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9834篇;相关期刊39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河南省第八届神经内科医师年会、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全国急危重病护理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中青年医师急危重症论坛等;大面积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298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群才、李新立、李军等。
大面积脑梗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834篇
占比:93.33%
总计:21252篇
大面积脑梗死
-研究学者
- 刘群才
- 李新立
- 李军
- 李涛
- 夏强
- 张静
- 宿英英
- 张艳
- 李莉
- 洪有波
- 王军
- 邓桂辉
- 邵汝升
- 韩漫夫
- 上官稳
- 任力杰
- 刘刚
- 刘晓满
- 刘玉琪
- 叶红
- 周丽
- 周永香
- 姜丹
- 孙宝山
- 孙新虎
- 孙树杰
- 崔敏
- 张丹红
- 张志勇
- 张爽
- 张良龙
- 张蓝
- 张运周
- 彭军
- 朱青峰
- 李娜
- 李永安
- 李花莲
- 杨凯
- 滕军放
- 王丽丽
- 王冠军
- 王晓燕
- 王浩
- 王辉
- 田桂杰
- 范琳琳
- 董志领
- 董成龙
- 蒋东晓
-
-
欧鸿儒;
单志斌;
简坚成;
罗洪;
朱杰琳
-
-
摘要:
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状态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发恶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收治的4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T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血管造影(CTA)将其分为脑侧支循环良好组(29例)和脑侧支循环不良组(1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及并发恶性脑水肿情况。结果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CT脑灌成像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低灌注,患侧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平均通过时间(MTT)长于健侧、PS通透性高于健侧(P0.05)。脑侧支循环不良组无缺血半暗带及并发恶性脑水肿发生率均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结论脑侧支循环不良加重脑血流低灌注可能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展恶性脑水肿的一个影响因素,早期重视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
邱华辉
-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脑-硬膜-动脉血管成形术(Encephalo duro arteriosynangiosis,EDAS)治疗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的疗效以及与脑灌注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16例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接受大骨瓣减压术联合脑-硬膜-动脉联合血管成形术(研究组),以及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疗的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接受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记录并分析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6月的ADL评分以及CT脑灌注成形(CTPI)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中,CT提示5例存在脑梗死灶,CTPI提示32例均存在脑灌注异常。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研究组AD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研究组术后复查CTPI,其中CBF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在随访至1个月时,研究组CBF和rCBF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的CBV和MTT均有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骨瓣减压术联合EDAS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后,病人的脑组织灌注均得到改善,远期预后优于单用大骨瓣减压术,是可靠合理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
李非;
张国来
-
-
摘要:
大面积脑梗死是指一种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预后极差的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的沉重负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监测是神经监护的重要内容,在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已取得共识,但在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是否获益尚无定论;本文将对颅内压监测技术及相关的禁忌症、并发症、注意事项、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作一综述。
-
-
张桂菊
-
-
摘要:
目的: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和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方法:选择从 2014 年 9 月到 2015 年 10 月本院住院治疗的 50 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对其进行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同时予以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经外科手术治疗之后,30 例嗜睡及浅昏迷者中没有出现死亡的现象,且仅有 2 例患者出现了重残的结果,而中重度昏迷者中有 3 例在术后出现了病死现象,死亡率为 15%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随访调查发现,嗜睡及浅昏迷者中有 20 例患者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正常,而中重度昏迷者中仍然有 11 例患者不能实现生活自理。 结论:研究表明,对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早期行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同时进行手术室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对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临床医学中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
-
赵慧敏;
陈鹏;
徐勤荣;
侯晓夏;
冯红选
-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面积脑梗死(MCI)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变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08—2020-08在苏州市立医院住院治疗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根据检查结论分为MCI组(n=49)和非MCI组(n=125),选择同期104例体检非脑梗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包括Eos、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对有组间差异的指标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三组冠心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Eos、Hcy存在组间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二天Eos、入院NIHSS评分、住院感染是MCI的危险因素。结论:MCI患者急性期的Eos较低且下降程度更显著,第二天Eos、入院NIHSS评分、住院感染率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
杜凤云
-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在颅脑外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作用。方法纳入颅脑外伤保守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计100例,均于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诊治,均行保守治疗,通过投掷骰子方法均分,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联合中医护理措施,对比患者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前,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对比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更低,认知功能、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79.72±14.02)分,高于对照组的(167.78±1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对颅脑外伤保守治疗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予以改善,可恢复肢体功能和个人自理能力,对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有推广价值。
-
-
陶志强
-
-
摘要:
目的:探讨更有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恶性脑水肿的外科方法。方法:选择超时间窗或取栓失败、保守治疗过程中预期发生恶性脑水肿的病例,使用充分内减压而保全颅骨的方法。结果:6例患者全部存活出院。没有一例发生硬膜下积液等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9个月的随访期内,6例患者5例存活。1例患者能自行走动。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恶性脑水肿的患者,用单纯内减压方法处理,存活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
孙鹏慧;
李莹莹;
刘鑫;
贾学佳;
贾秀琴;
杨旗
-
-
摘要: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的影像标志物,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急诊或神经内、外科收治的SAP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否增加≥4分,分为ND组与非ND组。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指标差异;其次,将单变量分析P4.5分),ND转化风险越高。丘脑梗死的特异度且诊断价值较高,可以预测SAP发生ND。脑梗死范围及肺部CT评分联合预测ND的敏感度高,漏诊率低,可以提示临床对于可能发生ND的患者重点关注。
-
-
魏从兵;
王丹;
魏进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予保守治疗,B组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C组予静脉溶栓,D组予动脉拉栓或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拉栓。统计各组治疗3 d、7 d、14 d后死亡率;生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A组死亡10例,B组死亡7例,C组死亡5例,D组死亡2例,A组死亡率高于另外3组(P<0.05)。治疗14 d时,4组较治疗前比较NIHSS评分均下降(均P<0.05),且D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C组,C组的NIHSS评分低于A、B组,B组的NIHSS评分低于A组(均P<0.05)。治疗14 d后,D组的BI评分高于A、B、C组,C组的BI评分高于A、B组,B组的BI评分高于A组(均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微出血灶应尽早启用抗栓治疗。
-
-
李艳芳;
王艳;
朱德坤
-
-
摘要:
目的分析发病6 h内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1例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溶栓后的效果。结果本研究2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及其他有效救治后,存活患者14例(66.67%),2例症状明显改善(9.52%),1例(19.5%)发生神经功能障碍;死亡6例(28.57%)。结论大面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部分患者有明显效果,但大多数患者效果不理想,致残率及死亡率高。
-
-
王学慧;
陈立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依达拉奉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天及治疗后28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高压氧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可靠.
-
-
-
-
-
-
田金英
- 《河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患者以"胸闷气短4个月,加重4天"为主诉急诊入我院呼吸内科,根据其症状突发右肢无力,意识不清,查体:浅昏迷状态,右侧中枢性面瘫、肢体瘫,头颅MRI示左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梗塞,定位诊断栓塞性脑卒中,AHA/ASA指南建议: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PFO的患者,应予以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复发(ClassⅡa);对虽经药物治疗而脑卒中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施行PFO封堵(ClassⅡb)。PFO封堵术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下列PFO患者需考虑进行封堵治疗:PFO伴或不伴房间隔瘤,或伴右向左分流时;PFO伴不明原因的脑卒中;PFO伴不明原因TIA发作或颅内缺血性病变;PFO合并不明原因的颅外血栓栓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