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斑块稳定性

斑块稳定性

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54140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中国中医急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学术交流会暨第一届国际脑心同治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11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龙涛、张文高、殷镜海等。

斑块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4140 占比:99.77%

总计:154499篇

斑块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斑块稳定性

-研究学者

  • 刘龙涛
  • 张文高
  • 殷镜海
  • 吴敏
  • 梅卫义
  • 李怡
  • 杜志民
  • 罗初凡
  • 胡承恒
  • 刘美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亚慧; 袁蓉; 信琪琪; 丛伟红; 陈可冀
    • 摘要: 孤儿核受体4A1(NR4A1)属于NR4A超家族,在炎症、细胞代谢、增殖、分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中多种刺激可诱导NR4A1表达,NR4A1具有抑制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炎症反应的双向作用,可能与其所处微环境、细胞表型、转染载体不同有关。NR4A1可促进病理性血管新生,斑块内血管新生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综述NR4A1在AS炎症和病理性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以期为稳定斑块的治疗提供靶点,为AS防治提供参考。
    • 袁丹; 郭晓敏; 刘波
    • 摘要: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与预测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ACI患者54例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外周血NLR,PLR检测,比较两组外周血NLR和PLR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探究NLR和PLR诊断ACI的价值,对比不同稳定性斑块患者外周血NLR和PLR水平,探究二者之间关系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外周血NLR(3.16±0.17 vs 2.23±0.12)和PLR(133.45±5.02 vs 111.04±7.5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23,2.150,均P稳定斑块患者>无斑块患者(NLR 3.21±11.05 vs 1.88±0.61,1.27±0.23,PLR 131.98±45.91 vs 99.85±34.22,73.07±1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8,12.30,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但PLR不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491)。结论外周血NLR和PLR水平有助于ACI的诊断,且NLR是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梁广逍; 拜承萍
    • 摘要: 目前尚不清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与颅内外血管斑块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有研究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在夜间睡眠期间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间歇性低氧血症,该变化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性因子增加、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增加,目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动脉血管的斑块成分、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否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影像学方面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颅内外血管斑块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综述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与血管斑块的研究进展。
    • 吴洁; 郜攀; 张倩; 刘凌琳; 熊玮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sCD14)、Toll样受体4(TLR4)水平,以及两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8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7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作为研究对象,另招募身体健康且经双源CT检查确认无冠状动脉斑块的48名老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SAP组、UA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sCD14和TLR4水平。评估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分析血清sCD14和TLR4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SAP组和UAP组血清sCD14、TLR4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162例心绞痛患者中,斑块类型为软斑块57例、纤维斑块69例、钙化斑块36例。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的血清sCD14和TLR4水平均低于软斑块组(均P<0.05);血清sCD14、TLR4水平与斑块稳定性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14和TLR4水平均升高,且两者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不稳定软斑块者的血清sCD14和TLR4水平均高于稳定硬斑块者。
    • 孙檬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丹东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常规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80例(92个斑块)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CEUS)与SMI检查,比较SMI、CEUS对新生血管的检出情况。根据是否为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7例)和非脑梗死组(43例),比较两组行SMI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SMI及CEUS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及CEUS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个斑块中,斑块厚度3.5 mm有31个。SMI及CEUS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斑块厚度与新生血管分级均呈正相关(r;=0.684、0.704,P=0.005、0.01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数量与SMI评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斑块厚度与新生血管分级呈正相关,SMI和CEUS均可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内斑块新生血管形成,但SMI检测技术无需使用造影剂辅助,为临床提供无创便捷诊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雪; 马倩; 李新新; 谭鹤; 朱学灿; 帖彦清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抑制剂PHPS1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作用及其机理,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思路。方法16只8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HPS 1组,给予西方膳食饲料16周,构建易损AS模型。取主动脉根部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制成切片,行Movat、天狼星红等染色法评估斑块内胶原、巨噬细胞含量等;降主动脉做Western blot检测ERK活性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量。结果PHPS1组和对照组相比主动脉根部动脉斑块面积大小(0.52±0.05)、(0.31±0.03)、斑块内胶原含量(0.062±0.013)、(0.136±0.022)及巨噬细胞细胞比例(0.799±0.031)、(0.621±0.043)有差异(P<0.01),同时斑块内MMP-9含量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HPS1抑制了斑块内ERK活性,降低了MMP-9的蛋白表达量(P<0.01)。结论SHP-2抑制剂PHPS1通过抑制ERK活性,降低MMP-9的表达量,从而减少了纤维帽胶原成分的降解,进而稳定了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吴经纬; 吴水仙; 陈斌
    • 摘要: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斑块稳定性及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行HRMRI的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共130例,将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n=72),TIA患者作为对照组(n=58)。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斑块稳定性、动脉斑块负荷参数、坏死脂质核心、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及管腔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斑块多集中于后壁(27.78%)及上壁(54.17%),对照组集中在前壁(43.10%)及下壁(34.49%);观察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占比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腔面积(LA)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壁标准化指数(NWI)及血管重构指数(RI)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坏死脂质核心、斑块内出血及纤维帽破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可清晰呈现脑梗死患者血管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客观准确鉴定斑块的稳定性及成分,对早期评估与诊断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黄毅军; 史伟浩; 朱磊; 何勍; 余波
    • 摘要: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展与脑卒中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提高斑块稳定性对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尤为重要。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背景,斑块稳定性的概念,颈动脉狭窄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斑块稳定性的发病机制,最后阐述评估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李宇鸿(综述); 何前松(审校)
    • 摘要: 近年研究发现,α7亚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许多病理生理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病理生理学过程涉及炎症调控、血管重塑等多个方面。然而,α7nAChR的异常调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实际上,α7nAChR在抗炎和血管新生作用中就像一把双刃剑。文章综述了α7nAChR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考。
    • 钟耀彬; 李汝秉; 何晓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患者左心室功能、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和斑块稳定性,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