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选择

教育选择

教育选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4867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中国西部、学园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2年“经济政策计量分析”国际会议、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教育选择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正、张力跃、金生鈜等。

教育选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867 占比:99.78%

总计:85058篇

教育选择—发文趋势图

教育选择

-研究学者

  • 周正
  • 张力跃
  • 金生鈜
  • 刘川
  • 刘杰
  • 刘运华
  • 劳凯声
  • 单玉新
  • 原明明
  • 周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杰翔; 朱健刚
    • 摘要: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中产阶层出于各种原因进入乡村,带来了乡村的“士绅化”现象。本文以华南地区的T村为例,考察发生在乡村的以教育为主导的“士绅化”现象。研究发现:对“好的教育”的重新认知,使得城市中产家庭进入乡村追寻另类教育模式,他们将自己称作“新村民”,并通过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生产在乡村形成了一个对内有归属感、对外有边界感的教育士绅化社区。与一般认为的乡村士绅化会促进乡村振兴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教育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原有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隔和张力,即使部分行动者试图促进“新村民”和当地原住居民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也只是短暂的。士绅化社区与当地农民社区的融合仍需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外来的以中产阶层为主的群体成为虽不是传统社会的“乡绅”,却能发挥传统“乡绅”功能的积极“新村民”。
    • 单丽卿
    • 摘要: 当前中国农村的小学和教学点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从实践来看,农村的撤点并校反映了家长对村小的"舍弃",它是一个得到家长"同意"的过程.围绕"制造同意"的过程,需要讨论基层政府推动村小撤并的行动策略,并解释农村家长为何选择"同意".基于县镇个案的讨论,可以揭示了农村家长教育选择的行动逻辑,即教育选择不仅反映了客观的结构条件,它也是嵌入在家庭整体决策体系之中的,受到观念、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的视角为当前的农村教育政策讨论带来启示,即教育供给应该更好地回应农村家长的需求与预期,重视村小的改善与振兴问题,强化政策制定中的社会参与.
    • 肖雪
    • 摘要: 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与凉山彝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的生存现状密切相关.双语教育,在凉山彝区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手段,更是传承传播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作为凉山彝区唯一的彝汉双语本科教育学院,在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创新,正是充分考虑了凉山教育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所做出的教育选择结果.但在资金投入量、师资专业性、与就业衔接性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凉山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高校彝汉双语教育.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凉山彝区语言教育发展未来,更关联到新时代凉山彝族适应现代生活的融入程度.
    • 宁云中; 邹蓉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它要求教育供给方和需求方在追求教育收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相对平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要破除当前我国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两难局面,厘清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教育结构失衡、质量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形成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新局面.
    • 宁云中; 邹蓉
    •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就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教育形态,它要求教育供给方和需求方在追求教育收益和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相对平衡。因此,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要破除当前我国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并存的两难局面,厘清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教育结构失衡、质量低下、产能过剩等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形成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新局面。
    • 单玉新
    • 摘要: 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脱贫成为根本之策。县域连接农村与城市,县域内的教育问题对于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意义重大,而初中分流作为学生面临的第一次教育选择,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未来与阶层的向上流动。在当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客观差异的现实基础上,分析县域内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及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背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客观呈现县域内初中分流现状与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一般特征,让社会更加关注县域职业教育。
    • 单玉新
    • 摘要: 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脱贫成为根本之策.县域连接农村与城市,县域内的教育问题对于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意义重大,而初中分流作为学生面临的第一次教育选择,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未来与阶层的向上流动.在当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客观差异的现实基础上,分析县域内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及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背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相关研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客观呈现县域内初中分流现状与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群体的一般特征,让社会更加关注县域职业教育.
    • 陆一
    • 摘要: 既有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家庭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同家庭的教育期望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家庭教育期望受到传统文化导向、经济约束条件、父母文化资本、学校师生环境、家庭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是教育治理无法忽视的"需求侧"重要表征.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很难直接支配单个家庭的行动,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在于忽视了社会行动的变化规律.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教育治理应顺势而为,在深刻理解社会行动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把握家庭教育期望变化的规律,将功夫下在结构性因素的调整上,保护社会的生机与创造力.
    • 孙加龙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农业中学作为党领导教育独立探索的新型中学,起初为解决农村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而设,随后转向重点支援农业生产、加速新中国农业建设的需要,采取半农半读形式,扎根农村办学,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农业中学是贯彻党的"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具体实践,是教育管理权限下放、科技革命与职业教育在农村兴起的外在表现,是为了强化农民身份认同而预设的教育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劳凯声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开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权和受益权,而是强调教育的自主、自决、自治,关注由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教育选择成为新的权利主张.教育选择使教育的强制与自由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受教育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与受教育义务相对应,同时也与教育自由相对应,因而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具有建构性作用.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外都曾产生过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导致权力的扩张及其对市民生活的介入.虽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权力行使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如无明确的界限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甚至剥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为权利与权力划界,为各自的活动规定范围,防止由于权力越界而产生的对权利的侵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