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303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国际呼吸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癌症进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2年CSCO学术年会、2010年北京胸外科年会等;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相关文献由81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丹、李彬、熊伟等。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 占比:2.5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303 占比:97.34%

总计:12639篇

恶性胸膜间皮瘤—发文趋势图

恶性胸膜间皮瘤

-研究学者

  • 韩丹
  • 李彬
  • 熊伟
  • 李素芬
  • 杨娜
  • 自加吉
  • 巫北海
  • 王唯斯
  • 于雁
  • 何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心愿; 张惠洁
    • 摘要: 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细胞研究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浓度不同的Hedgehog通路特异性抑制剂Vismodegib,作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状态;RT-PCR方法检测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中Gli1、VEGF、Wnt、TGF-β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经Vismodegib浓度为25μmol/L作用48 h后,细胞形态有所改变;CCK-8检测显示经5、10、15、20、25、30μmol/L Vismodegib处理48 h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31%、25.59%、34.53%、43.13%、60.69%、88.24%,Vismodegib能够显著抑制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的增殖;进一步分析20.38μmol/L浓度Vismodegib作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6、12、24、48 h后及5、10、15、20、25μmol/L Vismodegib处理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48 h后,细胞Gli1、VEGF、Wnt、TGF-βmRNA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Vismodegib可以明显抑制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的增殖,Hedgehog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维持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生长所须条件,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
    • 李彬; 李素芬; 杨娜; 熊伟
    • 摘要: 目的:基于肿瘤数据库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THBS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Oncomine数据库分析MPM组织与正常组织中THBS2基因mRNA的表达差异;利用TCGA数据库和UALCAN数据库分析THBS2基因mRNA表达量与MPM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构建Kaplan-Meier生存模型分析THBS2基因表达量对于MPM患者的预后影响;构建COX回归模型探究影响MP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GEPIA2数据库分析THBS2基因与MPM肿瘤标志物基因和THBS基因家族其他成员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HBS2基因在MPM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胸膜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0.05)。MPM组织中THBS2基因表达量在N0与N3分期、N1与N3分期、N2与N3分期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BS2基因高表达与肉瘤型和双相混合型肿瘤是导致MP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PM肿瘤标志物CDH11基因与THBS2基因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CALB2和MSLN基因与THBS2基因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此外,THBS1、THBS3、THBS4基因表达与THBS2基因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HBS2基因在不同类型肿瘤中表达各异,在人MPM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且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负相关,THBS2基因可作为MPM潜在的初步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 李晶; 张彩苹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4种数据库,包括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收集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MPM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过对研究数据的提炼以及对纳入RCT的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4篇英文RCT,13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OS、P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77~1.02,P=0.08;HR=0.81,95%CI:0.62~1.06,P=0.08]。亚组分析发现,既往有放疗或手术史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组OS、PFS高于对照组[HR=0.79,95%CI:0.65~0.96,P=0.02;HR=0.63,95%CI:0.52~0.75,P<0.0001]。在安全性方面,血管生成抑制剂组的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对照组的1.17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8~1.27,P<0.0001)。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对既往有放疗或手术史的MPM患者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曾晓梅; 蒋昭友; 段建春
    • 摘要: 背景与目的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原发于胸膜且恶性程度高的一类肿瘤。晚期胸膜间皮瘤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15个月。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推荐是含培美曲塞的双药联合,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目前一线标准化疗有效的患者能否从培美曲塞维持化疗中获益,尚无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索培美曲塞单药维持在一线标准化疗有效的晚期MP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一线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4个-6个周期,且疾病未进展的MPM患者,共40例。根据患者后续是否进行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将患者分为培美曲塞单药维持组(n=22)和观察组(n=18)。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1月。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培美曲塞单药治疗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培美曲塞维持治疗组较观察组中位PFS有所延长(8.5个月vs3个月,P=0.008),而中位OS无明显差异(26.4个月vs 15.7个月,P=0.177);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别为22.7%和0%。维持治疗组3级-4级不良反应包括1例(4.5%)患者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5%)患者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4.5%)患者出现4级贫血,3级恶心及食欲减低的发生率为4.5%。结论培美曲塞单药维持治疗对于一线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有效的MPM患者,中位PFS有获益,且耐受性可。
    • 迟雨佳; 刘奕良; 赵军
    • 摘要: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通常预后不良,患者生存期短,且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选择。化疗对晚期患者临床转归的改善有限,患者生存期不足1年,靶向治疗也难以觅得合适靶点。近期免疫治疗研究的发展深切改变了MPM的治疗格局,其中双免疫联合治疗在各人群亚组中均较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因而获批用于未经治疗、不可切除MPM患者的一线治疗。有关其他免疫联合及单药方案在MPM患者一、二线治疗中的探索亦在进行之中,如何通过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筛选最佳获益人群,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对MPM流行病学、组织学特征、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免疫治疗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解读。
