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5932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急救医学、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大会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文献由1242位作者贡献,包括等、郭继鸿、张林等。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932篇
占比:99.66%
总计:156468篇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研究学者
- 等
- 郭继鸿
- 张林
- 赖碁
- 傅向华
- 光雪峰
- 左明鲜
- 徐标
- 姚依群
- 曹庆艳
- 李伟
- 李晓红
- 杨秀娟
- 王伟民
- 王龙
- 郭红梅
- 金惠根
- 陈章强
- 丁雅英
- 严鹏飞
- 付娟娟
- 付迎新
- 代政学
- 任众环
- 何恢健
- 何秉贤
- 关敬树
- 冯大跃
- 刘令彬
- 刘宗军
- 刘峰
- 刘建丽
- 刘晓村
- 刘淑君
- 刘蕊
- 卓苑红
- 卢全兴
- 卢喜烈
- 卢静
- 叶慧明
- 叶飞
- 吴常君
- 吴强
- 周书明
- 周京敏
- 周大成
- 唐小英
- 姜波
- 姜铁民
- 孙丽红
-
-
陈志贤;
朱宗成;
盛晓东;
金静
-
-
摘要: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炎症反应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PCI术后予以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观察组PCI术后予以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炎症因子含量;PCI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超声,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和新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占比。结果术后,2组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可有效降低急诊PCI术后高炎症反应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远期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
李宗赢;
孙亚飞;
张培培;
王娜
-
-
摘要: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多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可开通犯罪血管,改善心肌灌注,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但在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急诊PCI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少见,现进行报道。
-
-
徐春红;
沈丽萍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法舒地尔治疗对其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法舒地尔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及治疗前、后的心肌损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法舒地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率,改善心肌损伤指标水平。
-
-
常永茂;
席银娟;
刘昕;
樊欣;
赵生环
-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术中应用阿托品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酒泉市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104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心室颤动将患者分为心室颤动组和无心室颤动组。观察组患者在行急诊PCI手术过程中均静脉注射足量阿托品,对照组则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猝死、无复流、心室颤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心室颤动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后,观察组患者无复流、心室颤动、反复缺血性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χ^(2)=5.976、8.253、5.342、5.021、4.472,P 1 500μV、入院时STmax> 300μV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4.438、4.041、4.438、2.407、4.438、4.299、5.393、8.914、4.379、4.093、8.143、2.064、4.158、3.934,均P 1 500μV、STmax> 300μV、右冠状动脉为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0级、左主干病变、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 360 min、PCI术前心室颤动、既往心电图QRS时限延长、既往心肌梗死史、伴右心室心肌梗死;而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的保护因素包括使用β阻滞药、阿司匹林、入院时血钾水平偏高、术中使用阿托品[OR(95%CI)=6.562(2.171~13.365)、4.258(2.372~10.447)、3.267(1.683~6.976)、2.736(1.058~4.125)、2.288(1.291~4.389)、3.382(2.379~4.681)、3.825(1.649~6.813)、1.078(1.011~1.109)、1.651(1.020~3.009)、6.957(3.719~10.618)、0.653(0.372~0.938)、0.371(0.282~0.628)、0.481(0.180~0.819)、0.734(0.541~0.912),均P <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众多,术中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
-
刘鸿玲
-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并发心室纤颤(V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9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术中并发VF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分析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术中并发V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IS≥3%、冠脉Gensini评分>85分以及LVEF1,P85分以及LVEF<50%可能会增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术中并发VF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该类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及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以改善预后.
-
-
陈锦峰;
周素芸;
唐良秋;
陈宝峰;
陈云宪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硫酸阿托品对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的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纠正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于PCI术中出现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8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PCI术中闭塞血管开通后出现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后,观察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小剂量硫酸阿托品,对照组经外周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硫酸阿托品.比较2组术前基线资料、冠状动脉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纠正指标以及术后1周和1、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和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入院时胸痛时间、病变血管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在30 s内纠正成功率更高[100.0%(40/40)比60.0%(24/40)],房室传导纠正时间、从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到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所需要的时间和PCI手术时间更短[(7.6±1.2)s 比(38.0±15.3)s,(10.2±2.1)s 比(45.4±5.9)s,(8.4±2.3)min 比(16.5±5.2)min],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更低[(29±11)帧/s比(38±13)帧/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30 min心绞痛缓解比例和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以及术后1周和术后1、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导管小剂量硫酸阿托品,对纠正STEMI患者PCI术中出现的再灌注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
代少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Aslanger征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其他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病变的价值.方法 6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出现Aslanger征分为Ⅰ组(有Aslanger征,26例)和Ⅱ组(无Aslanger征,40例).两组均进行心电图检测及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冠脉造影结果,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支数.结果 Ⅰ组患者的STV3R~V5R↑、STV7~V9↑、STV4~V6↓、STV1↑、STavF↓占比均高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梗死部位在右冠状动脉(RCA)近端占比84.62%高于Ⅱ组的42.50%,RCA中远端占比11.54%、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占比3.85%低于Ⅱ组的35.00%、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重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718,P=0.007<0.05).Ⅰ组患者单支病变占比11.54%低于Ⅱ组的60.00%,双支病变占比42.31%、三支病变占比46.15%高于Ⅱ组的17.50%、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langer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RCA近端及心电图相邻导联ST段抬高,存在Aslanger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冠脉狭窄及病变的风险度更高.
