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345980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急救医学、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七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再灌注治疗的相关文献由1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州、杨跃进、王乐丰等。

再灌注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5980 占比:99.87%

总计:346416篇

再灌注治疗—发文趋势图

再灌注治疗

-研究学者

  • 张敏州
  • 杨跃进
  • 王乐丰
  • 邹阳春
  • 史载祥
  • 吕树铮
  • 杨新春
  • 沈卫峰
  • 胡大一
  • 赵京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娴; 边灿军; 吕钿; 潘瑞根; 冯建钜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效果的评价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根据溶栓前3D-ASL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不同匹配情况将患者分为3D-ASL>DWI组(22例)、3D-ASL=DWI组(14例)和3D-ASLDWI组和3D-ASL=DWI组患者溶栓治疗后7 d的ADC值和CBF值均增加,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溶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溶栓疗效与3D-ASL/DWI匹配有明显相关性(r=0.789,P<0.001)。结论3D-ASL可用于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再灌注的效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 张文一; 李帅; 毛丽; 郑超; 张璇
    • 摘要: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如何有效防治是医院管理的难题。某大型医院对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搭建了救治绿色通道,组建了基于移动端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构建了急诊区域标准化诊疗路径,并应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流程监测,规范了急性脑梗死急救流程,推动了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显著提高了患者救治效率。但在院前急性脑梗死高危人群早期识别、院内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质量监控等方面还需持续改进。
    • 白涛; 段正昊; 徐长虹(综述); 冯娟(审校)
    • 摘要: 随着卒中单元的广泛开展以及目前诊疗技术的普遍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在近7 y内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病因,并且是患者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一项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相关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损失仍在上升[1]。
    • 周立新; 倪俊
    • 摘要: 院内卒中是指因其他疾病住院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卒中,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缺血性卒中。与社区卒中相比,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更为复杂,除了栓塞、低灌注、高凝状态,医源性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之一。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良功能预后和死亡率均较社区患者显著增高,研究提示基础疾病较多、围手术期栓塞所致脑梗死范围更大以及再灌注治疗率较低等因素均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卒中并快速启动绿色通道是影响院内卒中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院内卒中急救体系建设的重点;另外,提高再灌注治疗率也是院内卒中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我国院内卒中救治的流程和体系尚未建设完善,后续需要多中心参与的相关研究为建立和完善院内卒中急救体系,提高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证据支持。
    • 王桂林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及饮食方式的变化,该病患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每年至少有50万新发病例,形势严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作为一种典型类型,心电图动态演变特征明显,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所致,在发病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可显著提高存活率,降低致残率[1]。
    • 刘子悦; 朱以诚
    • 摘要: 院内卒中患者虽然卒中发病时置身医院环境,但由于其基础病情复杂、识别困难、治疗禁忌证多等因素,存在再灌注治疗延迟和再灌注率低等情况,是导致院内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针对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流程中不同环节的延误原因,加强院内卒中识别、改进溶栓绿色通道流程、重视头颅影像学中灌注成像检查等措施有利于改善院内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延误。我国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尚未完善,未来需结合我国国情、院内卒中的特征以及先进中心的经验,加强绿色通道诊治流程建设和改良,以改善院内卒中患者的预后。
    • 洪月慧; 韩广淞; 吴娟娟; 沙宇惠; 付瀚辉; 周立新; 朱以诚; 倪俊
    • 摘要: 目的基于北京协和医院自2021年以来构建的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回顾性分析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对院内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3月-2022年1月因非卒中病因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收集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新发卒中临床及影像资料、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出院时神经功能结局。采用NIHSS评估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程度(NIHSS 0~5分为轻型卒中,NIHSS 6~42分为中重度卒中),采用mRS评估出院时功能结局。根据卒中发病时间和是否采用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将患者分为原流程组、新流程组(自2021年1月以来采用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在全院开展卒中识别与预警培训,组建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讨论会及流程演练等)。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mRS 0~2分)比例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203例,中位年龄为64(52~72)岁,其中男性126例(62.1%)。急性期NIHSS中位数为5(2~10)分,其中中重度卒中100例(49.3%)。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者23例(11.3%),其中静脉溶栓2例(1.0%),血管内治疗20例(9.9%),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1例(0.5%)。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原因包括存在禁忌证104例(51.2%)、非时间窗内67例(33.0%)、其他原因(如患者或家属拒绝再灌注治疗等)9例(4.4%)。出院时mRS中位数为3(1~4)分,结局不良103例(50.7%),其中死亡14例(6.9%)。采用原流程、新流程的院内卒中患者分别为145例(71.4%)、58例(28.6%),新流程组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高于原流程(27.6%vs.4.8%,P<0.001),尤其是血管内治疗(24.1%vs.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OR 1.036,95%CI 1.014~1.059)、中重度卒中(OR 10.951,95%CI 5.338~22.467)是院内缺血性卒中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新流程组出院时功能良好患者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内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中重度卒中和预后不良比例相对高。优化院内卒中救治体系包括卒中识别与预警培训、组建多学科卒中救治团队等举措,可显著提高接受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患者比例,相对提高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患者比例。
    • 汤月芳; 黄美梅; 朱成焕; 陈嘉豪; 谢沛标; 张英文; 刘世强; 李晓红
    • 摘要: 目的 评价医院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在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提高再灌注治疗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18年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早期收治的198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至2020年规范化建设后期收治的231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的6项质控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时间、ECG远程传输比例和绕行急诊及CCU直达导管室比例两组数据均达到胸痛中心质控指标,但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首份心电图至确诊时间和入门至导丝通过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能够缩短发病12 h内的急性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再灌注率,尤其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治疗率。
    • 于淼; 张文琪
    •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前左心室血栓的发生率为7%-46%[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左心室血栓(LVT)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至4%-6%。但左心室血栓的发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化,使栓塞、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发病率增高[2-3],从临床角度来看,早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血栓很重要,左心室血栓的检测也会影响不断增加的患者人群可用的治疗方案[4-5]。1左心室血栓形成的机制Virchow的三联征是AMI后LVT形成的基石,包括内皮损伤、血瘀和高凝状态[6]。从机械角度来看,梗死区域受损内皮细胞的局部变薄和扩张几乎是立即开始的,增加了壁应力,并可能导致室壁瘤的形成。
    • 任秀涛
    • 摘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心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类型,发病快、进展迅速,有一定的死亡率,其病理机制是在易损斑块基础上斑块糜烂、破裂、出血,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部位的心肌严重缺血、急性坏死。能否及时诊断STEMI、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及预后。恢复冠脉血流的治疗手段有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血管旁路移植术,这几种治疗措施各有优势,其中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STEMI患者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在建立胸痛中心的医院中,PCI已成为STEMI患者优选的再灌注治疗方式,溶栓治疗已逐渐成为二线治疗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