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1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68464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基层医学论坛、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中国老年健康论坛2015暨首届中国老年健康服务大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由1712位作者贡献,包括等、曲东锋、李丽等。

静脉溶栓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9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68464 占比:99.78%

总计:369280篇

静脉溶栓治疗—发文趋势图

静脉溶栓治疗

-研究学者

  • 曲东锋
  • 李丽
  • 李强
  • 刘丽
  • 李斌
  • 李红
  • 林茂华
  • 王莉
  • 王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司文兰
    •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责任制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9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对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绪状态及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及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责任制护理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 许香香; 陈宝春; 林凤芹
    • 摘要: 目的探讨流程质控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7月该院接受的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象,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未采用流程质控诊治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7月—2021年7月采用流程质控诊治的8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急诊救治环节所用时间,两组溶栓前和溶栓15 d后NIHSS评分和MMSE评分情况,两组溶栓后出血转化、住院天数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卒中小组到达时间、检查单缴费时间、血液送检时间、CT检查等待时间、家属决策时间、取药时间、办理入院时间、血液检查时间、入院之溶栓药物使用时间(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11.39±6.63)d短于对照组的(16.46±7.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1,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中采用流程质控干预能够明显缩短各救治环节所用时间,可提高救治效率,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 白奕斌; 朱海清; 冯书珍; 黄永华; 伍志德; 唐剑锋; 梁佳雄; 袁东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V_(min))、最小血流量(Q_(min))、动态阻抗(DR)、脑血管外周阻力(R)、临界压力(CP)、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NSE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O、ET-1、NSE水平,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 徐影
    • 摘要: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依据患者是否脑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15例)与未出血组(75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糖尿病占比46.67%、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77±1.73)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152.18±9.14)mm Hg(1 mm Hg=0.133 kPa)、溶栓24 h后舒张压(83.78±11.05)mm Hg、血钠(139.59±5.56)mmol/L、血糖(8.36±1.11)mmol/L、检出CT低密度病灶占比40.00%均高于未出血组的16.00%、(10.56±1.35)分、(138.61±19.44)mm Hg、(71.88±12.55)mm Hg、(134.79±6.31)mmol/L、(6.74±1.35)mmol/L、14.67%,发病至溶栓用时(3.91±1.57)h长于未出血组的(2.68±1.2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用时、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均为溶栓治疗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发病至溶栓用时、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等。
    • 宋灵芝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年龄段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收治的200例不同年龄段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不同年龄段分成50~60岁组,60~70岁组,70~80岁组以及80岁以上组,每组各50例患者。比较治疗后所有组别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mRS)评分,出血情况。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mRS评分、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0~60岁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0%,60~70岁组的72.00%,70~80岁组的68.00%,80岁以上组的5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94,P<0.05);50~60岁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出血率均低于70~80岁组以及80岁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可以在静脉溶栓中获益,而患者年龄较低的其获益更高,预后会更加理想。
    • 徐俊英; 郎素芝; 雷东; 郝朝伟; 姚树森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值(NLR)联合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61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LVO患者,收集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相关资料,统计NLR和ASPECT评分。根据发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90例)和预后良好组(7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分析NLR、ASPECT评分与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其预测患者神经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心房颤动比例、侧支循环分级0~1级比例、入院NIHSS评分、血管再通失败比例、颅内出血比例、术前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术前ASPECT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分级0~1级、血管再通失败比例、术前ASPECT评分<7分、术前NLR≥1.86是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NLR、ASPECT评分预测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截断值分别为1.89、7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6、0.783,NLR联合ASPECT评分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单独NLR、ASPECT评分预测(Z分别为4.772、4.207,P均<0.05)。结论高NLR、低ASPECTS评分与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有关,NLR联合ASPECTS评分可较好地预测AIS-LVO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发生。
    • 魏从兵; 王丹; 魏进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予保守治疗,B组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C组予静脉溶栓,D组予动脉拉栓或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拉栓。统计各组治疗3 d、7 d、14 d后死亡率;生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A组死亡10例,B组死亡7例,C组死亡5例,D组死亡2例,A组死亡率高于另外3组(P<0.05)。治疗14 d时,4组较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下降(均P<0.05),且D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C组,C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组,B组的NIHSS评分低于A组(均P<0.05)。治疗14 d后,D组的BI评分高于A、B、C组,C组的BI评分高于A、B组,B组的BI评分高于A组(均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微出血灶应尽早启用抗栓治疗。
    • 李莎
    • 摘要: 目的:对静脉溶栓治疗在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研究对象数量共90,患者收治时间为 2020 年 1 月到 2022 年 2 月,患病类型为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为老年人,治疗方法为分组依据,实施对照组与观察组分组,前者常规治疗,后者静脉溶栓治疗。 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药物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更低(P<0.05)。 结论:静脉溶栓应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改善有益,临床实践中应以患者体征指标为基准,推广使用静脉溶栓。
    • 孙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经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6例。常规组采用药物口服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远端血流恢复率)、预后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血管再通率、远端血流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MBI)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溶栓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及远端血流再恢复率,改善其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 唐毅华; 秋超; 蒋庆雨; 张卓一
    • 摘要: 阿替普酶是目前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但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却很低[1]。人们对静脉溶栓的接受程度低,多是认为静脉溶栓可使出血风险明显增高,但获益却可能不明显。为了探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