-
-
林军花
-
-
摘要:
目的:观察在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应用心电图的效果.方法:选取在2019年7月-2020年6月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临床观察对象;对入院患者均予以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心电图的应用效果.结果:7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患者分别为63例、15例;对比该结果可见心电图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24%、80.00%、92.31%,漏诊率4.76%,两种方式诊断具有一致性.对比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患者心电图特征,可见:前者V3ST抬高总和明显高于后者(P<0.05);其Ⅱ、Ⅲ、avF ST抬高总和则远低于后者(P<0.05);且ST抬高V1/V2≥1、Ⅱ/Ⅲ≥1患者比例也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中效果显著,可行推广.
-
-
陈韦;
史冬梅;
许艳玲;
蒋宏粉
-
-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合并右心室梗死在临床观察方面的差异,以便护士及早发现右心室梗死先兆,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将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例为A组,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梗组例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补液量进行对比.结果 B组发生低血压及休克、恶心呕吐、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发生心律失常例数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快速补充合适液体量是抢救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也能有效改善患者右心功能.护士尽早发现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征兆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创造良好条件,改善预后.
-
-
李森林;
赵东坡
-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急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心脏变时性功能变化的讨论. 方法:相关数例冠脉造影及PCI相关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结果:第一例患者由于窦房结动脉直接缺血所致功能缺失,待细胞水肿期过后仍无恢复,则依赖人工起搏,所以本身年龄偏大、窦房结功能退行性变患者,PCI时对于可能影响窦房结动脉的处理需谨慎.第二例患者,血栓毗邻窦房结动脉,PCI术一定会影响窦房结动脉血供,可能会导致一过性传导异常,很大几率数天后功能恢复,但行姑息处理后的结局非常完美,不失为上佳策略. 结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虽然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但并不能改善窦房结功能。因此,仍需植入起搏器治疗。合并冠脉狭窄的病态窦房节综合征患者,起搏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
-
杨晓芸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5%~28%.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心肌梗死范围较大,院内病死率较高.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开展与普及,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和心电图改变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结合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讨论如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累及到多支冠脉病变,且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患者往往预后不佳,住院期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表现在Killip分级增加,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增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对阻塞血管进行再灌注治疗,以便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房室传导功能。因此,医务人员无论什么时候看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时都应该对患者的病情和危险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以确定是否需要紧急再灌注治疗,这对于降低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
-
傅向华;
魏志敏
- 《第七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4年会暨第三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单盲、安慰剂随机对照的方法评价静脉应用山莨菪碱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合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肾功能的保护效应.rn 方法:入选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病房的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合并糖尿病肾病连续病例。将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山蓖蓉碱组(ANI组)和对照组(CON组)。rn 结果:累计入选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病房的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合并糖尿病肾病连续病例78例,其中ANI组39例(男性30例,平均年龄58.0士6.79岁),CON组39例(男性29例,平均年龄57.1生5.30岁)。所有患者均按试验设计完成试验。rn 结论:直接PCI术前及术后静脉应用山食若碱可减轻对比剂对肾功能的损伤,降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CIN的发生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
傅向华;
李伟;
邢坤;
