、糖尿病史比例、血清校正钙、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no-AoAC组(均P<0.05);服用活性维生素D比例、血清白蛋白、iPTH水平均低于no-AoAC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109,95%CI 1.067~1.152,P<0.001)、合并糖尿病(OR=4.110,95%CI 1.551~10.890,P=0.004)、长透析龄(OR=1.026,95%CI 1.010~1.043,P=0.001)、高收缩压(OR=1.039,95%CI 1.012~1.067,P=0.005)以及高三酰甘油(OR=1.932,95%CI 1.148~3.125,P=0.013)是AoAC的独立风险因素,血红蛋白较高是 AoAC 的保护因素(OR=0.967,95%CI 0.938~0.998,P=0.035).AoAC 组死亡63例(63.64%),发生心血管事件78例(78.79%);no-AoAC组死亡14例(24.14%),发生心血管事件 12例(20.69%).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oAC 组死亡率(Log-rank x2=22.499,P<0.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Log-rankx2=50.797,P<0.001)均高于no-AoAC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oAC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HR=2.003,95%CI 1.039~3.859,P=0.038)和心血管事件(HR=5.642,95%CI3.003~10.600,P<0.001)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长透析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以及低血红蛋白与AoAC发生密切相关,AoAC是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
    • 刘可; 董素贞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20~36周正常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的MRI测量的可行性,并探讨二者与孕周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产前胎儿超声检查不能清楚显示四腔心结构,而行胎儿MRI检查也未发现心血管结构异常的257例孕妇,胎儿娩出后均经新生儿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血管结构正常.重新调阅胎儿MRI图像,在稳态自由进动序列主动脉弓横轴位切面测量主动脉弓峡部中央部位直径,即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同时在动脉导管近降主动脉处测量动脉导管直径.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计算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对于孕周的第5、50、95百分位数和相应的95%CI,计算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平均值和95%CI.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关系. 结果 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主动脉弓峡部直径(mm)=-2.85+0.22×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737,P<0.001).主动脉弓峡部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1.8~3.5 mm,在孕28~36周为3.5~5.0 mm.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的回归方程为动脉导管直径(mm) =-2.17+0.19×孕周(周),二者呈线性正相关(R2=0.606,P<0.001).动脉导管直径第50百分位数在孕20~28周为2.0~3.5 mm,在孕28~36周为3.2~4.8 mm.孕20、22、24、26、28、30、32、34、36周的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比值的95%CI分别为0.8~1.1、0.8~1.0、0.8~1.0、0.8~1.3、0.8~1.5、0.9~1.5、0.9~1.7、0.9~1.1和1.0~1.3,接近1. 结论 MRI测量胎儿主动脉弓峡部直径与动脉导管直径可行,在超声检查不满意时,可做为评估手段.主动脉弓峡部直径和动脉导管直径与孕周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 邢杰; 张专昌; 郁万江; 王泽国
    • 摘要: 目的 观察Revolution CT用于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方法 采用Revolution CT分别对A组、B组、C组各40例疑诊冠状动脉和/或主动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常规胸腹主动脉CTA.记录患者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CT值、噪声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各目标分支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SNR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2.61,P均<0.05),其余各分支血管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主动脉髂总动脉分叉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5),膈肌水平主动脉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2.76,P均<0.05),其余主动脉分支CT值、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冠状动脉CTA所致ED[(3.00±0.39)mSv]与B组[(3.03±0.42)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05);A组胸腹主动脉CTA所致ED[(4.60±1.09)mSv]低于C组[(10.88±1.15)mSv,t=-17.79,P<0.05].结论 采用Revolution CT行冠状动脉联合胸腹主动脉CTA图像质量佳,且可显著降低ED.