    • 李彬; 杨娜; 李素芬; 普元倩; 张态; 自加吉; 李正亮; 熊伟
    • 摘要: 目的 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1(LOXL1)和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表达差异及其预后价值尚不明确。文中旨在探讨LOXL1和LOXL2基因mRNA在MP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12例MPM患者的癌组织和配对相邻正常胸膜组织。采用RT-qPCR检测MPM组织及配对正常胸膜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通过Oncomine数据库对非瘤组织与MPM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通过R4.0.2软件对TCGA数据库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与MPM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构建Kaplan-Meier模型分别探讨LOXL1和LOXL2基因mRNA表达量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分别对LOXL1和LOXL2与MPM肿瘤标志物基因和LOX家族其他成员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RT-qPCR检测显示,与正常胸膜组织比较,MPM组织中LOXL1和LOXL2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LOXL1基因和LOXL2基因的高表达是导致MPM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上皮样型MPM预示着MPM患者预后良好(P<0.05)。LOXL1基因表达与EFEMP1(r=-0.25,P=0.021)、MSLN(r=-0.35,P<0.001)、CALB2(r=-0.36,P<0.001)、THBS2(r=0.32,P=0.003)和CDH11基因(r=0.25,P=0.018)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LOXL1基因表达与LOXL2(r=0.22,P=0.041)、LOXL4(r=0.3,P=0.004)基因具有显著正相关;LOXL2基因表达与LOX(r=0.65,P<0.001)、LOXL1(r=0.22,P=0.041)和LOXL4(r=0.37,P<0.001)基因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结论 LOXL1和LOXL2基因在MPM组织中均呈现显著高表达,其基因表达量是评估MPM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李彬; 杨娜; 周崇熙; 自加吉; 普元倩; 邱璐; 赵一; 熊伟
    • 摘要: 目的:分析CD47基因mRNA在MPM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MP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qPCR分析人正常胸膜间皮LP9细胞系和MPM细胞系NCI-H28(上皮样型)、NCI-H2052(肉瘤样型)、NCI-H2452(双相混合型)中CD47基因mRNA表达量;采用RT-qPCR检测12例MPM组织及配对正常胸膜组织中CD47基因mRNA表达量。通过Oncomine数据库对非瘤组织与MPM组织中CD47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利用TCGA数据库对CD47基因mRNA表达量与MPM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构建Kaplan-Meier模型探讨CD47基因mRNA表达量对MPM患者预后的影响。利用cBioportal在线工具对CD47与MPM肿瘤标志物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T-qPCR检测和Oncomine数据库检索发现,与配对正常胸膜细胞和组织相比,MPM细胞和组织中CD47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呈现显著的增加(P 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非上皮性型肿瘤是导致MP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7基因表达与EFEMP1、MSLN和CALB2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D47基因mRNA在MPM细胞和组织中均呈现显著增高,其表达量与MPM患者的肿瘤类型相关,但CD47基因mRNA表达量与MPM患者预后之间无显著关联。
    • 李冠军; 钱伟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5月-2021年5月经病理学确诊的30例原发恶性胸膜间皮瘤及30例胸膜转移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影像学分析。结果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与胸膜转移瘤患者CT表现环状胸膜增厚、叶间胸膜受累情况、胸膜斑、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廓体积缩小、心包受累、肺内转移情况,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环形胸膜增厚、叶间胸膜块状增厚、胸膜斑、患侧胸廓体积缩小、心包受累有利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而叶间胸膜多发小结节状转移,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转移有利于胸膜转移瘤的诊断。
    • 王家富; 韩玥; 李津; 张琳焓; 林琳; 高慧棋; 韩巍; 王丽范; 王孟娇
    • 摘要: 目的:分析^(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临床诊断及术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4月-2020年3月首诊收治的27例疑似MP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以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价^(18)F-FDG PET/CT对MPM的诊断价值;术后随访2年将病理检查确诊的23例MPM患者依据是否发生肿瘤转移分为未复发组(n=12)和复发组(n=11),比较不同分组^(18)F-FDG PET/CT病灶类型分布及显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UVmax对MPM预后评估的效能。结果:27例可疑MPM患者病理组织活检最终确诊MPM共23例,上皮型13例,纤维肉瘤型6例,混合细胞型4例。病灶积聚类型:环形13例,结节型6例,不规则环形4例。^(18)F-FDG PET/CT检出MPM共21例,其他胸膜病变6例,其中21例与病检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2.59%(25/27),敏感度91.30%,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0.757;^(18)F-FDG PET/CT诊断环型MPM 13例,其中12例与病检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1.30%(21/23),敏感度为92.31%(12/13),特异度为90.00%(9/10);结节型病灶检出7例,其中6例与病检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5.65%(22/23),敏感度为100%(6/6),特异度为94.12%(16/17);诊断不规则环形3例,其中3例与病检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5.65%(22/23),敏感度为75.00%(3/4),特异度为100%(19/19);^(18)F-FDG PET/CT诊断MPM病灶积聚类型环形、结节型和不规则环形的Kappa值分别为0.823、0.893和0.832。复发组^(18)F-FDG PET/CT环形病灶类型占比高于未复发组,且复发组SUVmax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12.40时预测MPM术后复发的效能较高(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86,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83.33%,约登指数为0.652。结论:^(18)F-FDG PET/CT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和区分不同病灶积聚类型的准确度较高,且环形样胸膜增厚与^(18)F-FDG PET/CT显像中SUVmax水平升高与术后复发转移存在关联,其中SUVmax对于预测MPM术后是否复发的效能较高。
    • 袁灿亮; 李进军; 金功超; 张冰; 常浩; 邵秋菊
    • 摘要: 目的分析贝伐单抗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合并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6例MPM合并胸腔积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26,贝伐单抗联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和对照组(n=30,A群链球菌联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且两组同时进行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的静脉化疗。分析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高血压严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9.5个月,试验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优于对照组的6.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试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5个月,对照组为14.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103)。结论贝伐单抗联合顺铂胸腔灌注化疗可提高MPM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