汪雁博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在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前,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菪碱是否可减少/避免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入选患者为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治疗的AIMI患者。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山食若碱组,72例,IRA开通前预防性冠脉内给予山食若碱lmg/5ml;生理盐水对照组,71例,IRA开通前冠脉内给予生理盐水5m1。全部患者均经挠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和/或PC工治疗。由两位介入心脏病专家对所有量化的冠脉造影组织灌注指标进行判定,包括初始TIMI血流、术后TIMI血流、校正TIMI血流计帧数, TIMI心肌灌注分级。应用有创导管法在山食若碱给药前、给药后1min, 5min,10min测定冠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术前及术后每4小时查一次心肌坏死标记物,以峰值CK-MB及cTnI水平间接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入院时及术后90min各查心电图一次,以ST段回落(STR)程度作为反映术后心肌再灌注水平的间接指标,并把两组完全STR(术后90min时较比入院时ST段抬高之和下降妻70%)的比例定义为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十复发心肌梗死十靶血管血运重建,MACEs)。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描述山食若碱组冠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及心率随时间的变化。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可以导致完全STR的相关可能因素。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部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 16. 0统计软件的辅助下完成。结果:PCI术后,山食若碱组TIMI3级及TMPG 3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山莨若碱组心电图上ST段明显回落,ST段抬高之和从10.0±4.2 mm下降到5.8±1.7 mm,两组完全STR的比例有显著差别冠脉内给予山莨若碱后,冠脉血压及心率适度升高,用药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严重的过缓、过速型心律失常。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脉舒张压降低及心率减慢是造成不完全ST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莨若碱则为完全STR的保护性因素。住院期间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再次心肌梗死,1例患者需要靶血管血运重建。出院后30天内的随访中,山食若碱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和5例患者出现MACEs。结论:预防性冠脉内应用山食若碱可减少AIMI-PCI后无复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用药安全可行。
-
-
罗丕泽;
黄新贵
- 《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某院成功救治一例82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抢救过程思路清晰,处理得当,该患者恢复顺利,无论是近期与远期效果均非常好,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病例特点、病理分型,及临床诊断进行介绍,对其救治体会做一综述。
-
-
-
傅向华;
李伟;
汪雁博;
邢坤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评估不同的预防性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给药策略对AI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无复流的预防及心肌再灌注的改善作用.方法: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对照研究。A组(阿托伐他汀20mg,联合山莨菪碱1mg,n=28);B组(阿托伐他汀20mg,联合山莨菪碱2mg,n=28);C组(阿托伐他汀80mg,联合山莨菪碱1mg,n=28);D组(阿托伐他汀80mg,联合山莨菪碱2mg,n=28).结果:PCI术后,D组TMPG 3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TIMI3级及完全STR的比例均有高于其它各组的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以峰值CK-MB为观察目标时,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峰值CK-MB水平的协同效应,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高剂量的山食若碱(2mg)联合阿托伐他汀(80mg)可更好地改善AI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和心功能,改善临床预后。
-
-
陈章强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患者男性,68岁。因心前区持续性疼痛1小时余于2012年10月16日急症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口唇紫绀,大汗,呼吸急促,两肺呼吸音增粗,两肺底可闻及少量湿性罗音,心脏不扩大,HR102次/分,心音低顿,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8月16日冠脉造影结果:左旋支中远端85%狭窄,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0%狭窄,远端血流TIMIⅠ级右冠无狭窄.由于患者经济困难,不能支付PCI术的费用,只有给予"尿激酶"50万单位静脉推注,然后再静脉快速滴注"尿激酶100万单位"(半小时之内滴完),再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扩冠脉"等治疗2周后于9月2造影结果示:原来狭窄处几乎完全畅通,残余狭窄不到10%,远端血流TIMIⅡ-Ⅲ级.讨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3小时之内,无溶栓禁忌症,及时给予“溶栓治疗”,相当于行急诊PCI治疗,血管再通率达90%以上,这在基层医院不愧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未缓解症状,心电图ST段在溶栓后2小时之内未能回落,提示,溶栓为未成功,应想办法再行补救PCI,加强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抗动脉硬化治疗。
-
-
李森林;
赵东坡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心肌梗死与相关传导系统关联。方法:PCI相关分析。结果:二者有必然联系。结论:对于病因不明的SSS患者不能轻易诊断为冠心病;没有心肌缺血典型临床表现改变的高龄患者,窦房结本身退行性改变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即使临床上有明显心绞痛患者,其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病变,但冠状动脉病变也可能未累及窦房结动脉。接受了PCI术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得到解除,心肌血氧供应增加,患者心绞痛消失或减轻.心功能普遍改善,但患者的窦房结功能仍然没有恢复和改善,部分患者表现为完全性起搏器依赖;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但并不能改善窦房结功能,表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能与心肌缺血无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虽然可以改善心肌缺血,但并不能改善窦房结功能.因此,仍需植入起搏器治疗。合并冠脉狭窄的病态窦房节综合征患者,起搏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