    • 于晓强; 夏春秋; 明志兵; 梁火奇; 黄海涛; 郑一凡; 刘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脉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 ICU 住院时间为 1~7d[(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I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脉真腔直径为(26.8±4.6)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结论 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脉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 罗明尧; 范博文; 方坤; 薛云飞; 赵嘉伟; 张瑛; 田川; 舒畅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近端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动脉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18例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并采用预开窗联合针刺原位开窗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采用预开窗保留左颈动脉,2例采用预开窗保留无名动脉和左颈动脉,18例均采用原位开窗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本组分支动脉保留成功率100%(38/38).即时Ⅰ、Ⅱ、Ⅲ、Ⅳ型内漏各为0、4、1、4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因脑出血死亡,1例Ⅲ型内漏患者术后6个月行开胸主动脉弓替换术,无其他不良事件.结论 锚定区位于Z0或Z1区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中,预开窗联合原位开窗的复合术式近期随访结果满意.两种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病例的严格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于绍梅; 韩建成; 高爽; 杨旭; 郝晓燕; 何怡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结果 40例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男25例(25/40,62.50%),女15例,发病中位年龄55岁;以胸背部疼痛(36/40,90.00%)为主要症状;其中30例有高血压病史、15例有吸烟史.主动脉壁间血肿超声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壁内-中膜与外膜间存在厚薄不均匀低回声;主动脉窦部增宽与年龄、高血压病史相关(r=0.51,P=0.01;r=0.34,P=0.03).25例(25/40,62.50%)合并主动脉瓣反流,其中21例(21/25,84.00%)为轻度反流;12例合并心包积液,其中10例(10/12,83.33%)为少量积液.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诊断A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有一定价值,并可用于患者随访.
    • 代承忠; 肖鹏; 王浩东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前的主动脉三维空间构型,以期找到预测术后假腔残留风险的指标.方法:收集经双源CTA(DSCTA)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4例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资料;依据TEVAR治疗后1周DSCTA示支架周围假腔是否闭合分为假腔残留组51例和假腔闭合组43例.评价TEVAR治疗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真假腔直径、面积(降主动脉上段最大径层面、肺动脉分叉水平、膈肌水平)、体积及主动脉弓角度.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可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假腔残留风险的最佳指标.结果:2组术前3个测量平面假腔直径、面积、假腔体积及主动脉弓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2.69 cm2,易出现TEVAR治疗后支架假腔残留,可同时增加裸支架,以改变假腔血流动力学特征,加速假腔血栓化,改善临床预后.
    • 周志斌; 李震; 化召辉; 徐鹏; 曹辉; 刘仕睿; 岳永强; 张麒; 张帅; 马珂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钝性胸主动脉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胸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脉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脉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脉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 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彭永宣; 刘鑫荣; 胡仁杰; 刘旭; 杜欣为; 张海波; 刘锦纷; 孙彦隽
    • 摘要: 目的 总结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的经验,并与同一时间段行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患儿的治疗和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共有71例不合并其他畸形的单纯血管环患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血管环离断手术.将经胸腔镜手术患儿8例作为胸腔镜组,其中男7例,女1例;患儿年龄为2.6(1.2,3.7)岁;体重为14.4(10.5,16.l)kg.从其余63例经传统胸廓切口手术患儿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16例作为胸廓切口组,其中男9例,女7例;患儿年龄为1.9(0.4,5.2)岁;体重为11.5(7.8,18.4)kg.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评价指标上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全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均没有出现左右上肢血压差异、出血、膈肌麻痹、持续乳糜胸、伤口感染等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并发症.胸腔镜组患儿术中2例中转开胸,1例是因为分离过程中创面渗血明显,另1例是因为非优势主动脉弓远端夹闭后其近端明显增粗至4 mm以上,超出结扎夹的安全使用范围.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改善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2例中转开胸患儿,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05.0(82.5,116.2)min,与胸廓切口组手术时间80.0(75.0,10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7).胸腔镜组的疼痛评分为2.0(1.7,3.0)分,低于胸廓切口组的4.0(2.0,4.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术者根据自身胸腔镜手术经验和术前影像学对解剖的全面评估,判定非优势主动脉弓的直径、长度和位置适合胸腔镜下手术时,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取得与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相当的治疗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