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功能恶化

神经功能恶化

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05254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2015年湖北省神经康复学术会议等;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文献由26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庆新、孙卫东、孙葳等。

神经功能恶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5254 占比:99.99%

总计:1105341篇

神经功能恶化—发文趋势图

神经功能恶化

-研究学者

  • 刘庆新
  • 孙卫东
  • 孙葳
  • 崔玲伟
  • 张莉
  • 朱蔚东
  • 李腾宇
  • 樊琪
  • 王超
  • 田力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卫卫; 许晓辉; 刘超; 张莉; 段智慧
    •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成像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发病时间<4.5 h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标准,并自愿接受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收集具有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多模式磁共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END组)和非恶化组(nEND组)。将是否存在FVH征的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阳性征象与静脉溶栓后END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分析FVH征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病灶的位置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108例,其中30例(27.8%)发生EN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NIHSS评分、初始DWI缺损体积、重度脑白质疏松、远端FVH阳性与END显著相关(P<0.05)。远端FVH阳性患者位于DWI病灶外31例,位于DWI病灶内39例,位于DWI病灶内的FVH阳性患者更易出现END。结论远端FLAIR FVH征可作为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子,也同卒中严重性和梗死体积有关。位于DWI信号之内的FVH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强相关,位于DWI信号之外的远端FVH征可能代表缺血半暗带,对静脉溶栓患者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丁意平; 黄双娇; 李达文; 盛世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SSS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3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大脑中动脉SSSI患者213例,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分为END组(n=26)和非END组(n=187)。将WMH分为脑室周围WMH和深部脑白质WMH,用Fazekas量表对白质高信号进行分级。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影像资料及WMH严重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WMH严重程度与大脑中动脉单发皮质下小梗死END的关系。结果 213例大脑中动脉SSSI患者大部分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其中内囊、放射冠区、丘脑、半卵圆中心、和侧脑室后角分别占56.81%、15.49%、14.55%、10.80%、2.35%;其中26例患者(12.21%)发生END;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既往脑梗死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服用史、入院NIHSS评分、基线舒张压、收缩压、WBC、LDL、TG、TC、UA、PLT、BUN、Scr、CRP、HCY、Hb、入院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卒中后END组高血压病史的比例、WMH严重程度、侧脑室后角梗死比例均高于非EN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脑室后角梗死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535,95%CI=2.007~105.271;P=0.008);以轻度WMH为参照,中度WMH(OR=11.228,95%CI=3.341~33.733;P=0.000)与重度WMH(OR=7.030,95%CI=2.244~22.021;P=0.001)均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WMH及侧脑室后角梗死是大脑中动脉SSSI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常颖; 田艾琳; 田婧茹; 焦泊宁
    • 摘要: 目的探究中老年人短暂症状性脑梗死(TSI)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TSI患者180例,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成恶化组(46例)及非恶化组(134例)。比较两组基线治疗,各项生化指标水平,血清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恶化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人数占比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且入院时NIHSS评分、ARWMC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恶化组(P<0.05)。恶化组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0.05)。两组血清铁蛋白、hs-CRP水平对比,恶化组显著高于非恶化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ARWMC评分、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hs-CRP是TSI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ARWMC评分、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hs-CRP是TSI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 李琛; 李书颖; 阴雨; 剧一
    • 摘要: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患者神经功能恶化、提高其远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关注和探索的关键之处。近年来替罗非班作为一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因其具有良好迅速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逐渐被应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关于替罗非班是否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急性PIS,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本文就替罗非班治疗PIS的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孙鹏慧; 李莹莹; 刘鑫; 贾学佳; 贾秀琴; 杨旗
    • 摘要: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ND)的影像标志物,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急诊或神经内、外科收治的SAP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否增加≥4分,分为ND组与非ND组。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指标差异;其次,将单变量分析P4.5分),ND转化风险越高。丘脑梗死的特异度且诊断价值较高,可以预测SAP发生ND。脑梗死范围及肺部CT评分联合预测ND的敏感度高,漏诊率低,可以提示临床对于可能发生ND的患者重点关注。
    • 林小惠; 陈鸿宾; 林菲菲; 袁其琳; 熊文婷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早期(发病7d内)有无神经功能恶化分为临床恶化组(21例)和临床无恶化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前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以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治疗后7d,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结果临床恶化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D-二聚体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4,敏感度为52.48%,特异度为89.1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低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临床恶化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临床无恶化组(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闭塞血管再通成功率显著降低密切相关,可使脑出血转化、大面积脑梗死、脑疝等发生率显著升高,且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能作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指标,有助于对预后的评估和治疗策略的制订。
    • 罗纯; 潘逸阳
    • 摘要: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安慰剂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加曲班+氯吡格雷治疗,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凝血功能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患者中采用阿加曲班治疗,利于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杨远芳; 滕跃华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7例老年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n=52)与非END组(n=165)。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指标与END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Lp-PLA2、RDW对END的评估价值。结果:217例老年AIS患者中52例(23.96%)发生END。与非END组相比,END组发病到静脉溶栓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和溶栓时间更长、入院时NIHSS评分更高、血清Lp-PLA2及RDW水平更高(分别t=3.318、4.957、4.264、15.196、4.191,均P<0.05)。Lp-PLA2、RDW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389、0.311,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NT(OR=1.093)、入院时NIHSS评分(OR=1.135)、Lp-PLA2(OR=1.629)、RDW(OR=1.344)均是EN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RDW评估END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07、0.666,敏感度分别为84.62%、50.00%,特异度分别为89.09%、83.03%。结论:Lp-PLA2、RDW均与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发生相关,Lp-PLA2、RDW水平较高提示患者END发生风险大。
    • 欧阳肇儒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附属均安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收治的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26例)和未恶化组(136例)。统计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END的发生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共26例发生END,END发生率为16.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化组中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发生吞咽功能障碍、责任大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狭窄或闭塞、责任梗死部位为前循环患者占比,以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恶化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发生吞咽功能障碍、责任大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狭窄或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95、3.333、2.445、3.235、2.705、2.309,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发生吞咽功能障碍、责任大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狭窄或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降低患者END的发生风险。
    • 农媛; 黄日玲; 黄月琼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8月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29例及非恶化组6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恶化组患者女性、发热、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等比例以及入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均高于非恶化组(P<0.05),而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溶栓剂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END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治疗前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偏高、有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使用rt-PA溶栓的AIS患者,较易发生溶栓后EN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