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
数学新课标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专利文献10153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科教文汇、高中数学教与学、启迪与智慧:教育等;
数学新课标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斌、王薇、肖春梅等。
数学新课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53篇
占比:98.09%
总计:10351篇
数学新课标
-研究学者
- 徐斌
- 王薇
- 肖春梅
- 叶远平
- 吕世虎
- 张少华
- 李晓红
- 潘永会
- 牛淑琴
- 王小青
- 王强
- 颜飞
- 马晓琼
- 上官学辉
- 严华兰
- 严生明
- 于洋
- 仓定志
- 任栋
- 何世军
- 何丽芬
- 何瑞强
- 侍雄
- 侯保海
- 冯林
- 刘仁
- 刘冲
- 刘娜娜
- 刘渤鹰
- 刘罗华
- 刘连桥
- 刘阳
- 刘静
- 卢珺
- 吴君春
- 吴大英
- 吴家全
- 吴德胜
- 吴振民
- 吴春生
- 吴进仁
- 周俊杰
- 周平
- 夏吾才让
- 姜宝雁
- 姜晓岗
- 姜玉臣
- 姜维
- 孔宪刚
- 孙光辉
-
-
张飞
-
-
摘要:
作为数学新课标中创新性指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与实际应用中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素养,借助条件以及相关的基本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导出相关结论或其他命题的思维过程与流程.下面结合2021年高考数学真题,就逻辑推理的基本应用加以剖析,引领与指导数学教学与学习,抛砖引玉.
-
-
张晚路
-
-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学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较好的数学分析能力以及数字感知能力,因此,数感这一教学内容成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是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数感”这一概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感觉,它能帮助学生对数字产生感情,也能对数学题目产生共情,对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怀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
-
-
陆椿;
徐斌
-
-
摘要: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新增了“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作为第一个基本理念,凸显核心素养导向;后面四个基本理念虽指向一致,但其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比分析修订前后课程理念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之处,收获的教学启示是:关注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关注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关注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关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
吴进仁
-
-
摘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有不少为了教学而教学,“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割裂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联系,有机的数学课堂生成未被利用,使很多学生创造性被扼杀,失去再创造的机会,甚至产生不喜欢数学的情绪,他们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探究富含生命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利的情境中深入感悟,获得学习数学的能力与方法。
-
-
朱健;
徐斌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课程性质”的阐述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在数学的本质、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教育功能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等四个方面有着继承、发展与创新。对比解读,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本着“内容育人”与“过程育人”的格局不断创新与实践,从学科现象教学转变为学科本质教学,从知识散装教学转变为知识结构教学,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融合教学,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地为学科育人的实践。
-
-
仓定志;
季弘群
-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就小学数学课堂和信息化手段的融合进行积极的探索,旨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升华,使数学课堂凸显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
-
曹岭红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目标设定中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提出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素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借助“三会”素养模型,可以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以“数轴”教学为例,学生在经历数轴的抽象过程,分析数轴表达特征的过程中,揭露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重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达到融会贯通、广泛迁移的学习目的.
-
-
高枝国
-
-
摘要:
数学新课标在学段划分、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学业质量等方面有许多新变化、新理念、新要求,本文分析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并围绕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如何以结构化思想整合课程内容,怎样从整体与联系的视角感悟并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新问题、新理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指导建议。
-
-
蔡金法;
王涛
-
-
摘要:
依据近三十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三个方面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的“问题提出”。作为教学目标的问题提出,所要实现的两个重要改变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意识”。作为认知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一样,往往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二者虽然关系密切甚至相辅相成,但是也有各自的认知元素。问题提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创新意识等。作为教学手段,问题提出教学是较为复杂、开放,有一定结构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问题提出者,能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和引导语,能较好地预判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
-
-
吕世虎;
颜飞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通过整合主题、加强各学段联系的方式实现内容的结构化;内容呈现采用“领域+学段”的设计思路,凸显了核心内容,加强了主题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内容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等表述形式,加强了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与指导性;内容要求依据“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五个主题层层递进,注重整体性与阶段性,关注幼小衔接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几何直观的培养,重视尺规作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