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调节剂
微生态调节剂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儿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133171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家庭用药、中国新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岐黄论坛——妇科炎症性疾病中医药防治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微生态制剂研究开发与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微生态调节剂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景云、康白、于莲等。
微生态调节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33171篇
占比:99.98%
总计:1133412篇
微生态调节剂
-研究学者
- 杨景云
- 康白
- 于莲
- 于敏
- 张霞
- 杨春辉
- 芦胜利
- 马淑霞
- 宋彬彬
- 霍继明
- 任锦玉
- 卓越
- 周丽
- 周殿元
- 夏先林
- 孟祥才
- 张翠珍
- 杨翔华
- 毛建娜
- 江萍
- 王久英
- 王云溪
- 艾江
- 谢钦铭
- 闻平
- 黄锡全
- 丁友昉
- 乐智勇
- 任力
- 任继秋
- 侯智韬
- 侯朝晖
- 刘丽玲
- 刘作易
- 刘庭志
- 刘德欣
- 刘西韶
- 单红梅
- 原艳丽
- 吴仕孝
- 吴庆田
- 吴炳新
- 周慧连
- 周春霞
- 周碧君
- 夏伟滨
- 夏培元
- 姜秀菊
- 孔庆友
- 孙冬岩
-
-
阿热爱·巴合提;
谭春明;
李平兰
-
-
摘要:
益生菌是一类被证实对人或动物有益的菌,也被称作人或动物的微生态调节剂,其生理作用广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在保障人畜健康或防治某些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开发和探索,越来越多的益生菌产品以乳制品、膳食补充剂、发酵及酶制剂或其他生物制剂的形式相继问世,全球益生菌产业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益生菌的临床应用也越发广泛,尤其是在抑菌、治疗肠道疾病、新生儿疾病及免疫性疾病方面,同时在降血压、降血脂、抗衰老、抗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体现出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了益生菌的分类及其在食品、药品、医疗业、畜牧业、农业和种植业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进行展望。
-
-
崔翠花
-
-
摘要: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随着对人体微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
-
钟燕;
朱红勇;
杨露露
-
-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66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抗生素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调节剂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水平情况;记录并比较患儿的退热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便检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腹泻持续时间、腹泻总病程、治疗第3天与第6天的便次、家长满意度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外周血PCT、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的外周血PCT、CRP、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便检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腹泻持续时间、腹泻总病程短于对照组,治疗第3天与第6天的便次少于对照组,家长对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生态调节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地降低患儿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缩短病程,减少便次,家长满意度较高。
-
-
孙秀梅;
杨雅茗;
李宛洋;
滑丽美;
魏影非;
于金花;
雷敏
-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期间营养、炎性、免疫指标及并发症等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收治的分型为IgA或IgG的初治MM 80例,根据化疗期间是否采用微生态调节剂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观察组化疗期间采用微生态调节剂,对照组化疗期间未采用微生态调节剂.观察比较两组化疗前1 d和化疗第6、13天营养、炎性和免疫指标,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组内血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CD4+和CD4+/CD8+经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腹泻、便秘和食欲缺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可改善MM化疗患者血白蛋白、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降低腹泻、便秘和食欲缺乏发生率.
-
-
杨世雄
-
-
摘要:
目的 研究对儿科所收治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采用微生态调节剂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消化系统疾病患儿8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分别接受抗生素治疗和微生态调节剂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5.0% 显著高于对照组82.5%,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各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微生态调节剂,改善患儿消化系统菌群平衡,能够使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表现得到改善,相比于抗生素具有更显著的应用价值.
-
-
-
-
马丽英
-
-
摘要:
目的: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阶段在我院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中选取10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黄连素和抗生素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额外给予微生态调节剂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恶心、呕吐、水肿、休克、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化系统疾病患儿临床治疗中应用微生态调节剂,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
-
许庆
-
-
摘要:
微生态学是现代社会衍生出的新学科,而微生态制剂应用到人体之后,可以利用调节、恢复人体内的生态平衡以抑制病菌繁殖,可以达到提升身体健康的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生态制剂和人体关系研究逐步深入进行,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显现出非常高的优势.本文以此作为基础,深入分析微生态制剂的分类、作用机制等方面,希望可以促进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
-
杨移斌
-
-
摘要:
微生态制剂通用名包括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活菌制剂等,主要是在微生态原理上对微生物进行调节,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活的正常微生物或微生物促生长物质等经培养、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使用对水产养殖生物无害的、活的微生物或者其分泌物等,通过扩大培养、发酵及干燥等工艺形成产品。其中在水产养殖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多为直接扩大培养得到的微生物,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养殖鱼类等寄主的健康水平,以促进宿主体内有益菌群生长,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得有害菌数量保持较低水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中应用较多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是芽孢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弧菌、假单胞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等。
-
-
王少峰
-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肠道菌群失衡(imbalance of gut microbia)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肠道菌群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祛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性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三度失衡,也成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oer infection),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被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给出了菌群失调的主要诊断依据与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益生菌。介绍了微生态调节剂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单红梅;
王婷婷;
陈杰;
蔡威;
赵立平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建立短肠综合征的大鼠模型,运用454测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解析短肠实验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鉴定出微生态调节剂对短肠相关的特定细菌类群.方法:将雄性SD大鼠(体重为220-250g)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短肠组(SBS组)、添加益生菌(双歧杆菌)短肠组(SBS-PRO组)、添加益生元(低聚果糖)短肠组(SBS-PRE组)、添加合生元(双歧杆菌+低聚果糖)短肠组(SBS-SYN组)、正常无手术组(Normal组).术后第15天取结肠内容物,RT-PCR检测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属的含量,采用bar-coded 454测序的方法分析16S rRNA基因,多变量统计方法解析短肠实验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鉴定出微生态调节剂对短肠相关的特定细菌类群.结果:RT-PCR显示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在SBS-PRE组和SBS-SYN组与SBS组相比均有明显上升趋势,SBS-PRO组与SBS组相比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6组实验大鼠的粪便样本进行了16S rRNA基因的V3区bar-coded 454测序,共分析了54个可用的样本,总共获得135360条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序列,包括24206条unique序列.用DOTUR划分OTU,在98%水平上得到3354个OUT.PCA和PLS-DA分析结果均显示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有分开的趋势;用PLS-DA鉴定出25个OTUs关键的细菌类群,比较特别的细菌Desulfovibrionaceae和Clostridial ⅣV,其丰度变化与模型动物相关.PLS-DA发现Lactobacillus属和Bifidobacteriaceae属在PRE组与SBS组相比有明显上升,而PRO组和SYN组与SBS组相比无上述现象,进一步对两个益生菌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在PRO组、PRE组和SYN组与SBS组中的丰度进行了比较(Mann-whiteny非参数检验),发现Bifidobacterium和Lactobacillus在PRE组与SBS组、SYN与SBS组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在PRO组与SBS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PCR显示益生元和合生元能提高短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益生菌能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454测序揭示手术应激对宿主肠道菌群在结构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的补充均使短肠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益生元使短肠大鼠肠道菌群中Lactobacillus属和Bifidobacteriaceae属明显上升,而益生菌无明显变化;鉴定出比较特别的细菌Desulfovibrionaceae和Clostridial Ⅳ,其丰度变化与模型动物相关.
-
-
-
-
李自刚;
于新和
- 《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利用微生物的可培养方法研究了猪粪堆肥过程中添加堆肥微生态调节剂和不添加堆肥微生态调节剂(自然堆肥)微生物生理群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接种ZZMZ堆肥微生态调节剂可以使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提高22.52%,氨化细菌数量提高14.95%,氨氧化细菌数量提高15.87%,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提高38.46%,嫌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降低30.4%,反硝化细菌数餐降低40.0%。
-
-
-
闫颖;
吴林玲;
陈婉珍
- 《第三届岐黄论坛——妇科炎症性疾病中医药防治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在微生态的研究中,就是要处处注意调节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即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相关,随着人们对人体微生态的研究不断加深,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也在不断的发展,临床上对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的应用,也使微生态防治理念深入人心.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是传统中药制备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的一类新型中药,是一类具有生物药物特征的创新中药,可望给我国传统中药产业带来革命.成为现代中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是,中医药微生态调节剂在基础研究以及剂型上亟待加强.其对益生菌的生理功能、对宿主微生态系统调控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等基础科学问题,亟待全方位的研究.
-
-
-